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甘孜州 Previous稻城县  稻城民间传统宗教 2005-10-20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稻城民间传统宗教 Religion of Daocheng ⊙源自:蜀虎


宗教信仰
  五颜六色的香布最初代表金木水火土等元素,与运道相矣,但这和绘有各式吉祥图案的门帘等一样多用作装饰。
  玛尼堆多在山口、村头及水源等地存在。这些地方多被传说故事中的灵异神鬼占据。丢石头于玛尼堆的说法有几种:一是以石压鬼邪,一是增加玛尼堆对地方的保护能力,也算积公德之一,因为它向塔一样代表善意的神灵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保护玛尼堆下被埋藏的东西不被暴露和破坏。这在各地有不同。至于在山口大声叫“拉索!拉索索──”和撒大把大把的纸币风马、献哈达,是为了让赞颂战胜鬼邪的欢呼声远杨,以起到威慑作用。
  一些符号如日、月、万字格、雍仲、经文、牦牛头骨、蝎子、瓶子等常被藏族人绘在安置在自己的房门四周,这些都是用以驱邪和对自家起到保护作用的。
  藏传佛教在县内传播广、影响深、宗教文化渗透到历史文化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县有阁鲁派、噶举派萨迦派三种教派,寺庙13座,均被列为开放性寺庙。
  藏传佛教传入稻城县在公元十一世纪未到十五世纪末期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统治阶级对乌期藏和吐蕃一贯采用教义戒规和封建土同的政策,促使藏蕃的封建领主统治扩大和加强,萨迦派政权,悉帕摩主巴政权时期,教主均兼摄政务,即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这一时期,为不同土司领主服务,藏传佛教形成了不同派别,如萨迦派格鲁派,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广收信徒。据传,最早传入稻城的噶举派。距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噶举派由噶玛巴,都松饮巴(公元1110~1193年,新龙人),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0年),南游帮普(又叫奔波──奔波寺)建立稻城县最早的噶举派白教)寺庙。明永乐年间,洛珍朗吉,原系白教徒,从师宗喀巴后,建黄教寺庙于翁根──雄登寺。广收信徒承扬佛教,严格修行,重纪律。
  明崇祯中期,固始汗率兵进入藏区,扶持黄教势力,甲布康珠罗绒于崇祯15年(公元1640年)创建贡嘎朗吉岭寺发展黄教,战地500余亩,僧侣300多人。黄教至传入稻城,发展快,到目前社会影响及僧侣人数、寺庙规模均属前列。
  藏传佛教在稻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各个方面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在解放前:藏区统治阶级和土司势力以政教合一,藏传佛教,拥有行政、经济、司法等大权,同时与土司势相勾结,老百姓受到了极大伤害和奴役;二是寺庙拥有土地等其它财产,通过牧区地租,放高利贷;摊派宗教负担等,残酷压榨群众。解放后,在党的带领下,建立了广大牧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废除了政教合一,寺庙的剥削和压迫等制度。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焕发了生机。广大僧侣和农牧民民信教群众,能自觉遵守宗教政策,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稻城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藏传佛教影响深远,影响着农牧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娶嫁等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藏传佛作为一种文化,包含有:文字、文学、工艺、地理、历史、天文、历算、医工、戏剧、诗歌、舞蹈等。藏文大藏经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甘珠尔》、《单珠尔》,虽然都掺杂着佛经佛事的宗教和箴言秘语内容,但也有它光逃灿烂的一面。
  虽然历史上出现朗达玛灭佛事件,但整个康巴地区,藏传佛教得到了保全,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康巴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兴盛,对整个藏区的都是很有影响;稻城的藏传佛教不但得到了承传和发展,而且教派很齐全,且能和睦相处,有黄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红教、笨教五大教派。

祭祀
  1.祭彿
  稻城藏族(除东义区外)无论男女老少,大都信奉藏传彿教,各家各户都设有彿龛,信奉彿教的人们每天都手持復珠,从早到晚都口诵彿经,念个不停,以示祭彿。大部分家中设有经堂,壁上画有彿像或挂有唐卡彿象,并放有经个书。正堂摆有香炉以及净水铜碗7个,铜灯数个,灯碗排列整齐,洁净明亮。祭彿时,掌灯长明,香烟袅袅,敬彿者口诵彿经,磕三个响头。除在家中祭彿外,还可以到喇嘛寺庙祭彿,那里金壁辉煌,彿象前金灯(酥油灯)连成一片,一年四季督有祭彿活动。稻城地区以黄教为主,少数村信奉白、花、宁玛派红教)。由于雄登寺和贡岭寺系黄教,故稻坝和贡岭两区多数群众信奉黄教。桑堆、傍河、邓波、东义各乡,有少数群众信奉白教萨迦派红教。但无论何种教派,都是藏传彿教的喇嘛寺,统统拜三彿(如来彿、弥乐彿和无量尊彿)。
  2.祭天
  长期以来,藏族群众在自家的楼顶上普遍竖有经幡,一座树有日月图形的祭坛,称为“松左”分别于早晚烧柏树丫枝于坛内,并撒上粘耙和青棵和小麦,使之浓烟升起,祭祀之人提壶斟茶,口诵彿经,以示祭天。这中活动在稻城处处可见,在农村均有之。
  3.祭山神
  全县城乡群众信山神,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山神。人们在信奉的神山垒起刻有经文的石堆(俗称“嘛呢堆”),石堆呈圆形,下大上小,高约有两米堆顶插木杆、挂经幡,正中用泥石作龛;龛内的平整石块上绘刻神像,其现状狰狞可畏。祭山神时,人们一着华丽,携带用五色布印制的经文、幡旗和柏枝、糌粑、稞麦,从四方撒到麻尼堆旁,悬经幡于石堆之上或牵挂在左右丛林,然后焚烧柏枝,撒上糌粑、稞麦,顿时浓烟缭绕,接着再撒青稞,一边念诵经文,一边围绕麻尼堆转圈(逆时针方向),祈求山神保佑平安。至今全县城乡村均有祭山神活动。
  4.祭湖、溪、河
  稻城群众习惯信奉祭湖、溪、河,人们视湖、溪、河是海洋的源头,既兹润了大地,又充实了海洋,所以在当地传统文化里,人们把海洋比喻为智慧的源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宝。在祭湖、溪、河时,向湖、溪、河里撒糌粑、青稞,口诵经文,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祭祖先
  稻城各家各户每年都要请高僧到家念经一至二次,主人拿出糌粑、酥油、茶叶、盐巴以及布片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交给喇嘛摆设后,念经,念经完毕,主人便天天在家焚烧上述用品,直至烧完为止。其意为可超度家中逝者的亡灵,保佑全家人口平安。焚烧掉了糌粑等物经喇嘛念经祈祷后,认为死者可得食,不受饥寒。

相关标签甘孜·旅游|宗教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