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 眉山市 洪雅县 • 洪雅县城隍街、关圣街清代建筑大观 2003-6-24 | 地理 | |||||||
洪雅县城隍街、关圣街清代建筑大观 ⊙季富政/文 中国现代建筑学开拓者之一,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齐名的刘敦桢教授1939年10月20日路过洪雅时发现当时的地图把县址居然标在了青衣江南岸。先生说:“申报馆地图位置南岸误矣。治学之严,撰述之谨,不能期诸今日鲁莽灭裂或欺世盗名之徒也”。《刘敦桢文集》(三),建工出版社(1987-9,1版256页)。先生说的是凡学问之事需严谨,不可妄说。 近二十年多次考察峨眉山前后,诸如洪雅、夹江、雅安等市县,除发现大量优美场镇如高庙、柳江、铧头,木城、望鱼外,尤对构成场镇空间最重要元素即场镇民居浅有论述。如柳江曾壁光“寿”字笔划构成平面的庄园,下场口留学生别墅、王宅等,其文图均在台湾和大陆作了发表。今年春节,追寻着刘敦桢教授川康古建考察路线,又在洪雅县的止戈乡发现曾壁光城内宫保府迁建的女眷楼,在罗坝还瞻仰了川中场镇目前罕见的过街楼,而在徐村则在北宋右谏议大夫田锡故里的老街上,被清代民居形态及工艺的精湛所激动……难怪刘教授一再惊呼同属一文化圈的姚桥汉阙角神“为已知我国建筑实物中之最早例。”“途中所见墓,前部具小牌楼及八字墙,但牌楼前建一碑,与塚之分离,尚属罕见”。等等。前述无非是说,青衣江流域自古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亦必然是这些文化的光斑。同时更深层次地揭示出文化是由人来创造这一前提。那么,此地亦必然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良镛院士认为,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区域建筑研究。抽空了具体地区建筑现象来谈广义建筑学是空洞不着边际的。而ICOMOS大会(关于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国际会议)1999年10月通过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也非常强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区域乡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重视这方面的保护工作,并历年都有相关的法规法令予以规范和约束。基于此,我们在洪川镇城隍街和关圣街考察中发现,其两街构成的历史文化地段和民居群,非常典型地浓缩了青衣江流域的建筑文化。 在两条近500米南北向的街道两旁,经多方考证,此历史街段是洪雅县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集中区,也是最优秀的建筑展示区,它汇聚了城隍庙、关圣庙、宫保府、公馆、大型宅第,一般前店后宅式民居等多类型公私建筑于一体。也叫官绅街、士大夫街。中有进士、翰林、举人、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多处住宅、官邸,谓之大夫第、进士第、王府、李府等建筑多处。从血缘性关系而言,又以王氏和曾氏宗族关系于此构成空间系列最突出。毫无疑问,两街构架展现了一部清代以来洪雅的地方史,一个300多年来的社会断面,是这个城镇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表象象征,是我们了解这个城镇和地区的活生生的历史背景。它形成的生活领域,富于地方特色的空间和场所,凝聚着一方百姓热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着代与代之间,历史时期之间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它又是洪雅的文化品位、标志性空间,洪雅人的情感容器,是再创造自己城镇文化的密码。保护它亦等于持续维系一方长远共谋发展的秩序。 虽然两街建筑群呈被水泥建筑分割之势,但仍有1万多平方米的组团存在不少庭院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昭然当代。尤其如下几宅最为典型,它们是城隍街57号清代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宅。71号清代兵部主事、团练大臣、内阁中书、川南宣尉史、双进士傅大贞、傅大亨宅。关圣街43号清代进士、洪雅第一巨富王金如宅。21号傅大贞中进士前故居。此宅为本街段历史最早建筑,至迟乾隆中期作品。另外城隍街57号一墙之隔的葛家大院也令人刮目相看,临街门面与57号偕为一体,后院水井共用,门道相通,梁架屋顶互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最具价值但已经消失的宫保府原也在此街段上,它是清代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光绪生父)的老师曾壁光的死后纪念建筑。曾官至贵州巡抚,现洪雅的柳江曾家大院是其故居。止戈乡绣云楼为宫保府拆毁后迁建仅十分之一的女眷楼。