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21|查看: 317|评论: 0|原作者: □ 彭谦 李晓婉|来自: 中国民族报

刍议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一科学论断指出了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民族是一个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不断的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族际整合及其过程的表现形式,民族交往与整合伴随整个民族过程。而民族交流则是民族交往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是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民族交融则是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本质,是一种发展状态而非结果,其表现就是民族交流的深入和共性的增多,其所指的民族现象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各民族在发展中对本民族逐渐认识,产生文化自觉,并且在发展目的的促使下逐渐增强交往交流的频率,最后达到民族交融的状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层次递进的发展态势。事实上,民族交流的基础是民族之间存在差异,有共生互补的需要,在交往交流的过程必然就是同一性的增多。在此,差异是前提,如果各民族都是同一的而没有差别,也便没有交流的必要了。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交流双方得到了对方的经验、知识、财富,同一性也就逐渐增多。所以民族交融是“文化宽容,文化多样,文化共享”的体现,它更多的是反映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文化多元最终是有各民族所具有的不断追求新事物的创作天性所决定的,有追求有创造就会有不同,从这个角度讲,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存在,就是尊重人的创造和人类文化本身。

  在这里,有必要对“融”和“熔”作一下区分。在汉语词典中,“融”字的解释是调合;和谐;融合;融洽;其乐融融的含义。组合成词组除了融合、交融之外,还有融通(融合通达)、融洽无间(融合而没有隔阂抵触)等含义,表现的是一种和谐交往发展的现象。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它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真正体现。而“熔”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熔化;溶解;熔合;熔融的含义。表现的是将不同的物体在特定的环境下熔合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在民族发展中更多联想到“熔炉”一词,它是指在居住着各民族的都市中,不同民族文化不断影响、同化和融合,形成一种很独特的新的共同文化的社会,主要代表是美国。而我们这里讲的民族间交融是自然发展的状态,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素,即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也并非是人为促进的像美国一样各民族“交融一体”。

  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上是民族间“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发展现象

  “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多元互补”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文化得以连绵延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国人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切地体会到,文化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事实上,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有限。同样,在当代各民族加快自身发展过程中,经济越发展,亦即越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各自的优势去展示本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生活中共同的东西必然会越来越多。比如为了更好的信息交流,必须有共同的通用语言,但这并不妨碍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发展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文学。通用的语言可以帮助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而促进自己文学的发展。另外,各民族都有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条件。比如,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有牧场和稀有资源,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成为发展该地区的主力,并通过和其他地区的其他民族互通有无来提供各民族的经济水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达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目的,是民族发展的大趋势

  三、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就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几百年来,不论是和平时期或是战争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从未中断过,民族间的文化更是在此过程中相互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间文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快了。然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少数民族不断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汉文化也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上的交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些被吸收的“他文化”,经过“消化”、“改造”之后,成了各自文明中新的、属于自己的内容,并从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可以说,今天民族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日之中华文化,已非昔日文献、经典书籍中所描绘的那种纯粹的传统汉文化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概念化、抽象的、刻板的思维方式,克服盲目自大以及狭隘的眼光,要以一种动态的、综合的、多层面的眼光,来看待当今各民族间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增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从未间断过,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但是这种包容性并非在任何时代都能得到充分体现。根据常识,已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都是民族间交往交融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得以体现的辉煌时期。这可以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的特色发扬,离不开强盛的国力。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华民族在新时期更加强大,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活在新时期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在此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

  加快各民族自身的发展有助于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帮助自己生存。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只有交流、理解、共享、融合,才是不同文化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无论是人口多的民族还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都是发展自身的唯一出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理解“人”,理解人的生物性、文化性、社会性;人的思想、意识、知识、体验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的上述特性通过交流、传播和传承,可以成为群体共有的精神和心理财富,并在这一群体里“保存”下来,达到“不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拥有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交流、传播和传承。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不能简单地按照经济或功利的原则来解释的。文化的交往绝不是简单的商品贸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不是物质利益就能收买,也不是强力所能压服的。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社会发展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在历史进步中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各民族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特点。只有这样的发展形态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与发展。

民族地区要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中大有作为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5:24,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