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区区之众|查看: 17511|回复: 34
[纪实·新闻

马蜂窝被曝点评造假 是行业原罪还是企业弊端?

 [复制链接]
25#
 honjehai 发表于: 2018-10-23 06:43:01|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被疑造假 流量时代的“商痛”

源自:一财网
  马蜂窝被疑造假,流量时代的“商痛”| 乐言商业
  经过了一整天的紧急会议和商讨,被质疑点评造假的马蜂窝终于在10月22日发表声明,针对质疑,马蜂窝称:“《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和消费者一时间都将目光投向马蜂窝乃至整个在线旅游、互联网行业。有消费者表示失望;有人认为对于马蜂窝涉嫌造假的质疑,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定;也有分析人士在研究,如果确实存在造假,那么到底是马蜂窝主动造假还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被动造假?
  在笔者看来,主动或被动都不是关键,根据笔者的了解,其实“水军”和“爬虫”存在于互联网行业已久,这在业内看来根本不是新鲜事。马蜂窝事件或许仅仅是行业的“冰山一角”,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流量时代的商业模式痛点。
  先说马蜂窝的模式,这是一家懂得差异化竞争的企业,其看到了携程、途牛、同程、驴妈妈等金玉在前,如果还是做简单的机票、酒店、景点预订业务则毫无优势,于是其精明地选择了自由行业务,且以点评和个性化推介等为特色,以UGC(用户生产内容)起家。这样的模式在不少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在线企业中被广泛运用且收效不错,比如哔哩哔哩、抖音等。且在此模式下,马蜂窝不仅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还与携程等同业者产生一定的差异化。
  然而,UGC对于用户内容的生产即攻略、游记、点评等是有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只有内容被广泛关注和认可,马蜂窝才能实现从流量到广告的变现。
  马蜂窝曾公开表示,其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其移动应用程序。网站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
  且不说上述数据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类模式的企业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自己是具有流量的,这样才有市场影响力,才会有更多用户来使用,更重要的是会获得投资者青睐。
  现如今,说一个故事就能拿到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两年的资本机构在砸钱时非常谨慎,因为此前倒闭了太多互联网概念或商业模式不靠谱的创业型公司。于是,为了让客户尤其是投资人相信自身的流量很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目光,你如果不买流量,别家会买,最后你家企业就是行业“落后者”。
  很多业者都反馈,在互联网业界,涉及“水军”、“爬虫”的公司太多了,以至于“水军”、“爬虫”都已经公司化、制度化运作了,还分为人工和机器刷单不同的价格,足见流量和数据造假之泛滥。且对于造假的相关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够,很多业者都认为,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做呢?于是乎,大家可以看到如今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动辄10万+,电影票房轻松就可破亿,一个电视剧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可逾百亿。
  可是虚假数据之下,实际的商业转化率会变得越来越低,曾经或许还能做到千分之一的转化率,如今要在万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成为了商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合作方最终是要看商业转化价值的。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这又是道难题──如果不买流量,那么客户和投资者会认为你是一家门庭冷落的企业,但流量造假后,又难以获得实际的商业利益。如果长此以往,会对行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一旦被揭露了数据造假,则对于企业品牌的信誉度和估值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笔者认为,在我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偿换取虚假信息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已经很严重,为了我国互联网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举一反三、全面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全面检查互联网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规范市场,否则会对行业整体造成伤害。比较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平台企业关闭了前台流量,并表示核心内容和产品才是关键,一些并不太实际的流量数据在今后会越来越弱化。
24#
 楼主|区区之众 发表于: 2018-10-23 06:43: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马蜂窝被捅了:在线旅游平台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搬运工?

