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综合 Previous四川省  四川历史大事记 1999-10-12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四川历史大事记 Chronology of Sichuan ⊙雷康/编


战国时期至1949年四川建制沿革
  四川历史悠久,现已发现在距今4万年到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资阳人”在盆地中部活动。战国时期,巴蜀两个氏族分别建立了巴国和蜀国。蜀国统治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建都成都;巴国统治盆地东部嘉陵江流域和川东,建都江州(今重庆)。古代巴人、蜀人的活动成为对后世影响比较广泛的“巴蜀文化”的源头。
  秦惠文王后元9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被秦国灭亡后,秦在巴蜀故地设立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划入全国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孙述起兵占据益州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号成家。东汉建武12年(36年),公孙述战败,益州重归中央政权管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221年,刘备称帝,国号“”,史称“蜀汉”,建都成都,263年灭于曹魏。
  晋初年,划出益州一部设梁州。西晋末年,李特率流民起义军攻入益、梁二州。东晋永安元年(304年),李特侄子李雄在成都称王,史称成汉。347年被东晋所灭。南北朝时,益、梁二州先后成为南朝的宋、齐、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州、郡、县的建置和更改十分频繁,数量有所增加。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州、县数量大大增加,县的建置将近300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民族地区的管理。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南诏地方割据政权。五代时期,前“”王建(907~925)和后“”孟知祥(934~965),又先后在今四川地区建立过地方割据政权。
  宋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县减并至180个左右。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1001),又分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北宋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在四川地区建立过“大蜀”农民革命政权。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大理地方割据政权。
  元朝至元23年(1286)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现在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行中书省”。元末红巾军起义后,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1372年为明朝所灭。
  明清时期,四川省辖境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明代,四川是全国13行省之一,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1644-1646),建都成都。
  清代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为后来的西康建省打下了基础。
  民国元年(1912),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战争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为了“剿共”及严密监视地方的革命活动,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缩小政区的办法,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另设成都市(1928)和重庆市(1929)。1939年实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设自贡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东北及与陕西接壤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49~1994年的行政区划变动
  1949年12月,四川地区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将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划为西南区,在重庆市设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分别由邓小平同志任西南局书记、刘伯承同志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同志任军区司令员,统一领导西南区的工作。同时,将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均直属大区领导。4个行署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
  川西行署区,辖温江、眉山、绵阳、茂县四个专区和成都市,共38县。行署驻成都市。
  川东行署区,辖壁山、大竹、万县、涪陵、酉阳5个专区和北碚市,共33县。行署驻北碚市。
  川北行署区,辖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和南充市,共35县。行署驻南充市。
  川南行署区,辖泸州、内江、乐山、宜宾4个专区和泸州市、共34县。行署驻泸州市。
  西康省,辖康定、雅安、西昌、昌都4个专区和雅安市,共51县。省政府驻雅安市。
  重庆市将原有的19个区(含北碚区)并为8个行政区:即1区(原1至3区)、2区(原9、10区)、3区(原13、14区和市盘溪区)、4区(原8、17区和李家坨、大渡口区)、5区(原11、12、15区的一部分)、6区(原11、15、18区的一部分)、7区(原16区和郭家坨和李家坨区一部分)、8区(原北碚区)。除5、6、7区属县级外,其余1、2、3、4、8区为地专级。
  1952年9月1日,中央决定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并将重庆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同年10月,将“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区专员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销。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同年5月,将各“区专员公署”更名为“专员公署”。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各县并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
  为了加强四川西部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建设,按照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精神,先后设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区(后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后改为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彝族自治县、茂汶羌族自治县等一批自治州、县。为了加强三线建设,于1965年以攀枝花矿区为中心,设立了渡口市。
  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6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改为“四川省革命委员会”。9月,各专员公署改为“地区革命委员会”,行使党、政、财、文大权。此后,专区改称“地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市、县作了一些调整。扩大了成都和重庆两市的辖区,将双流和金堂两县由温江地区划归成都市,江北县由江津地区划属重庆市。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1978年4月,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行政公署”。5月,将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改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时,对部分市、县作了调整:撤销绵阳县并入绵阳市;撤销乐山县、合并五通桥区,置乐山地区;撤销西昌地区,将西昌、冕宁、德昌、宁南、会理、会东、盐源7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地移至西昌市;将米易、盐边2县划属渡口市;撤销甘孜州的乾宁、邓柯、义敦3县;扩大自贡市辖区,将荣县从内江地区划属自贡市;将马边、峨边2县调整入乐山地区。还新置了相当于县一级的3个工农区:即在峨边县西北设金口河工农区;在岳池县东南和广安县西南置华蓥山工农区;在万源县东南置白沙工农区。1979年,在西昌县城区置西昌市。1981年,改江津地区为永川地区。
  1983年底,又对县以上的行政区划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1、撤销永川地区行政公署,将原辖的永川、江津、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等8县划归重庆市管辖;2、撤销温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温江地区的温江、新都、郫县、彭县、灌县、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等10县划归成都市管辖;3、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将原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等3县划归泸州市管辖;4、设立德阳市(地级),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3县和原温江地区的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管辖;5、将宜宾地区的富顺县划归自贡市;6、将涪陵、雅安两县改为县级市;7、将秀山、酉阳、石柱、彭水、黔江5县改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过调整,全省有6个地级市,9个地区,3个自治州;10个地辖市,170个县,7个自治县,3个工农区,23个相当于县一级的区。
  1993年7月2日,将南充地区的华蓥市、广安县、岳池县、武胜县和达县地区的邻水县划出成立广安地区。同时,撤消南充地区、南充市和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原南部、营山、蓬山、仪陇、西充5县和新设立的顺庆、高坪、嘉陵3区以及代管的阆中市。
  1993年7月5日,从达县地区划出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成立巴中地区。同时将达县地区、达县市分别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达川地区辖达川市、达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县、大竹县、渠县和白沙工农区。
  1993年底,四川省共有23个地级行政区,219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地级市13个,地区行政公署7个,地级自治州3个;市辖区43个,县级市18个,县150个,自治县8个;区公所有233个,乡3819个(其中民族乡108个),镇2058个,街道办事处251个。

