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 重庆市 • 渝北区 2004-4-3 | 地理 | |||||||
渝北区 Yubei District ⊙源自:蜀虎 渝北区幅员面积1,452.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71万亩,林地面积32万亩。辖2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含北部新区2个镇、2个街道),271个行政村,5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每个镇、街道办事处平均人口2.96万人,平均面积55.2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112.3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18.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85,383人,人口最少的10,635人。 渝北位于重庆主城北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分别与本市长寿区、北碚区、江北区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接壤,与本市沙坪坝区、南岸区、巴南区隔江相望,区人民政府驻地两路(因地处210、319两条国道交汇点而得名),距市区19公里,南部片区的龙溪街道与主城区相连。 历史 渝北区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即有土著居民在境内居住。其后有汉水流域及江汉平原的巴族部落迁来定居。商周之际,区境为巴国境域。公元前314年,区境属巴郡之江州县,历秦、汉至三国无变更。三国初,蜀汉在今洛碛一带置乐城县,至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裁撤,复归江州县。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原在涪陵的枳县迁治于乐碛(今洛碛镇),区境东部遂归枳县,而西部仍属江州县。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起,区境属垫江县;至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并入巴县。历隋、唐直至清代前期,俱为巴县地。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析巴县江北镇建置江北厅,由重庆府同知统摄。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巴县义里、礼里、仁里上六甲划归江北厅,史称“江巴分治”。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江北厅设江北县。1949年11月30日江北县解放,相继属川东行署璧山专区、四川省江津专区、重庆市、永川地区。1976年再次划归重庆市。1994年12月,撤消江北县,建立重庆市渝北区,以原江北县划出11个乡镇(划给北碚区8、江北区3)后的地域为其行政区域。1997年重庆市直辖,渝北区升格为地级区。 习俗 。 地理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区东北部、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是重庆市的航空港及主城区之一,素有“重庆北大门”之称。地跨东经106o27'30"~106o57'58" 、北纬29o34'45"~30o07'22"之间。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比邻并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区、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地区华蓥市、邻水县。区人民政府驻双凤桥街道义学路,南距重庆市人民政府沿公路20公里;最南端的龙溪街道,距市人民政府4公里。 区境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全境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东南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平行岭谷景观。北部为背斜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背斜低山,一般800~450米;东南部多浅丘,一般450~155米。地域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岭上发育成“一山一岭”、“一山二岭一槽”及浅槽谷形态。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嘉陵江沿西南边境流过,有后河注入;中、东部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长江。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7.3oC,极端最高气温40.0oС ,极端最低气温 –2.8oC。年平均降雨量1099.8毫米。年平均日照1341.1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9.1天。 渝北区有农用地116717.45公顷,其中有耕地53177.89公顷,园地3826.56公顷,林地29267.83公顷,其他农用地30445.17公顷。有建设用地20034.29公顷,有未利用地8839.91公顷。渝北区内矿藏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石灰岩等19种。其中煤炭基础储量约900万吨,远景储量约12900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9.4亿立方米;华蓥山镇、张关镇境内赋存有硫铁矿,基础储量约39.50万吨,资源量1979.8万吨;大盛镇、统景镇境内有菱铁矿远景储量约400万吨。渝北区水资源丰富,区内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7.1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占1.07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635.97亿立方米。 水利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后河、朝阳河等;过境的河流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等三条河流。区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46.47毫米(1960—1994年);最大年降水量为1532.3毫米(1968年);最少年降水量为838.3毫米(1961);最大最小年较差694毫米,年变率1.828。降水在季节上分布很不均匀,春占全年的28%、夏占39.8%、秋占26.4%、冬占5.8%。半丰年(5--10月)占全年的76%。 旅游 统景风景区、张关水溶洞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重庆市卫生景区、重庆市“十佳”风景名胜区。地面文物古迹现属区级文保单位的共有14处。1、古峰寺牌坊,位于兴隆镇,建于清道光二十年。2、木耳新乡牌坊,位于木耳镇,建于民国初年。3、木耳莲花牌坊,位于木耳镇,建于清同治九年。4、赖家坟坟前坊,位于回兴街道,建于清咸丰九年。5、龙溪牌坊,位于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6、龙兴龙藏寺,位于龙兴镇街上,现为道教活动场所,建于清代。7、龙兴禹王庙,位于龙兴镇街上,建于清代。8、于学忠将军旧居位于回兴黄桷村,建于民国初年。9、明月三重堂民居,位于明月镇,建于清初。10、缙云故里坊门及八角井,缙云故里坊门在洛碛镇街上,始建于宋,后历代维修,现存坊门为清建。八角井在洛碛镇场边。始建于宋,现存为清代培修。11、石岭岗崖墓群,位于兴隆镇,为东汉崖墓群。12、回龙庙崖墓群,位于兴隆镇,为东汉崖墓群。13、石船洪水位题记,位于石船镇,年代为宋宝庆三年。14、麻柳沱洪水位题记,位于麻柳沱镇,宋宝庆三年刻。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渝北区2003年末总户数291760户,总人口8294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5410,人农业人口57407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27315人,女性人口402172人,人口性别比10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1人。2003年计划生育率达96.6%,全年出生人口7060人,出生率8.58‰,死亡人口4487人,死亡率 5.45 ‰,人口自然增长率3.1‰。渝北区为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土家、满、哈尼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948人,分布在全区20个镇和4个街道,由于交通便利,外来经商少数民族同胞较多。区内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众约35000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其中佛教信众20000人,道教信众4000~5000人,基督教信众约8000人,天主教信徒1000~1500人,另有少量信奉伊斯兰教群众。现有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3处,即佛教龙头寺(位于龙溪街道境内),佛教龙兴寺和道教龙藏宫(均位于龙兴镇境内),由群众自发兴起的临时活动点10处,其中基督教7处,天主教1处,佛教2处,区内无合法神职人员。 