源自:国际金融报
  “马蜂窝”被捅了:这个在线旅游平台是内容的生产者还是搬运工?
  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但最稀缺的也是内容。
  近日,一个名为“乎睿数据”的团队发现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的数据异常,该团队通过抓取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网站与马蜂窝进行对比,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数千个账号合计抄袭了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一个名为“小声比比”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该团队的数据分析结果,引发多方关注。
  今日,马蜂窝发布声明称,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事实上,内容是马蜂窝平台主打的特色,很多用户使用和喜爱马蜂窝也正是因为其平台上的原创内容。
  今日晚间消息,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数据分析团队方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自媒体作者丁子奎名誉侵权。
  有意思的是,据界面报道,该自媒体人今晚将对马蜂窝声明中提到的“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说法做出回应。
  马蜂窝公司相关人士对此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马蜂窝后续也会有相关回应。

1
内容来自原创还是搬运?

  马蜂窝官网显示,平台自2006年上线运营,用户数持续攀高,大部分用户来自一线大城市,马蜂窝凝聚的是一个高质量的旅游爱好者群体。依靠注册用户提供的大量一手信息,马蜂窝已先后制作推出了各类目的地旅游攻略路书,路书设计精致、新颖,路书内容涵盖当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丰富详实的旅游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马蜂窝自2011年以来已经获得了4轮融资,投资者中不乏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淡马锡等大型投资公司。
  而此次指控马蜂窝内容虚假的数据团队则非常年轻。记者查阅企查查、启信宝发现,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11日,注册资本102万,其“乎睿”商标注册于今年5月。
  10月20日晚间,“小声比比”发布上述文章,称乎睿数据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了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该团队称对抽取的账号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十句话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以这个为抄袭标准,同时,以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抄袭账号“标准。
  该团队给出了几点抄袭实锤:
  这些抄袭账号出现性别和同一天所在地点自相矛盾的情况;
  部分账号抄袭Yelp上的评论时调用了谷歌翻译,并将翻译错误一并搬运;
  部分抄袭账号还搬运了类似乱码、广告、新闻等不该抓取的内容。
  此外,该自媒体文章还称,除了这七千多个账号,还存在15000个账号在2015年中旬突然活跃,并在2016年初同时沉寂;且马蜂窝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周中写点评,一到周末便断崖式下跌。
  21日晚间,“小声比比”再度发文称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并放出了7454位抄袭账号主页,记者随即点击了部分主页发现,这些用户的点评内容均为空白。
  今日,马蜂窝发布声明称,马蜂窝是旅游平台而非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用户分享的主要载体为游记、攻略与问答,马蜂窝的 UGC 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为 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 7.92%,问答占比 10.26%,而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 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据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对于大量用户在2015年集中活跃,马蜂窝解释称,2016年以前,马蜂窝曾激励用户发表评论,点评数据出现快速增长。
  马蜂窝表示,公司平均每周处理 26000 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 15000 个违规账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针对声明中所称的“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等内容,记者试图联系马蜂窝公司相关人士寻求具体解释,对方回应称“目前以声明内容为准”。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向记者表示,主打内容的互联网平台是通过内容来反映用户的活跃度,利用抄袭或搬运的方法来造成虚假繁荣对平台来说确实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但是一旦被曝光,将会对平台造成很大的影响。
  2
  技术人士:网络爬虫抓取评论很简单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简单来讲,此次事件,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用机器代替人,进行重复性劳动,类似新闻聚合类的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广告等都会使用爬虫技术。
  他表示,项目在冷启动的时候会用爬虫数据,自己网站活跃度不高,UGC不够,只能每天去爬点数据过来。
  一位后端程序员在浏览了大众点评和携程之后称,网络爬虫想要获取评论数据很简单,这两个网站本身的爬取难度不高,很多开源框架在网上有很清楚的教程,成本很低,甚至不需要学会爬虫的开发过程。
  该技术人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了具体的爬取过程──网络爬虫先设置好目标网站的url,这些页面的布局都是有固定格式的,爬虫工作时,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爬取规则,抓取网页上的特定元素,元素内就包含着目标数据。
  关于马蜂窝用户评论中出现的乱码、广告等内容,该技术人士称,这是因为网站识别出来是爬虫了,就返回一些设置好的信息给爬虫,爬虫误以为是真实内容。
  他还表示,爬虫和反爬虫永远在更新,但是爬虫还是会更先进一些,更快地产生应对策略,有些爬虫还能把自己伪装成百度,对其他网站进行访问,这样能更安全地避开反爬虫策略。

