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重庆市  璧山县 2004-4-3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璧山县 Bishan County ⊙雷康/编


  璧山地处交通要道,是重庆市的西大门,也是川西及重庆西部各县市通过汽车到重庆的必经之地。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县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镇上高速公路至重庆(陈家坪)22.9公里。璧山县辖璧城街道青杠街道等2个街道办事处,八塘镇、七塘镇、大路镇、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正兴镇、丁家镇、广普镇、三合镇等10镇,健龙乡等1乡,38个居民委员会,454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璧城街道,邮编:402760。代码:500227。


历史

  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巴县、江津、万寿3县地置壁山县,因县内有重壁山(今茅莱山)而得名,属渝州。初置时,辖壁山县、永川县及九龙坡区含谷镇等地,古志载“周回六百里”,大历十一年(776年)分璧山县西南部置永川县后,辖境有所变化。《元和郡县图志》载“壁山县,中下,周回约二百里”。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而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代管)”,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县,改名“壁山”为“璧山”,属川东道重庆府。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璧山县解放后,先后隶属于川东区巴县行政专署,璧山专署,江津专署,永川专署。1983年,永川专署与重庆市合并,璧山遂隶属重庆市。1997年重庆直辖后,璧山隶属重庆市。
  详见“璧山历史大事记”。


习俗

  。


地理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东经106o02'~106o20',北纬29o17'~29o53'。东邻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界江津区,西连铜梁县、永川区,北接合川区、北培区。璧山县总面积912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斜(东山)与沥青峡背斜(西山)之间。县境地形地貌,清同治《璧山县志》载“形如柳叶,环境皆山,外高中平”。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其间为丘陵。总地貌有二峡夹一谷之特点。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占82.4%。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以下三河最大:璧南河,全长73.1公里,梅江河,全长53公里,二河均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公里,注入嘉陵江。县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竹林次之。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杉柏为辅。森林面积308655亩,绿化面积286980亩。

气候特点
  璧山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以及风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历县年平均气温17.8oC,极端最高气温41.1oC,极端最低气温-3.0oC;年平均雨量1,042.3mm;年平均日照时数1,250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无霜期337天。
  境内气象灾害较多,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低温、阴雨、大风、冰雹和雾,其中危害最大的干旱和洪涝,其次是寒潮、低温、阴雨、大风和冰雹。

2002年气候概况
  本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雨量偏多,日照偏少。年内共出现大暴雨1次,暴雨5次,大雨9次,大风1次,标准寒潮5次。无倒春寒,无明显春旱,盛夏有一般性伏旱,有全县性洪涝天气。本年度出现较重的洪涝灾害天气。全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大风。
  年内:年平均气温18.7oC,偏高于历年平均值0.9oC,年极端最高气温39.0oC,极端最低气温0.6oC;全年降水总量1361.6mm,与历年同期平均比较偏多319.0mm,偏多率为31%。全年12个月中,除2月和9至11月偏少以外,其余月份均偏多,特别是6月雨量达454.8mm,偏多达1.85倍,为本县有记录以来的月降水最高值;全年日照总时数872.8小时,与多年同期平均比较偏少494.2小时,偏少率为36%。
  异常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
  1、1月日照总时仅11.4小时,全月29天无日照。后半月除26日无降水外其余均有降水。
  2、2月平均气温11.5度,较历年同期偏高2.4度,为本站有记录以来的次高年(1987年为11.7度)。24日至27日寒潮天气,过程降温6.7度。月日照总时数10.4小时,为有记录以来第三最少年(1961年为7.9小时,1997年为9.4小时)。
  3、3月20日至23日寒潮天气,过程降温7.0度。
  4、4月4日全县出现偏北大风,风速达17米/秒。6日到9日强寒潮降温10.4度,14日到17日强寒潮降温10.8度。
  5、6月1日出现暴雨,过程雨量达54.1毫米,7日出现暴雨过程,雨量64.6毫米。13日02时开始24小时降雨量达142.4毫米,13日过程雨量183.4毫米。23日晚至早8点,县璧北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八塘镇降雨量118.0毫米,六塘镇101.0毫米。
  6、7月和8月各出现1次暴雨天气,分别为52.3和51.1毫米。
  7、8月28日至9月6日出现长达10天极端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度的连晴高温天气。
  8、12月5日和24日分别出现标准寒潮1次。


旅游

  璧山是古“巴渝名邑”, 旅游资源丰富。有36座石寨、95处石墓,其中15口汉画像石棺群名冠全国。古有“璧山八景”,即“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丽”、“茅莱仙境”、“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八景经历代浩劫多残存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开辟出一批国家省市风景旅游区。青龙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北29公里处的云雾山,为国家级风景区。白云湖风景区,位于成渝高速公路站口青杠镇,为重庆市旅游风景区。金堂湖风景区,位于县城西35公里处的正兴镇金堂水库,主要景点是重庆地区保存最好的天主教堂“露德堂”及金堂水库。来凤鱼乐城,位于县城南19公里来凤镇。有近100个品种鱼味,不少政界要人,社会名流,海外来宾都以品尝来凤鲜鱼为快事,并竞相撰文泼墨题词留影。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总人口61万人(2004年)。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60.95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31.43万人,女性29.51万人。男女性别比106.50%,人口出生率7.1‰,自然增长率1.1‰。现有少数民族29个,1,351人。主要有苗族蒙古族回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士21人。县内宗教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信教群众4万余人。佛教活动点有龙桂寺、东林寺、金田寺,天主教活动点露德堂。县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640户,1,990人。县内的归侨、侨眷、港眷、港属、台属、侨属1,854户,6,589人。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


美食和特产

  璧山传统的土特产是“璧山土布”、“璧山干酒”、“玉麒麟锦缎”、“青杠板栗”、“大路黄花”、“天池银丝粉”。这些土特产品,除“大路黄花”、“青杠板栗”、“璧山干酒”还少量生产外,其余的已不存在。


经济及资源

  璧山县土地总面积914.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4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66亩。已发现矿产有煤、铁、天然气、石膏、建材。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石灰石等建材矿产配套产出,规模大、品质高,开采条件好,属地区优势矿产。截止1985年,尚有煤炭储量3,045万吨,保有及尚难利用储量3,000万吨。铁矿无大规模开采价值。天然气探明储量10亿立方米以上。石膏储量1,000万吨以上。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璧山的工作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增长14%;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51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增长8%;城镇化水平达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资讯
  重庆市璧山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7-2-6日选举向可文为政府县长。
纪实
  1. 暂无内容,请关注:《数码走巴蜀
相关标签重庆·旅游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