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理 | ![]() | ||||||
北川羌族自治县 Beichuan County ⊙源自:蜀虎 北川羌族自治县辖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等3个镇,香泉乡、陈家坝乡、桂溪乡、贯岭乡、禹里乡、漩坪乡、白坭乡、小坝乡、片口乡、开坪乡、坝底乡、白什乡、青片乡、都坝乡、墩上乡、马槽乡等16个乡,桃龙藏族乡等1个民族乡,278个行政村和17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曲山镇,城区面积0.7km2,人口1.3万。邮编:622750。行政区划代码:510726。 历史 习俗 。 地理 位置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3o44'~104o42',北纬31o14'~32o14'之间。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总面积2867.83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城曲山镇,距绵阳市区60km,距成都160km。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652米。北川羌族自治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oC,年平均无霜期在125~128天,年平均降水量1399.11mm,平均日照931.1至1111.5小时。 面积 幅员面积2,869km2。 旅游 北川羌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勿已作初步开发,青片乡境内的小寨子沟方圆数十km,人迹罕至。山竣谷幽,林美水秀,是开辟森林公园的理想场所。旅游以“大禹的故乡”、“北川羌族自治县猿王洞”、“小寨子沟”、“熊猫保护区”、“千佛山”等一处处名胜古迹发展很快。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全县人口16.1万人,其中羌族7.7万,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0.4万,合占总人口的50.5%。城镇人口1.86万,占总人口的11.56%。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作家·刘大军,释·道坚法师。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北川羌族自治县卫生事业,条件差,但发展很快,使人民的健康有了很大的保障。 美食和特产 。 经济及资源 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79亿元(当年价)。1999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第一产业2.25亿元;第二产业1.58亿元;第三产业1.3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6.9:24.7:28.4。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15亿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515元。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381万元,其他完成投资2,810万元。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指标统计1999年总人口为1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4.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25亿元,第二产业为1.18亿元,第三产业为1.36亿元。人均GDP为3,004元。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传统农业县,粮食生产和畜禽饲养是农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县已有茶园近5万亩,人工商品林基地近60万亩,木本药材18万亩,生猪和白山羊饲养量均在14万只以上。 水力 北川羌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现有电站35座,装机4.8万千瓦,各乡镇和村已全部通电,1990年达到国家初级农村电气化标准。 矿产 北川羌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条件得天独厚,有储量很大的硅铁矿、铁矿、铅锌矿、金等有色属,还有石灰石、煤、白云岩、页岩等非金属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发展化工建材、冶金工业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团结,负重自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纵贯南北,城阿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形成了县、乡公路与省道相互联接的公路网络,村村通,县内通车里程达670km,即将建设的兰(州)渝(重庆)铁路将经过县境,安北公路建成。县内电力充足,供电保证系数高,通口电站正在建设,北草河流域,等重点水利工程既将开工。天然气已在县城得到普及。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传呼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把北川同全国及世界及各地紧密相连。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100%。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亮、净、美、绿”的标准基本实现,曲山擂鼓一体化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小集镇建设正蓬勃兴起。 资讯 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究会于2002-11-5日至06日(羌历新年期间)在大禹故里北川羌族自治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及羌族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国水电企业协会会长朱登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孟世凯,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教授李先登,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会长韩邦彦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他们分别就大禹研究会的发展、禹羌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大禹故里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若干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意见。 学术交流之后,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到禹里乡和禹穴沟参观考察,感受了大禹故里人民怀念、纪念大禹的浓厚氛围。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决定将有关论文收集整理,争取明年上半年编印《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来展示专家们的研究成果。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