3
内容搬运工层出不穷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就面临着信息爆炸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但是正因为信息泛滥,原创内容、优质内容才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原创内容生产者也成为各大内容平台所争抢的资源。
  今年7月,小红书接到大量用户反映称,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大众点评随后称是新上线试运营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规转载。
  不仅是文字和图片内容,视频内容也逃不过被抄袭和搬运。
  今年5月,抖音海外版Tik Tok第一季度登顶苹果商店下载全球第一,引发张一鸣和马化腾在朋友圈掐架,张一鸣在评论区中的一句“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似乎在暗指微视搬运抖音内容。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火爆,记者在网上搜索“搬运短视频”时发现了大量关于如何搬运视频、如何去水印的教程。
  抄袭、搬运内容事件频发,平台、用户维权也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次马蜂窝评论内容疑似搬运事件,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律师向记者表示,根据《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必须具有一定的正当目的或特殊的情形,如果马蜂窝涉嫌抄袭用户评论,其具有一定的营利目的,一般不应被认为是合理使用。
  但是从事件本身来看,马蜂窝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还需要充足的证据证明。韩骁律师称,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判断原则是实质性相似+接触原则,即如果被控侵权作品的作者曾接触过原告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同时该被控侵权作品又与原告的作品存在内容上的实质性相似,除非有合理使用等法定抗辩理由,否则即可认定其为侵权作品。因此不论是判断马蜂窝是否构成侵权,还是类似内容平台的抄袭,都需要对侵权行为进行举证,从而判断是否构成侵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区区之众 发表于: 2018-10-23 06:43:01|只看该作者

数据造假还是遭人抹黑 被捅马蜂窝提起诉讼要清白

源自:证券日报
  数据造假还是遭人抹黑“被捅”马蜂窝提起诉讼要清白
⊙记者:刘斯会

  马蜂窝被质疑数据造假一事情仍在持续发酵。
  最近因为一篇名为《估值175亿元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马蜂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述自媒体文章引用乎睿数据团队的报告,称马蜂窝平台关于餐饮和酒店的抄袭评论占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该文章一经发布,引起行业震荡,甚至有消息称,如果上述质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估值或将从174亿元降至20多亿元。
  对此,10月21日,马蜂窝方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正在核查。10月22日早上,马蜂窝在官网微博上发表官方声明称,“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据最新消息,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

马蜂窝“被捅”
  作为以UGC内容起家的马蜂窝旅游网站,毫无疑问最核心价值在于活跃的内容用户。
  不料,这关键性的卖点,被一篇自媒体文章“捅破”。文章称,在餐饮和酒店点评领域,在马蜂窝平台上共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得出该结论主要来自乎睿数据的研究报告,公号文章主要质疑的是马蜂窝的核心用户游记以及餐饮、酒店等的点评真实性问题。聚焦马蜂窝引以为傲的数据,也是估值当中投资机构最看重的核心数据。
  10月21日,公号还将针对马蜂窝游记和问答的分析也一并放出,并且还附上乎睿数据的75页完整报告。

谁在说谎?
  这下子马蜂窝慌了。
  马蜂窝旅游网发布紧急声明称: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此外,马蜂窝称,平台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违规广告的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自媒体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与事实严重不符。
  而乎睿数据爆料人却否认抹黑,公开称,发现马蜂窝造假纯属偶然,“本想训练模型,没想到把马蜂窝掀了个底朝天”。
  而上述微信公众号撰稿人则回应称,乎睿数据团队联系到了愿意发表调查结果的作者而已。
  来自企查查方面数据显示,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2万元,核准日期今年6月19日,由费之晔、吴昊和聂震共同创立。
  有行业观察员的人士表示,对于上述事件,不能从单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涉及法律、公众道德,仅在商业竞争和商业道德领域,行业公司出问题该批评批评,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行和难题。
21#
 海风有咸味 发表于: 2018-10-23 06:43:01|只看该作者

