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45|查看: 270|评论: 0|原作者: 陈岩西|来自: 傣族网

傣族心理与宗教信仰

宗教群体是由无数个信仰者组成,每一种宗教都有对信徒个体进行“人格整合”的功能。宗教不仅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而且还能满足主观情感(归属感)的需要。傣家人信奉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明代初期传入德宏傣族地区的,至明代中叶已经“寺塔遍村落”(见明《洪武实录》卷255)。其作用和意义:

(一)南传佛教是傣族信徒的安慰剂

南传佛教对于傣族信徒心理整合的首要功能在于它有助于傣族信徒人格的统一和调整,促使信徒能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对于人的生死问题,傣民族大都持客观、坦然的态度,生死轮回转世是必然的。每当家庭中有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时,家属第一反应通常是迅速拿着“来西大”(放在奘房里的生辰簿)去请佛爷来给老人或病人“告阿萨”(延寿)。傣族群众认为人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到另外一个世界“重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种“活法”而以。寨子里若是有人去世了(成年人正常死亡情况下),家人要请佛爷念“坦列挡”(指路经)超度亡灵,要亲友、工匠用竹子、棉纸、饰物等材料制作“冥房”,此外,还要在“奘房”外竖起“少焕”(幡柱),其幡柱上悬挂着一条长长的幡带,“幡带”即视为通往西天的“天梯”,意示着亡灵将通过这一“天梯”去往那遥远的“勐里半”(西天)。

(二)南传佛教是傣族信徒心理避风港

南传佛教对于傣族信徒心理整合的另一个功能在于,它可以使处于自然灾害、心理失衡和受到不公正待遇之下而导致情感消沉、心理压抑的信徒,尽力摆脱心灵痛苦的煎熬,并为其提供一个心理避风港。

  宗教的功能之一,是使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弱者,以宗教幻想形式来“补偿”人类物质力量的不足,“补偿”个体精神上的失落感。

  人属于一种理想主义的高级动物,然而,人生旅途漫长,事业成功失败难料,贫困疾病生死,仿佛是一个个不可预知的问号。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物质、精神欲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有的人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诱发“欲求不满症”;又由于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的孤独、紧张、不安和精神萎靡,诱发“社会忧虑症”;还由于各种主客因素导致原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下降(如年老体弱、人生不幸、贫穷困境、心理失衡、离异丧亲等),而诱发“情绪失落症”。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这时大多就凭借宗教力量来缓解、渲泄和释放。

  宗教是一种超自然力量,对个人、社会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就个人而言,宗教活动能不断稳定人的思想情绪,减轻焦虑感和恐惧感。尤其是在社会不安定时期,人们对宗教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强,这显然是人们普遍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所致,极需要从中寻求精神安慰、精神支撑、精神寄托和精神保护。恶劣的环境中需要宗教,优越的环境中同样也离不开宗教,因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人的两大需求,无法割舍。就社会需求而言,宗教活动能给处于孤独环境中的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需求,能不断稳定处于孤寂状态的人们的思想情绪,能给濒于绝望的人们带来某些精神慰藉。

  宗教的魅力和感召力在于它往往不是在人们处于人生顺境时,主动地去规劝人们皈依教门,而是人们在处在最痛苦的心理煎熬之时,为寻求解脱、跳出苦海,而主动接受宗教的。宗教可以使人们从日常的世俗中超脱出来,从眼前的痛苦中脱离出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尽管有时只是暂时的,也在所不惜。

  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化的社会中,尽管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感到匮乏,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个普遍共识;这一现象,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比乡村更为突出。城市里的人很多,但彼此却很冷漠;城市很大,但能容下自己的仅方寸之地;城市里很繁华热闹,但却很难找一颗宁静的心。寺院里那悠扬的钟声往往能挑动人们寂寥的心弦;佛爷的讲经传道、释疑解惑,信徒的“干朵”(忏悔),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抚和慰藉。

  傣族聚居的地方,哪怕是较小的村寨,傣族人民都要群策群力建造一所“奘房”(寺院)。每每重大宗教庆典、佛事活动时,人们纷纷云集到这里。从一定意义上说,南传佛教为傣族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撑;“奘房”成为傣族信徒心理寄托的一个重要场所。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是宗教最坚定的信仰者和支持者,年世已高的傣族信徒视南传佛教为晚年的精神家园,更多的是从自身最终的归宿而考虑的。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死亡──换言之就是如何顺利进入“勐里半”,傣语说的“恒崃相崃罕”(上金山、上银山),是每一位老年人深思的首要问题。因而,老年人从宗教那里得到的精神慰藉,要比中年人、青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多出许多。

(三)南传佛教对傣族社会的影响

傣族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初始、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并非是封闭式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较大。从历史的脚印来看,南传佛教早已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傣族社会的思想、行为、道德、伦理、语言、文字、礼仪、习俗等等无不蕴含着该宗教的影子。

  南传佛教教义的影响及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在控制状态下,欲望、感情和原始冲动保持在一定的理性水平上。南传佛教对于傣族族群个体的影响是通过社会控制来实现的。这种社会控制,其一表现为倡导作用,即“劝人行善”;其二是告戒作用,即“止人干歹”;其三是警示作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勐里半”是傣族善男信女一生向往的“净土乐园”。南传佛教信徒只有获得“佛徒名号”,去世之后才能顺利进入“勐里半”,因此,获取“佛徒名号”是傣族信徒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佛徒名号”是通过特殊的宗教仪式──“做摆”来实现的。信徒的“名号”是由高僧(主持)取给的,如:干恩、干相、莫相、雷奘、提罕、庄相等。“资坦”是初级的,“资帕嘎”是高级的。为了取得此名份,他们用积攒多年的钱来“做摆”。“每做一次“摆”,就升一级。每做一次“摆”,就意味着更进一步靠近“天国”。除了“做摆”以外,听经、念佛、干朵、布施和行善是傣族信徒日常的修行方式,其目的是为将来去世后顺利到达“勐里半”创造条件。

  通过“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理念来控制傣族社会,从这一点来看,南传佛教对傣族社会的心性安抚和行为导向是有益的。但是,该教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它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暂时的、虚无的、有限的,它主张将一切希望和梦想寄托到“将来、来世”,而对于“现世、今生”不要过于痴迷和执著。这些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考和实际作为。


@ 联系方式

中共德宏州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5:08,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