以上清代官邸、民居构成的建筑群,据笔者初判是四川目前县城所在镇唯一保留的清代建筑群,亟待各方人士、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人类文化遗产,现将部分建筑分述于后。 城隍街57号王治统宅(王治统曾任河北定县州判),清代道光初期建筑。王宅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点。该建筑临街布局,面阔12.9米(3丈余),三开间,其中左间作大门,通道宽大同为轿厅。檐下有卷棚为官宦身份作法。原门外有栅子围护,为川西、川南清代普通防盗设施。建筑总进深90.3米(合27丈),其中后花园23.3米,占地面积1,125m2左右。建筑狭长呈四进合院格局,中轴对称传统住宅空间制约,祖堂于二进上层端壁上设香火神位,由于特定地面自然气候关系,用地狭长局限,整个住宅因地制宜创造出颇具个性的空间特征,明显具有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反映在人居科学上的优秀面。具体表现在增大天井采光面,压缩左右厢房面积,强化半开敞灰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尤其是二进天井索性取消厢房作族人活动中心,使得整个庭院光线明朗,非常舒适。此作实属民居空间设计之罕见。另在其他厢房作法上尽量压缩进深,有短到不足2米的长度,也是不多见作法。再则以加宽加深轴线上通道,抬高檐高以解决通风除潮,通道内采光不足问题,均有效而流畅地克服了用地狭长的制约,是四川城镇街道民居中十分优秀的范例。当然,为配合这一构思,在下水的设施,地面石板铺装,房间地楼板(地阵)设置上又协调地配合了上述采光、通风、防潮要求,使得整个庭院数个天井呈现通透、清新,又不失连贯的居住环境。 二是设计和材料及施工的统一性,高水平技艺性,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木结构的稳定性和技术美学的审美性。此点首推大木作尤柱网布置的对称平衡,木柱直径较大统一(均30厘米左右),木质均为香杉,受力均衡的综合设计技能。这样又给梁架、穿枋、檀桷等木材加工的使用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故用材用料各部尺寸均较统一,且普遍较宽大。所以百多年下来,王宅不偏不斜,正全面地反映了洪雅清代高度发达的建筑业在大木工艺上的水平。自然又客观上折射了当时洪雅地区森林资源及水运状态。由于如此,则更深层次地揭示建筑设计及技术和装修装饰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种,其间专业属性区别甚大的古往今来事实。洪雅森林资源雄厚,距中心城市较远,财力有限,要求不同,必然大木作发达于小木作,故王宅在出檐挑枋上全不作斜撑、吊柱,实挑枋受力已足矣。于是在木构框架间出现了一般常人难以察觉的技术形式美学。即建筑框架构成的一种空间美,须知此才是建筑的灵魂。而附属在上面的装饰仅为皮毛,因为它们多不具力学作用。说句不讲理的话,一幢建筑有它不多,无它不少。但没有框架则无法住人也,所以今人以装饰来衡量一幢建筑价值纯为本末倒置。不过真正有好的艺术在上面,诚也锦上添花,当然艺术价值就有了,其实王宅诸如窗、门、屋脊、家具上的雕刻、灰塑也不少,且水平不低,若移植柱壁等处,不就饱了眼福,全其所有了。 一幢木构建筑的稳定坚固,除上述外,地面基础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和上面协同为一个整体,其中与铺装材料关系甚大,王宅铺地用材选用本地特产“雅石”,其石质纹理密集,质地坚硬,有水呈暗红色,干燥时呈灰白色,可塑性强又易于造型而不易风化,以及无渗水性等优点。在铺装地面和天井时多打制成60多厘米长宽方形,又用同一石质作柱础,整体用材,尺寸统一,也是有力支持屋架稳定至关紧要因素,象如此重要的经实践证明的优势石材,显然是当今巨大建材市场的有力竞争资源,是定位在花岗石与硬青石之间稀有独特品种,极具开发价值,若保留王宅亦等于保护一块建材展示门市。 综上王宅建筑用地、空间设计、大木作工艺等方面清代建筑营造的特征,综合反映了青衣江流域清代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可多得和再生的以点窥面的乡土文化陈列室。 除57号王治统宅外,关圣街21号傅大贞宅作为建筑历史价值较为突出。该宅是宅主地位显赫之前家庭生活一般百姓民居的传统作法。此清代中前期民居在四川已极为罕见。故民居尺度、开间、门与庭院秩序、装饰等全然与前述大型官邸不同的营造法式讲究,是四川普遍街道民居典型。而城隍街71号为傅大贞中进士及作官后的官邸。与关圣街41号王金如宅同为进士宅第,格局严守中轴对称作法。用材比王治统宅更加苛求,大木作更显豪华,空间凸显得宽大,气派和21号傅大贞故居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示了清代建筑群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区域性。诚是洪雅人民一笔巨大的财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弥足珍贵。 2003-5-27日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