新京报: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 就应多捅捅

源自:新京报
  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
  一家之言
  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来自第三方监督的力量越强,市场自律机制就越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就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早点捅破各类潜规则“马蜂窝”,让企业回归到发展与运营的正道,才是真正与用户、投资者、合作伙伴共建良性生态的表现,也能促使自身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近日,针对自媒体指控旅游平台马蜂窝数据造假的行为,马蜂窝回应否认相关指控,称“针对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涉事自媒体发表的最新声明称,马蜂窝正在下架之前被指证的抄袭账号,并进一步指正,其评论区存在大量“水军”。
  有意思的是,该自媒体的最新声明中还提到,某“水军”餐厅在大众点评中也存在,通过刷虚假评论而营造所谓的“美食地标”品牌,从而吸引游客前往。
  有媒体报道指出,扒文、抄袭账号、“水军”评论,其实在OTA平台(在线旅游企业)的运营中长期存在。
  扒文可以快速实现其OTA内容导流入口的功能,还可以获得来自竞争对手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文章,进而通过内容供给的丰富,实现其内容社区活跃度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新用户。
  随着当下国人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来临,OTA平台正从产品主导型向内容主导型转变,大量旅游达人、素人的旅游文章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通过扒文,将相对稀缺的原创文章无成本用于自身的内容业务,成为损人但利己的“经济人选择”。
  更重要的是,扒文带来的内容及流量数据,又是OTA平台在融资或上市后股价、业绩的重要支撑点,海量内容样本和数据可以获得来自资本市场和用户的更多认可,从而获得投资或股价的丰厚回报。
  马蜂窝被称为近两年来中国成长最快的在线旅游公司之一,基础就是内容和客流增量数据的亮眼。一旦这一基础被证伪,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将是沉重的打击。
  有互联网研究专家指出,为了满足短时内多轮融资的需求,在自身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互联网企业往往采取扒文这一方式,用“爬虫”从网络上扒取大量来自其他平台或者用户个体的内容,再以“水军”的方式来推动其内容的权威性,形成一个虚假的内容生态,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原罪”。
  以上模式所对应的还有电商平台的刷单、互联网广告投放及文章的刷量,以及更为常态化的网上内容被抄袭、被“洗文”,由此造成的悖论是,包括OTA在内的不少互联网平台,一方面遭遇被其他企业扒文的权益侵犯,另一方面也同样存在此类行为,形成了“大家都在扒文和刷单”的恶性循环。真正受损害最重的用户,其个体维权也难以抵御有组织、有预谋的扒文行为,维权成本过于高昂,所以只能无奈放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类似此类文章的出现,无论其出发点是否如马蜂窝所回应的“是有组织攻击行为”,它至少揭开了行业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如果曝光属实,相应企业将面临业绩、估值或者股价的大幅度下滑,这在近期已有多个相关案例。因此,互联网行业的“马蜂窝”就应多捅捅,来自第三方监督的力量越强,市场自律机制就越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就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早点捅破各类潜规则“马蜂窝”,让企业回归到发展与运营的正道,才是真正与用户、投资者、合作伙伴共建良性生态的表现,也能促使自身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远山(财经评论人)
20#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0-23 05:28:00|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被捅?怨别人不如反省自己