1994~2000年行政区划变动
  为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四川省行政区划有较大的调整:
  1996年10月5日,撤消宜宾地区,设立宜宾市(地级)。原县级宜宾市分设宜宾县和翠屏区。新建的宜宾市辖宜宾、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屏山9县和翠屏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共计43个区县(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川渝分治后,四川省的地级行政区降为19个,县及县级市、区179个,数量仍为全国第一。所幅员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万人,占全国的6.8%,居河南、山东之后,列第3位。
  川渝分治的当年,从乐山市划出眉山、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6县,成立眉山地区。调整后的乐山市辖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河口四个区、夹江、犍为、沐川、井研4个县和马边、峨边2个彝族自治县,代管峨眉山市(县级)。
  1998年将内江市的安岳、乐至两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两市(县级)划出,成立资阳地区。调整后的内江市辖市中、东兴两区和资中、隆昌、威远3县。同年,撤消广安地区设立地级广安市,改广安县为广安区。新设立的广安市岳池、武胜、邻水3个县和广安区。
  1999年,改达川地区为达州市(地级),辖区不变。所辖的达川市改为通川区(县级)。
  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眉山地区改为眉山市,眉山县改为东坡区;雅安地区改为雅安市,原雅安市(县级)改为雨城区;巴中地区改为巴中市,原巴中市(县级)改为巴州市;资阳地区改为资阳市,原资阳市(县级)改为雁江区。至此,四川全省共有地级行政区划21个,其中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县级行政区划180个,其中40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124个县,3个民族自治县。

相关标签综合·旅游|年代简表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