渝北区2003年按月足额发放失业职工失业保险金247万元,发放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4842万元,巩固了“两个确保”;受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案件365件,结案率达到98.5%;受理劳动保障争议案件160件,结案率达到97.5%。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公费医疗管理、劳动工资、工伤认定、退休审批、职业技能开发和技能鉴定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认真做好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筹集落实再就业基金660万元,确保了区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出中心奖励等资金的按时拨付。二是加快了社区社会保障机构建设,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六到位”。三是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了保障措施。认真抓好了失业保险扩面和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失业保险新扩面132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215人;征收失业保险费432万元;养老保险新扩面1888人,参保人数达到22555人,征收养老保险费4533万元。做好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成了7903人的管理移交手续,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0%。工伤保险制度将于近期全面启动。成立了区社会保障监督机构,进一步加强了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了社保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完整。四是加强了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五是加强了企业工资的宏观管理,做好了伤残鉴定、退休审批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六是强化协调服务,促进了劳服企业的发展。预计全年劳服务企业可实现产值10.5亿元,税利0.95亿元,可接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30人。 渝北区自1999年9月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积极、主动、稳妥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医疗保险工作会议要求开展工作,成立了渝北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公室,负责全区医改的筹备和协调工作。该区将于4月1日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医改制度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现已完成了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以及首批参保单位及人员的登记和数据采集工作,全区共确定定点医疗机构28家,其中二级医院2家,一级医院及卫生院26家;参保单位163家;参保职工16119人,其中在职职工11651人,退休职工4468人。 渝北区从1998年初全面启动再就业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区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再就业14938人,累计再就业率达到83.7%,其中区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3087人,已全部出“中心”。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6157人,累计就业率达72.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筹集再就业资金3294万元,巩固了“两个确保”,没有发生下岗失业人员集体上访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区的改革和发展。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书画家·邓晓岗。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渝北区科协有区级学(协)会28个,会员3682人,乡镇科协35个,专业技术协会会员1.9万人。全区民营科技企业35家,科技企业从业人员1200人,其中获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有150人。渝北区先后摘取了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成果100多项,引进技术项目500多个,完成技改项目200余项,开发新产品300多个,争创部、省、市优质产品100余个。2003年科技三项费达到483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5项,市级3项;组织申报科技部、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项目16项,已正式立项实施9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项目4项。技术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年登记技术合同21个,合同成交金额557万元,比上年增长54.7%。 渝北区共有公立学校288所,其中教师进修校1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普通初中39所,小学237所(城市小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农村中心校29所,农村完小22所,村小173所),幼儿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公立学校在职教职工6291人,普通中学2999人,小学2822人,幼儿园88人,职业中学270人,教师进修校62人,其他人员50人。全区公立学校在校学生93656人,其中普通中学36570人,小学50980人,幼儿园750人,职业高中5356人。全区公立学校占地1671906平方米,校舍总面积754752平方米。全区现有民办学校12所,在校学生5256人;区内高等院校(分校)6所,在校学生近10000人。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渝北区先后获得中华扫盲奖、全国“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并两次获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区。 渝北区现有文广站24个,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新华书店、电影公司、体育馆、体校、武术馆等9个文体直属单位。近年来,“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武术之乡”成果不断巩固。全区培育文艺演出队伍103支、3200人;群文创作队伍7支、250人。区图书馆现有藏书14.8万册,开通了“渝北区图书馆网站”,现正全力争创国家二级馆;区文管所文物藏品2008件;渝北影院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二星级”影院,进入重庆“万和院线”。坚持开展“双送”活动,组织广场文艺演出64场,举办书画、摄影展10次。2003年获市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44件,其中国家级2件。渝北区的小河锣鼓、少儿版画、清末民初木雕精品展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现有文化经营户1051家,全年营业额2848.5万元,创税484.2万元。 2003年,渝北区成立了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社区体育亮点2个、体育风景线1条,新建区级门球场4个,镇篮球场3个,“雪炭工程”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全区现有体育辅导站、点308个,体育辅导员515人;培养二级裁判1人,三级裁判24人,二级运动员53人,三级运动员61人,向体育大专院校输送运动员21人;全区5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举办了渝北区领导干部“公仆杯”乒乓球赛等13次大型比赛和群众健身表演活动,2003年区文体局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集体。获市以上体育比赛金杯7座,金牌53枚,参加市第二届农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首届市运会获金牌17枚,获团体总分第九名。 渝北区24个镇街均设有文化广播电视站。区广播电视台主要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播出和对外宣传工作,设有新闻部、编辑部、外宣部、广告(专题)部,办有《渝北新闻》、《空港经纬》、《农村科技》、《报纸摘要》等节目。