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 成都市 • 龙泉驿区 | 地理 |
柏合镇 洛带镇 十陵镇 |
龙泉驿区 Longquanyi District ⊙雷康/编 龙泉驿区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等4个街道,洛带镇、西河镇、洪安镇、柏合镇、茶店镇、黄土镇、山泉镇等7个镇,万兴乡1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龙泉街道,邮编:610100。行政区划代码:510112。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 历史 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置东阳县,后改灵池县,宋代改灵泉县,[元代]设驿站而得名,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撤县,历673年。此后改隶简州,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置巡检司,民国初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详见“龙泉驿历史大事记”。 习俗 地理 位置 龙泉镇位于成都市东郊,距市中心19km,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km,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穿境而过,成昆铁路绕境而行,以成渝路、成渝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成洛路、成龙路和三环路、外环高速路、成环路为主的“五纵三横”城市干道和交通道路网络覆盖全境,拟建设的成都东西向城市轻轨铁路直达城区中心,具有“近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的独特区位优势。 面积 全区幅员面积558km2,耕地面积29.47万亩。 境内气候温和,大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是成都市环境和污染控制优良地区。区内果木遍野,花果飘香,绿化覆盖率达34.96%,尤其是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济林与自然生态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区”和“全国绿化百佳县(区)”。 旅游 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北周文王碑、千年古刹石经寺、东郊明珠龙泉湖、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等134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以观花赏果为主的“农家乐”旅游独具特色。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性旅游、招商、民俗盛会,现已成功举行14届,累计接待中外嘉宾上千万人次,是龙泉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龙泉的亮丽窗口和重要桥梁。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总人口51万人(2003年)。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朱桃椎,教育家·吴雪琴,教育家·冯元勋,军阀·田颂尧,抗日烈士·张雅韵,医生·李浩儒,袍哥·田亮熙,反国民党烈士·董朗,经学家·刘子华,恶霸·刘惠安,园林家·晋希天,韩战烈士·薛志高,反越烈士·谢继和。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诗人·况璃,诗人·凸凹。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供水能力15万m3;日供天然气能力60万m3以上(探明储量达500亿方以上);供电总容量12.3万千伏;电话装机容量为15万门;星级以上宾馆10余家,专业市场7个,现代化医院6家。 美食和特产 。 经济及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抓住开发农业、建立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实施成都城市向东发展战略三次历史性机遇,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化工业新区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开发成效显著 以优质水蜜桃、枇杷、葡萄、梨为主的伏季水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2亿公斤,享“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国家农业部优秀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国家财政部科技兴农追踪调查点”、“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区县”、“中国特产之乡”,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开发区建设实现突破 位于境内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于2000-2-13日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6km2,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9.94km2,建成面积达3.5km2。截止2000年,累计引进项目462个,建成投产项目200个,到位资金60多亿元,年产值达3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7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机械、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开发区实行省、市、区三级共建和“区区合一”、相对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规划、建设和管理权限,其财政税收关系纳入全区统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九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2000年,GDP完成50亿元,人均GDP达到1.04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50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1万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十二位,是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丘陵先进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3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是“全国科技先进区”;区内有成都大学、四川师大东区、四川大学龙泉校区、四川省职业教育园区、省级重点龙泉中学、东方双语学校等1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以花果、山水、民俗为主的特色文化独具一格,正积极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是“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区”、“省级卫生城区”,正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区。 一、前景展望 总的规划蓝图是:将龙泉主城区建成面积达69km2,人口达76万人,“以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优质高效的龙泉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省级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高质量的科教文化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生态型城市新区”。 二、发展思路 1、突出一个发展主题:即“抓住新机遇,建设新城区,实现新跨越”。 2、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即构建西部一流经济'特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核心,建设西部“设施一流,环境一流,形象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经济强区、体制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在“九五”基础上实现“五年番一番,十年翻两番”:到2005年,GDP实现125亿元,人均GDP达2500美元;2010年,GDP实现250亿元,人均GDP达5000美元。 3、紧紧抓住三大机遇:即抓住“西部大开发、成都城市向东发展、建设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机遇。 4、努力发挥四大优势: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区”优势以及“人和”优势。 5、着力营造六大环境:即 ①特色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建设龙泉山脉生态屏障和坝区生态园林为重点,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驿马河、东风渠、芦溪河综合整治与开发建设;推进“绿色计划”工程,建设以龙泉山麓为依托,道路和沿河绿化为纽带,城区广场为主体,居住小区绿地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绿地系统“十五”期间,城区绿化率达到以30%,人均公共绿地7m2。 ②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全面推进成渝路、成洛路、成龙路建设,配合省、市实施三环路、外环高速路建设,尽快形成“五纵三横”道路交通网络;完善开发区内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小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东风渠引水入城的人工河道;实施“村村五通”工程,加快以农村水利设施、人畜引水工程、乡村道路改造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③文明优良的人文环境:挖掘和弘扬以客家文化、山水文化、花果文化为主的龙泉特色文化,积极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巩固“全国科技先进区”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与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快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文明素质;大力实施城“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区”;加快体育中心建设;巩固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区”成果,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站式”服务、一个章办事、一支综合队伍执法、一个口子收费,在开发区实行“只收税、不收费”,“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实施服务代理制、承诺制和时限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服务。 ⑤安全规范的治安法制环境:实施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整体联动,巩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大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重点企业及其代表人的保护力度,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文明、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大力推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推进普法教育,强化全民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 ⑥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完善、落实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清理、废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规定,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6、扎实推进三大进程:加快开发区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开发区为龙头和核心,实施工业“集中发展”和“一区多园”战略。按照国务院“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工业项目为主、吸引外资为主、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方针,拓宽渠道,改进手段,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区内“现代工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及产业园区”、“外资及出口企业园”、“个体私营园区”等园区建设,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出口创汇的工业基地;建成西部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建成成都市东部最大的科技型、开放型、生态型城市新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和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培育计划,引导和支持区内企业进行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加快军工企业军转民步伐,培育壮大机械及汽摩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食品五大优势产业。 实施城市向东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向东发展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按照“环境生态化、建筑特色化、功能现代化、设施配套化”原则,加强城区功能配套建设;加强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善城镇发展规划,构建以城市新区为龙头,小城区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城乡交通网络为骨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洪河、十陵副中心和老成渝路沿线城市商贸经济发展带建设。加快开发区和新城区标志性工程建设,塑现代化城市新形象。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调结构,优品质,产业化,增收入”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品种品质、粮经比例和种养业结构为重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深入实施农业“三圈层”发展战略,西部近郊坝区乡镇重点发展养殖业和生态林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业”模式,扶持壮大一批龙头带动型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副产品名牌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深入推进科教兴农,加大“校区合作”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高科技推广示范园区”。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创建“国家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为契机,优化旅游大环境,加强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开发,发展特色旅游,突出发展以四季风光、观光农业为主题的“回归自然”旅游,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的“走进历史”旅游。重点推进龙泉湖、石经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百工堰山水公园、宝狮湖、洛带古镇、金龙湖等精品旅游景区;规范发展书记村、工农村、美满村、桃花故里、柏合万亩梨园等农业观光旅游片区;突出主题,提高档次,强化文化内涵,深化抓好“桃花节”和夏秋“采果节”。 四、发展壮大房地产业 着力营造“21世纪成都最佳居住区域”,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洪河、十陵城市东部副中心、沿山五个特色住宅小区和龙泉镇城区改造。 五、加快发展市场商贸业 重点抓好城市向东发展五大功能片区的市场商贸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平安国际水果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和四川成都公路货运口岸建设,努力把龙泉建成西部一流的优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六、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大力实施巴金文学院、客家风情园等25项重点文化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成都大学、川师大东区、四川职业教园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成果,积极推进龙中创“国重”,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投入和办学体制,加快教育产业发展。加速体育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资讯 成都龙泉驿区的“小城镇客家文化包装计划”又拓展出新的亮点──客家水文化。据悉,“客家水文化”的主要包装对象是龙泉驿区的西河镇。2002-3-23日,西河镇将举办“渔家乐客家游”活动,这是本次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的主要活动之一。龙泉驿区博物馆馆长姚云书介绍,客家人被誉为东方的犹太民族,由于四处迁徙,客家人只能选择山地居住,平地往往被当地人占据。因此,水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客家人不仅一定要在家门前筑一水塘,而且形成了严密的水的管理制度。今天,龙泉驿西河镇的居民们不仅保留了祖辈遗留下来的水塘,而且有了更大的扩展,西河镇已经拥有水面3,000余亩,大小堰塘300余口。“用西河镇的客家水文化来包装城郊水上休闲旅游项目,这是推出客家水文化概念的真正原因。”西河镇政府的副镇长李寒峰讲到。策划者如此自信,消费者对“客家水文化”系列活动的推出又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在桃花节现场一位已知该活动的成都市民说:以前提起看桃花节就想到到农家乐打麻将,今年则可看到新的玩法,打鱼、捕鱼、放生鱼都很吸引人。客家文化的发掘最初是从1998年龙泉驿区洛带镇开始的,洛带镇为此投资了800余万元修缮古迹、修建民俗建筑,今天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如近年来春节期间的火龙节就颇受成都市民青睐。同样拥有丰富客家文化资源的西河镇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开始了对客家文化的新一轮开垦,欲与洛带镇一比高低。 2002-6-9日下午,龙泉二中高一的200多名学生在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的风景如画的明蜀王陵博物馆内参观了明蜀僖王陵和明蜀昭王陵,亲眼目睹了该博物馆所收藏的500多件从该区出土的文物。这些几百年前的珍贵文物,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了明蜀王陵的历史,并为该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震惊,增强了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据了解,这是明蜀王陵博物馆首次免费对外开放。 2003-2-26日讯,2003-3-18日,“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将在龙泉驿区开幕。据悉,本届国际桃花节的主题是“特区、客家、桃乡、新跨越”。据了解,桃花节期间,游客可观赏到100万盆成都的名花、名草、盆景、根雕、插花,还可参加中国桃乡书画展、客家对歌赛、洛带古镇火龙节、“金色瀑布”焰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此外,桃花节还将举办有300多中外客商参加的招商引资洽谈会。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1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