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阿坝州 Previous汶川县 Previous威州镇  堡子关 2004-3-14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堡子关 The Baozi Col ⊙罗子岚/文


  堡子关实为一山脉结尾处的山脊地带。站在此处,整个威州城尽收眼底。南和姜维古城坪平视而望;北和传说大禹故地禹碑岭遥相呼应。左边岷江河,右边杂谷脑河。两河夹一山,在山脚V字形底部汇为一江,形成三山二水之势,如脱江野马,奔东而去,颇为壮观。十多年前,诗人梁上泉先生,在汶川采风时曾赋诗这奇丽的山水。其诗开首就是“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夹江尽新楼,喜看古威州”寥寥几句,道尽威州。
  成化12(公元1476)年,威州知府李宽,在此修堡设卡,严守这西进吐蕃的险关要冲。所以叫“堡子关”。
  明清时候,岷江上游吐蕃势力渐强,大有向东部汉区逼进之势。明代王朝为稳住日渐动摇的局势,宣德3(公元1428)年,威州治地从凤坪坡底(今汶川县郭竹铺),迁往堡子关。历时4年。清代陈克绳编《保县志》这样记载:清乾隆二(公元1767)年,设兵三十,关口五卡房,县设巡役,汉民入番寨贸易者,具结领票,限以时日,兵役验收,无票者禁。此城汉蕃咽喉,西路命脉也。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处重要古遗址,今人不忘前事,地方特在原上关小道上修了水泥阶梯。中途修一筒简瓦仿古小亭供游人小息。拾阶而上300米,就是堡子关的隘口。隘口不足2米宽,够二人挤身而过。过去就是通往汶川太阳岛的小路。上的关口,左边杂谷脑河滚滚而过流经山脚。右手边是一自然高台,约2米高,上去几步土台阶,是一片宽阔的平地,这就是当年守关治地的遗址。残存基址分两台,第一基址长19米,宽14米,高3米。第二基址长11米,宽8米,高3米。全是片石砌成,灌黄泥浆粘结非常牢靠。第二台基下去的山尾处,是县广播局修的电视转播台。那是为了不破坏先有残基址,才修在这悬崖绝壁之上。堡子关索桥和桑坪索桥各自将一头固定在伸进水中的硬崖上。下面就是两江汇合之处。江水一青一蓝,遇到礁石,白浪翻卷,观者莫不头昏目旋,摇摇晃晃,如站在一只巨鲸的头上。
  走到左边设堡的山坡,但见满坡杂草,在瑟瑟的寒风中抖动,却没有看见堡的遗迹,生命中的一些场景总是在突然间就残缺了。在措手不及之间,快速地凋零。只有一段旧墙基,还见识着旧时的踪迹。为防止游人的安全,又在此基础上砌了一人高的石墙。

岁月依旧/威州镇/汶川县/雷康 摄
岁月依旧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堡子关·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3-11-20 12:01:41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相关标签阿坝·旅游|羌族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