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全区乡镇光纤联网工程,区境内所有镇街于2002年11月全部实现光纤联网;2002年底所有镇街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截止2003年底,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有线电视用户达122000多户(不含北部新区4镇)。建立了广播电视网络公众信息传输和数据传输两个物理平台,为部分区机关及下属网点提供了数据交换服务,为部分小区居民提供了因特网服务。 渝北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区级7个,中心医院7个,街道医院3个,镇卫生院14个,厂矿企业及其它8个。卫生系统共有人员138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7人。在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365人,执业助理医师142人,注册护士366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171人。开放床位804张。固定资产总值1198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总值2576万元。2003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021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建立了区、镇(街)、村疫情报告网络和预防控制、诊疗救治体系,全区共设22个防保站,专职防保人员53人,强化了24小时疫情报告值班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阶段性成果。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取缔非法行医,区级医疗单位和中心医院达到了“放心药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美食和特产 。 龙湖转盘边的、上阁宾馆旁的外形独特的大楼。当时我不知道,后有网友告诉我,这栋是“重庆市水利局”大楼,通常称“水利大厦”,因其外形象“风帆”,也被称之“风帆大厦” 地点:上阁宾馆·新牌坊·渝北区·重庆市 时间:2006-7-12 8:59:40 经济及资源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5.24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2.14亿元,增长1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3:50.9:31.8发展到15.0:52.2:32.8。2003年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6.5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79.1%,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9.0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3.9%;扣除北部新区后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66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8.50亿元,比上年增长45.9%。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4.93亿元,比年初增长3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76亿元,增长3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46亿元,增长25.7%。 工业经济情况 近年来,渝北区大力推进“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工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下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5%。从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3.64亿元,比上年下降23.8%;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0.45亿元,下降67.4%;股份合作工业完成总产值0.75亿元,下降8.8%;股份制工业完成总产值39.07亿元,增长2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总产值31.27亿元,增长376.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0.77亿元,增长4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增长是推动全区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9%,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效益大幅上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5.0%,利润总额为2.43亿元,增长55.8%,利税总额6.15亿元,增长85.2%,亏损面21.8%,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3%,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 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渝北区突出近郊优势,将农业定位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按照“1331”发展思路(即依托重庆现代农业园区这一龙头,着力发展三色农业(即白色奶牛业,绿色蔬菜业,彩色花卉业),重点打造三大产业带(即在210国道沿线打造优质伏季水果经济带,在御临河沿线打造优质笋竹、柑桔经济带,在渝邻高速路沿线打造生态园经济带),做大做强草食牲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着力实现“两基一园”(即重庆市的“菜篮子”供应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都市生态园)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渝北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三色”农业稳健发展。奶牛存栏7497头,产奶量达2.35万吨;花卉苗木总面积达2.23万亩,产值达1.2亿元;蔬菜面积达23.5万亩,产量达32.8万吨,产值达3.6亿元。草食牲畜业发展势头强劲。山羊出栏、存栏达3.1万头和4.6万头;肉兔出栏、存栏达38.8万只和21.1万只。三大经济带全面启动。共完成改土建园1.98万亩,完成1.1万亩伏季水果、4700亩 优质柑桔和1.5万亩优质笋竹的栽植任务,改造劣杂柑桔6000亩。全年水果产量达2.81万吨。 渝北区大中型市场累计建成61个,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年交易额25亿元。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销售额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餐饮零售额全年实现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9.1%;汽车销售已初具规模,经营汽车销售企业已达14家,全年销售额达13亿元,销售量19,903(辆)。 渝北区是重庆市的外贸高增长区,主要出口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医药化工、仪器仪表、生物制品等产品,骨干出口企业有中汽吉龙、西南合药、川庆化工工、晔泰商贸、百力通发动机、化建重庆公司、德望光学、文怡菌业、松卉食品等。目前全区有近60家进出口企业,2003年外贸总额为24,286万美元,同比增长153.9%,其中出口10,794万美元,同比增长153.3%。 经济支柱产业 汽车、摩托车和房地产业是渝北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总额3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在全市40个区县中居第四位,其中住宅完成投资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房屋面积107.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8.87万平方米。房屋销售形势趋好,全年销售房屋面积达95.22万平方米,销售额达18.22亿元。商品房空置面积减少,2003末商品房空置面积为24.40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46.0%。 资讯 重庆市渝北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7-2-9日选举黄玉林为政府区长。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007-1-31日选举刘光全为区委书记。中共重庆市渝北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陈立民为区纪委书记。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