源自:钱江晚报
原文标题:“马蜂窝”被捅?怨别人不如反省自己

  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近日被人捅了马蜂窝。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揭露马蜂窝上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从其他竞争对手网站抄袭来的。22日,马蜂窝作出回应称,自媒体文章失实,系有组织攻击。
  如果真如“小声比比”所说,所谓用户生产内容变成“水军”生产内容,这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也让用户高呼上当。许多人在网上查询旅游目的地、订酒店、外出聚餐,都会在APP上查看用户留言点评,作为判断依据。不少APP也会根据点评、打星情况进行排序,让用户有更多参照和选择依据。但不妨想想,如果这些点评其实不是基于真实消费,而是商家雇佣“水军”加上去的,甚至是机器搬运过来的虚假评论,那岂不等于上当受骗,被人带到沟里去了?
  真实是点评类APP的生命,更是马蜂窝的核心资产。马蜂窝号称估值上百亿元,其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用户自行撰写和发布的文章、点评等内容,在这基础上不断吸引用户点击并产生流量。如果按照那篇公号文章所说,这等于马蜂窝的核心资产要大打折扣,其估值的含金量也随着受到严重影响。建立在沙子上的城堡再宏伟壮观,也很难避免一朝轰然倒下。从这个角度讲,这篇公号文章的杀伤力非常巨大。
  这大概也是马蜂窝急于澄清事实的主要原因。然而,马蜂窝的回应,却给人感觉自己是被人痛下“黑”手了。当然,如果企业平白无故遭人诽谤、造谣,应支持其正面回应,直至诉诸法律手段。马蜂窝上是否真有这么大量的虚假点评,不妨等待更进一步的证据。实际上,马蜂窝在回应对方失实的同时,并没有否认自己的APP上存在虚假点评。也就是说,双方的区别只在于有多少虚假点评的问题。
  公号这边称虚假点评占总点评数的80%以上,而马蜂窝却只承认这在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若是如此,公号难逃(部分)失实、夸张的指责。但也要看到,公号是拿虚假点评与总点评数量对比,而马蜂窝却是拿虚假点评跟包括游记、攻略等在内的整体数据量对比,这相当于用更大一口锅盖住了另外一口小锅。这种做法,却也不无刻意为之、混淆事实的痕迹。
  那么就要进一步问:这些虚假点评,究竟是“用户”自行发布,还是马蜂窝主动“搬砖”?对于虚假点评,马蜂窝事先知情吗?要说不知情,明显无法圆谎。毕竟马蜂窝都说自己一直在打击违规内容,又怎么可能不知情。而如果知情的话,马蜂窝又是否采取了必要应对措施,或者就是有意纵容?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虚假点评、恶意点评,也许多数APP都存在,但企业如何对待,却有很大不同。如果是网站纵容这么做,乃至于主动这么做,这就是一种作恶。
  所以,马蜂窝在正面回应虚假点评风波的同时,更要从内部找问题,从自身开始反思,究竟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存在偏差,对待用户的宗旨是否存在扭曲,今后该如何完善企业运作规范,否则,哪怕今天侥幸逃过指责,下一次还是会再次趴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qwer222 发表于: 2018-10-23 01:08:56|只看该作者

