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影像世界纪实报道 详细内容
发布者: 赵力|2009-3-23 17:38|查看: 1381|评论: 1|原作者: 赵义|来自: 本站原创

寻找南怀瑾大师在五通桥的仙踪

在网上见到了张怀恕之子秦明着发表的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南怀瑾在五通桥的情况。《五十年来的近事──怀师》一文中写道:

“……中学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年号叫做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九四五年的夏天。暑假我回到嘉定竹根滩五通桥外公家里看望我的妈妈。现在我已无法回忆那年的暑假妈妈为什么回五通桥。妈妈如果还活着,已是九十五岁的人了。她当年也算是四川青年女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从师范毕业后,曾经担任隆昌的教育局长。在那个年代,女性出任教育行政首长的她还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位,所以很受人尊敬。

我回到五通桥外公家里,那里亲戚人众很多,有大妗娘、舅舅、二妗娘、老表,还有几个比我还小很多岁的小姨妈,其它住在隔壁的姑婆表叔等等,多得更不要说了这些人等,尤其是我的大妗娘,经常随着妈妈到山上多宝寺去听经参襌。

年轻时的张家幺小姐

据说多宝寺中,从头年(一九四四)年的冬天的一天,我要跟妈妈去多宝寺去,看看五通人敬重无比的多宝道人。妈妈听了很高兴,就带我上山。进了山门到大殿,看到许多人,其中男女老少都有团团围着一位似俗似僧的人。他剃了光头,留五络长鬓,手里拿着一支板子(后来才知道那名叫香板)。此人不怒而威,目光烔烔有神,环顾鸦雀无声的大众,然后开始说话。那个时候我只能讲他是在说话,因为我实在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说法传道。我虽然不懂,但是我也跟着大家绕圈子,听说话,好象有一股吸引力定住了,我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

多宝寺是五通桥的名胜之一,是峨眉山大坪寺的下院,后面有一大片挺然秀拔的大松林、松针如毯、闲花盛开,真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味道。听说每当夜半月明的时候,这一位在多宝寺闭关的高人-怀师,就会在松林中舞剑练形。后来又来了一位曼达法师,他是四川人,从前留学法国,学的是摄影艺术。回国以后,不知道为了什么,到西藏做了喇嘛。学了很多年后,又回到四川,追求禅宗的佛法,一路追到峨眉山,又追到多宝寺,随着怀师住在山上一个时期,画夜切磋参究,他也是我当年想不通的奇人之一!

有一段时期,五通桥善男信女们,要怀师去住入山更深的石印寺,但他婉辞不去,他另推荐了一个人去住持。总之,怀师在多宝寺的消息传出了,来访的人渐渐多起来,怀师感觉太厌烦,因此,妈妈和家人商量,便请怀师移居到我外公家的书楼上,也好长期供养。外公的书房有三间,左边的书房堆满了图书,其中有全套的永乐大典,和四书备要,右边是卧房客房。怀师住在我们家里,安禅打坐外,便埋首在书丛之中,这应该是他最惬意的事。可惜这许多名贵的图书,后来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被付之一炬。但总算都被怀师阅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此情此景,反而觉得无限安慰,不然真辜负了那些书本……”

由于我正在做五通桥古城的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十分的在意。于是,我让办公室同志联系了五通桥的文人:袁伦权老先生,袁先生听完了我的寻张怀恕的老房子的要求后,开始认真地回忆起来。突然,他想起了一个叫“张怀恭”的女士,他说:“恭、恕…都是儒家的东西,应该是一家的姐妹,现在就住在江声楼对门的长楼梯的底楼。”我立刻让办公室陈女士去查询。晚上来电话说,正是当年张老太爷的的幺小姐。

3月19日上午刚上班,陈女士就喋喋不修地说起了和张怀恭的见面的事儿。于是立刻带着旅游局的人一起到了张怀恭的家。这是一位十分健谈、干练的老太太。她把我们让进屋中,便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张家是五通桥的有名的大户人家,她们的父亲家张学源,娶了五房太太(大妈、陈妈、何妈、林妈、谢妈)有9姊妹,张怀恕是大妈的女儿,她就是小谢妈(满族人)生养的,特别白净漂亮,人称张老太爷的幺小姐。张老太爷拥有两口盐井,本人懂医术并行医,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五通老桥上的茶楼就是他出钱修建的,两河口小学也是张家出钱建的。大姐张怀恕还当过学校的校长。大哥是刘伯承、白崇禧等黄埔的同学。家中有很多书,堆满了一层楼。她还记得当是大姐从多宝寺带回来一个象和尚样子的大哥哥,征得家父的同意,便住在了父亲的藏书楼上。多宝寺的和尚还多次上们来讨要师傅上山说法,都被哪位大哥哥婉言谢绝回绝了。他对来的和尚说,他要静下来读书。果然,大哥哥把自己关在了书房中,除了吃饭和饭后与大姐出去散步以外,很少出门的。

“大姐夫是福建梅州人那边过来的姓秦,先是在井研马踏收了一口盐井,后迁徙到五通桥。姐夫在军队上做事,一天在老桥上边的小桥头遇刺身亡。大姐他们有两个儿子,用祖籍为名:老大叫秦福初(在台湾),老二叫秦建初(在成都)。写回忆录的秦明着应该是在台湾的老大。但已很久没有来往了,还是大姐去世时到过成都。”老太太十分肯定的说。

在张家老宅花园里

当问到张家的老宅时,老太太马上决定带我们去老桥里面。上车以后,老人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她在老宅中的生活情况。说话间,车已行至老宅前,群力街170-174号便是了。

可惜那藏书楼前年买给一商人,已推倒重建。但从院子的规模来看,单家独户的格局是以一楼一底的藏书楼为中心,其他老宅的风貌还依稀还在,只是多了瓷砖的痕迹。花园中,老太太睹物伤情地回忆起文化大革命时期烧书的前景,她还记得烧的书中医书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大量的线装古书在其中,整整烧了一天的时间,其中《乐大典》是她记忆中最深刻的。她她感叹道:“好在这些书都让大哥哥看过了,也就不那么遗憾了。”为进一步的确认她心中的大哥哥就是南怀瑾大师,她特意和我们一起到办公室的电脑上看了南怀瑾的照片,她确认就是了,希望有机会与昔日的大哥哥能见上一面。

赵力
2009-3-2

茫溪河水春的记忆 后一篇前一篇 浮桥重现小西湖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eikang 2018-3-18 18:44
叶小文忆南怀瑾: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
http://www.phoer.net/thread-13351-1-1.html
(出处: 巴蜀网)

查看全部评论(1)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4:40, Processed in 0.46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