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重庆市  涪陵区 2004-4-3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涪陵区 Fuling District ⊙源自:蜀虎


  全区土地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涪陵区辖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5个街道,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焦石镇、白涛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堡子镇、龙桥镇、蔺市镇、新妙镇、石沱镇、镇安镇、义和镇、李渡镇、致韩镇18个镇,丛林乡、中峰乡、仁义乡、土地坡乡、罗云乡、卷洞乡、大木乡、山窝乡、武陵山乡、天台乡、梓里乡、酒店乡、太和乡、同乐乡、聚宝乡、新村乡、明家乡、增福乡、惠民乡、两汇乡、石和乡、石龙乡22个乡,桥南开发区,共计354个村民委员会、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408000。行政区划代码:500102。


历史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详见“涪陵历史大事记”。


习俗

  。


地理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介于东经106o56'~107o43',北纬29o21'~30o01'之间,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质集散地。
  详见“涪陵自然环境”。


旅游

  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巴国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乌江风光雄、奇、峻、秀,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风景区、天台峡谷风景区各具风姿。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03万人,占71.6%;非农业人口31.75万人,占28.4%;从性别看,男性57.37万人,女性54.41万人。全年共出生8870人,出生率为7.95‰;死亡人口4558人,死亡率为4.09‰;全年人口自然净增4312人,自然增长率为3.8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1.32万人,其中城镇49.65万人,乡村51.67万人。
  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中,以汉族为主,零星散居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壮族、锡伯族、仡佬族、朝鲜族、藏族等15个少数民族。(本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道隆法师,演员·刘晓庆美女·湛黎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46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群众及其他文化事业机构6个,拥有文化事业从业人员365人。公共图书馆藏书达57.2万册,比上年增加3.7万册。全年举办了数十场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观众达15万人次。现有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235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907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60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发展到23.9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9.2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到年底发展到近600户。
  档案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末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20.88万卷(册),资料1.41万册,照片121册,声像63盒,印章档案855枚。开放各类档案4.33万卷(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54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44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06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12人,注册护士627人。
  涪陵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2005年举办群众运动会450次,共13.5万人次参与。全年在市级以上各类运动会获奖167枚,其中金牌73枚,银牌50枚,铜牌44枚。

二、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涪陵师范学院年末拥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26人,2005全年招收学生3775人,在校学生达到12439人,比上年增加1998人;涪陵职业技术学院有教职工295人,其中专任教师207人,2005年招生1092人,在校学生达2666人;涪陵广播电视大学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
  普通教育继续加强。2005年全区普通高中共12所,招生6412人,在校学生1.66万人,比上年增长5.1%。2005年全区有5615名考生参加高考,共计上线4030人,录取3741人,高考录取率为67%。各类职业中学达到13所,招生4097人,在校学生10183人。
  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2005年全区普通初中共49所,当年招生1.62万人,在校学生4.5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17.1%,初中三年完成率为99.0%;普通小学194所,招生1.10万人,在校学生8.68万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8%,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实有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2万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5%;2005年区内共有16项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7.5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370人,每人月均领取失业救济210元。有5.85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1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有7.38万人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有2.29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49个,床位2266张,收养525人。城镇建立起各种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58个,其中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900个。年内有3.86万人得到社会救济。年末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工作人员123名;社会福利企业19户,在职职工727人,解决了34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美食和特产

  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涪陵榨菜鲜、香、嫩、脆,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洋地水牛是全国四大名水牛之一;涪陵红心萝卜天生胭脂,曾为贡品。


经济及资源

一、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3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全国、全市分别高出3.8和2.2个百分点,是“十五”时期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可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69.11亿元,可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0.50亿元,可比增长17.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47.4%和47.5%,分别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7、6.5和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2.4:51.4:36.2调整为11.4:51.2:37.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68.1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0.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当年人均GDP1337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可比增长13.2%,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为1657美元。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2005年涪陵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总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指数总体下降1.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总体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6%。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和烟酒价格分别下降0.7%和0.8%,衣着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0%,交通与通讯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价格下降0.2%。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2005年末全区社会从业人员为67.30万人,其中在岗职工9.20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1.10万人、14.40万人和21.8万人。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345人,比上年增加10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1%,当年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安置就业3630人。
  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港口:23个。
  年吞吐量:客运1162万人,货运212万吨,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机场: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
  旅游饭店:50个,星级饭店9个,其中三星级以上6个。
  交通运输:已建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20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781公里(含渝涪高速公路涪陵段2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晴雨均通车),其中等级公路879公里。公路和水上运输共完成货运量1445.62万吨,货物周转量84.3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9.8%和76.5%;客运量2581万人,增长3.6%,旅客周转量6.95亿人公里,下降6.9%。沿江重点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28.45万吨,增长7.8%。
  邮电通信:2005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3.5万门,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4.08万户,比上年下降2.2%,移动电话用户32.76万户,增加近4万户,增长13.0%;年末有互联网用户24398户,增长49.1%。
  居民人均收入:2005年全区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4100元,比上年增加1168元,增长9.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4元,比上年增加872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7349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增加251元,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1977元,增长11.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7.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6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7%和53.3%,比上年分别下降0.2和3.0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涪陵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总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指数总体下降1.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总体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6%。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和烟酒价格分别下降0.7%和0.8%,衣着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0%,交通与通讯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价格下降0.2%。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区社会从业人员为67.30万人,其中在岗职工9.20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1.10万人、14.40万人和21.8万人。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345人,比上年增加10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1%,当年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安置就业3630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三农”问题难以有效缓解,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企业亏损额增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重;财政增收困难,就业矛盾仍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投入力度尚待加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等。
  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3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全国、全市分别高出3.8和2.2个百分点,是“十五”时期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可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69.11亿元,可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0.50亿元,可比增长17.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47.4%和47.5%,分别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7、6.5和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2.4:51.4:36.2调整为11.4:51.2:37.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68.1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0.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当年人均GDP1337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可比增长13.2%,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为1657美元。

二、未来发展目标及鼓励引进产业
  发展目标:建设新兴工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市区域性经济中心,逐步建成三峡库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城乡共荣的大城市。
  鼓励引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开发项目、农业项目、工业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旅游及娱乐设施开发项目及其他(国家明文禁止除外)项目。
纪实
  1. 2003-10-1日:涪陵街景,国庆节的平民生计
相关标签重庆·旅游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