马蜂窝“注水”罗生门

源自:北京商报
原文标题:马蜂窝“注水”罗生门

  接连不断的实锤砸得马蜂窝有点慌。10月21日深夜,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再度爆料,马蜂窝160万篇游记中存在大量由机器人进行的点评和回复,其中20余条“机器回复语录”被反复使用了3000次以上。在业内看来,这无疑是借机营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10月22日凌晨,马蜂窝也正式回应了本次质疑。在声明中,马蜂窝承认了点评内容中确实存在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在马蜂窝持有的核心资源中,不论是用户活跃度,还是游记中的信息,“注水”的事实始终难以掩盖。
  “真实度”受质疑
  马蜂窝的核心内容──原创的游记和攻略成了第二波被“攻击”的重点。“小声比比”爆料文章称,虽然马蜂窝为了防止商家营销,明确规定游记中不能添加联系方式,但在抓取了493487位用户的1579178篇游记后却发现,7%的游记成功保留了联系方式,成了有营销嫌疑的游记,且这7%的游记竟然平均被“顶”次数是普通游记的364%。
  根据“小声比比”作者梓泉提供的完整版报告,按照马蜂窝现行平台机制,一个用户每天只能对一篇游记或一条问答“顶”一次,而“顶”的次数则会提升该条目的展示顺序,这意味着,被“顶”次数排名靠前的游记和回答可能会被再次点击、回复、收藏。“尤其是今年夏天,部分相关回答达到了每日几万‘顶’的频率,意味着利益方至少控制了数万个马蜂窝马甲。”报告称。
  上述文章以三亚举例来说,在提到该地区的游记中,有一篇来自携程的文章内,原作者到访的餐厅在马蜂窝里被篡改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家。而这家“被提及”的餐厅,长期占据了马蜂窝三亚区排行榜的最前列。但相较之下,在其他点评网站,该餐厅被给出了大量“差评”,与马蜂窝游记中作者的“真实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面对质疑,马蜂窝不得不作出回应。马蜂窝在声明中表示,虽然表示每周会处理大量违规广告和账号,但也同时明确该网站一直存在游记和问答中有违规广告的问题。但马蜂窝却依然坚持表示:“马蜂窝有着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
  此外,就在10月22日晚,本次马蜂窝系列爆料文章的作者梓泉也公开了马蜂窝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起诉告知书,并称将继续发布第三篇文章。
  虚假繁荣
  马蜂窝“抄袭门”、“虚假数据门”背后,有不少人都把问题的核心归结为为融资造势。换言之,为了融资时能拿出更好看的用户活跃度等数据,营造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
  “小声比比”发布的数据显示,只要有用户在马蜂窝上发布了游记,就会有大量账号发表“机器人评论”。文章指出,在马蜂窝160万篇游记中,有20多条回复都被反复使用了3000次以上,比如“有没有详细介绍?”、“没更新完吧,等楼主更新哦~”这两条游记回复内容、被回复的次数分别为3238次和3234次之多。
  此外,马蜂窝也在声明中承认,该网站有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等内容的“提取”。北京清华同方规划院旅游所项目经理常雪松直言,这些也确实属于机器人点评的范畴。
  “当前,机器人抓取和回复确实是不少平台网站会选择的一种获取内容和服务的方法,毕竟随着AI技术的日渐发达,很多时候机器人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常雪松直言,利用机器人在用户发布的游记下面进行回复,形成一定的鼓励机制,并且为给网站增添活跃度做一些必要的动作,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就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畴,不是为了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而是纯粹为了提升活跃度、增加融资筹码作出的行为,就是不合理的了。
  根据“小声比比”第二篇文章的爆料,马蜂窝175个问答中,抄袭账号也有所涉足,尤其是在冷启动以及融资时期尤为活跃,比如在此前有传言称马蜂窝D轮融资将达1.33亿美元时,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账号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监管之责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游记、旅游攻略刚刚兴起后不久,各家旅游网站都在激烈争夺能带动“流量”的原创作者和内容,各家网站为了保证网站质量和用户体验,对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往往采取严格的审核流程,对攻略的格式、内容、图片质量等有严格要求,对粗制滥造的攻略和游记不予通过,对优秀的攻略还会给予加精、置顶和奖励。这些激励措施调动了网友的积极性,促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攻略的产生。
  “然而,随着攻略、游记的‘流量效应’被愈发充分地释放,水平层次不齐、真假难辨的内容也就开始不断向用户端渗透,甚至使得部分参考了攻略、游记的游客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而在这一过程中,平台方难辞其咎。”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马蜂窝10月22日的这次回应,还有网友给出了“避重就轻”、“没有核心事实支撑”等评论,比如马蜂窝强调点评在其网站占比很小,但却不直接承认其中确实存在虚假点评的情况;亦或是马蜂窝表示自媒体文章所属数据与事实、第三方机构严重不符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反驳数据等。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介绍,马蜂窝的商业模式目前确实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优质内容和结构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阅读、关注,从而形成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它通过对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对目的地碎片化商户的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商业化分发。
  不过,杨彦锋指出,在本次“抄袭事件”发酵后,马蜂窝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赖度,“此外,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2019年施行)以及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经涉嫌违规”。
  北京商报记者蒋梦惟/文张彬/制表
18#
 chiaki 发表于: 2018-10-22 23:06:00|只看该作者

经济日报评马蜂窝被曝抄袭:若属实则已构成违法

源自:经济日报
  涉嫌抄袭竞争对手、诱导消费者下单──马蜂窝捅了“马蜂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8月份才借着世界杯火了一把的马蜂窝旅游网,在10月份就遭遇了寒冬──
  10月21日,乎睿数据团队透露,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涉嫌抄袭大众点评、携程等网站的用户点评信息。对此,专家表示,此举涉嫌欺骗消费者,马蜂窝平台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

1800万条点评涉嫌抄袭
  对于马蜂窝来说,这回可真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马蜂窝本是靠做用户游记起家的,目前估值超170亿元。马蜂窝在官方网站上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宣传的重点数据就是有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亿次攻略下载。真实的用户点评是马蜂窝的核心资产,是其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估值的主要依据。
  但根据乎睿数据团队的统计,马蜂窝2100万“真实点评”里,有1800万条很可能是通过机器人从大众点评、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据乎睿数据团队介绍,他们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抄袭”标准。以餐饮为例,团队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三分之一的样本,然后按照用户点评信息“一字不差的抄袭,才算抄袭,10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且要“抄袭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户”为评价标准。最终,他们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10月21日13时左右,记者联系了马蜂窝方面,对方表示正在核查,稍后会有回应。截至21时发稿,马蜂窝方面没有任何回复。

抄袭点评或为诱导消费
  此次马蜂窝被爆出的抄袭点评主要集中在餐饮、酒店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领域。据了解,马蜂窝近年来开展了电商直销业务,在APP上线了酒店、旅行商城频道,直接提供机票购买、旅游线路、酒店预订等消费路径。在当前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习惯在下单前阅读真实点评作为消费参考。因此,马蜂窝的这种抄袭很有可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
  此外,也不排除马蜂窝有为融资拉高数据的考量。公开数据显示,马蜂窝创始人为陈罡、吕刚,创立于2006年,2010年正式公司化运营,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8月份,又传出马蜂窝拟融资3亿美元的消息,估值高达25亿美元。据记者多方了解,马蜂窝目前的确有投资正在商谈中。为了给投资人讲一个好故事,马蜂窝很可能存在抄袭冲动,以拉高交易量或美化数据量。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抄袭行为不应提倡,特别是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平台来说,若再采用这种方式就存在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不论是引导消费者还是为了数据的美观,都不应该采用抄袭的方式来实现。”陈礼腾说,抄袭用户评论如果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受到极大影响,造成用户的流失。
  今年8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获得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根据新出台的电商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若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已构成违法。
  陈礼腾认为,与携程、去哪儿等老牌OTA相比,马蜂窝在用户流量与转化率上并不占优势,但以用户生产内容(UGC)起家的马蜂窝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对于这些群体的流量转化,需要平台完善自身体系,从而实现内容交互到交易的流畅性、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是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区区之众 发表于: 2018-10-22 21:23:00|只看该作者

质疑马蜂窝造假网文作者称经得起查 马蜂窝已起诉

源自:澎湃新闻
  质疑马蜂窝点评造假网文作者称“经得起查”,马蜂窝已起诉
⊙实习生:赵思维 澎湃新闻记者 陈兴王 来源:澎湃新闻

  马蜂窝被指点评数85%造假一事持续发酵。
  10月22日,自媒体文章作者“梓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该篇文章数据基于“乎睿数据”团队的70页大数据分析报告,不存在任何利益输送,将该针对马蜂窝点评的数据分析公布于众。
  “梓泉”称,他和“乎睿数据”团队三名成员认识仅一周,他和“乎睿数据”团队从未接受过任何赞助和广告支持,经得起查。
  澎湃新闻致信“乎睿数据”提供的联系邮箱,但截至发稿,未有回应。“梓泉”表示“乎睿数据”团队已全权委托他回应。
  当晚,澎湃新闻从“梓泉”处获悉,马蜂窝已向法院提起诉讼。马蜂窝方面也向澎湃新闻证实,的确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此前一天,“梓泉”通过其自媒体公号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直指马蜂窝宣称的“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22日上午,马蜂窝时隔一夜后回应,一面指出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一面指责“梓泉”所发文章“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但马蜂窝的声明中并未提出“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证据。

提出质疑的数据团队共三名成员
  “乎睿数据做这个(马蜂窝点评数据分析)也是很偶然,起初是因为有成员4个月前吃外卖吃坏肚子,前去商家差评反遭诋毁,他们便想做一个分辨餐饮点评真实性的模型去参加比赛。当时该团队只是想用马蜂窝的数据做机器训练,但是后来发现,里头的数据有问题,便深挖做出了70多页的报告。”梓泉介绍。
  前述“梓泉”的文章指出,“乎睿数据”团队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七千多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澎湃新闻通过工商注册资料及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官网了解到,乎睿数据公司是一个成立于今年1月的新公司,注册资金102万,自然人股东吴昊、聂震、费之晔等三人,经营范围为“从事人工智能科技、网络信息技术、云计算、计算机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
  “梓泉”称,“乎睿数据”团队共三名成员,都曾有海外留学经历。当时,乎睿数据团队发现马蜂窝一些数据有比较明显的异常,“数据的活跃曲线有很明显的爆发和消失”,随后他们开始做比较全量的查找,发现马蜂窝点评数据搬运和抄袭现象非常严重。

如何定性抄袭
  “梓泉”还告诉澎湃新闻,其第一篇文章发出后,半夜1点多,马蜂窝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他的账号连续进行了2次投诉,说侵犯他们的商誉、毁谤之类。第二篇昨晚发出后,马蜂窝公司今天(22日)早上又对该文进行了投诉。
  目前他和马蜂窝公司那边没有接触过,对方也没有联系过他。
  22日上午,马蜂窝公司发布声明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马蜂窝在声明中指出,“梓泉”所发文章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的抄袭,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马蜂窝认为,自媒体文章将不法商家的违规行为归结于马蜂窝,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严重不符。自媒体文章“歪曲事实”,是“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但马蜂窝的声明中并未提出“有组织攻击行为”的证据。
  “梓泉”则认为,马蜂窝的指控属于诽谤。马蜂窝的声明认为他是在“歪曲事实”,但其实他们做的完全有数据做支撑,如截图、数据可视化的图表等。每一个点都是在掌握大量数据前提下提出。
  “我们已经把抄袭的标准定得非常严格,间或性抄袭是不算抄袭的。”“梓泉”称,不是说,抄袭了一个其他平台点评账号留言,他们就定性为抄袭,而是把一个抄袭了150个不同的大众点评账号的马蜂窝账号定为抄袭。这是做是为了避免用户有两个账号,在大众点评发,也在马蜂窝发。“但是如果你与150个大众点评账号的内容都相似甚至雷同,完全可以认为是有意为之。”
  马蜂窝起诉,法院已受理
  22日晚,澎湃新闻从“梓泉”(丁子荃)处获悉,马蜂窝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据梓泉提供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告知书”,22日,朝阳区法院正式受理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纠纷一案。
  该告知书未提及原告的具体诉求。
  马蜂窝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的确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梓泉”表示,很期待法院会做出公正的裁决。
16#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0-22 20:08:01|只看该作者

被指评论造假,马蜂窝确认起诉乎睿公司名誉侵权 |新京报财讯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被指评论造假,马蜂窝确认起诉乎睿公司名誉侵权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朱玥怡)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公司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一事属实。
  22日晚,有媒体报道,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网传立案通知书显示,案件编号为(2018)朝预民字第118726号,立案法院为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马蜂窝方面向记者证实,起诉立案一事与网传起诉通知书均属实。
  10月21日,微信公号“小声比比”援引乎睿数据报告称,马蜂窝点评板块近九成内容涉嫌抄袭,引发舆论持续关注。
  今日记者联系到乎睿数据团队成员,对方表示团队目前成员仅有三人,是今年五月底才结成。对方暂未就立案一事给予回复。
  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告诉记者,认定是否涉及名誉侵权的关键点在于他人发布文章中是否存在不实或侮辱性表述;此次“小声比比”公众号与乎睿团队文章中提到马蜂窝涉嫌用户数据造假、虚假点评,如进入司法程序被告对此有举证责任。
⊙编辑:杨梓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13:41,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