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理 | ![]() | ||||||
涪城区 Fucheng District ⊙雷康/编 涪城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597.3km2,属曲型浅丘地貌。全区有丰谷镇、塘汛镇、石塘镇、关帝镇、杨家镇、吴家镇、玉皇镇、石洞乡、金峰镇、龙门镇、青义镇、城郊乡、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总人口50.4万人,非农业人口25.5万人,有耕地面积28.5万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盛产芦笋、蚕茧、蔬菜、水产、水果。境内蕴藏着砂金、石灰石、石英砂、天然气、盐等。其中砂金储藏4,215公斤,石英砂储藏量54万吨。 历史 汉高祖六年(201),置广汉郡于乘乡,领县十三,有其涪县。因治地近邻涪水(今涪江)得名,境内政区建置由此开始。 建区以来,新修、整治各类水利工程,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全面通过国家验收合格,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跨入省“十强县”行列。涪城区在建成环形公路的基础上,又完成15条160余km个乡村等级网络公路的勘探设计。网络路一期工程己全面动工。 习俗 。 地理 涪城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4o29'-104o54',北纬31o16'-31o48'。幅员面积597.3km2,属曲型浅丘地貌。全区总人口50.4万人,非农业人口25.5万人,有耕地面积28.5万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现有15个乡镇,153个行政村,1204个合作社,有常住农业人口22.4万人,有劳动力15.4万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达12万余人,转移劳动力3.4万人, 2000年底全区总耕地面积约24.6万余亩,其中水稻田14.9万余亩,旱地9.7万余亩;乡村人平耕地1.1亩,人平生产粮食600公斤。 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693米,最低海拔410米。全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oC,年日照1298.1小时,年无霜期272天,年平均降雨量963.2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年平均雾日51天。 境内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花生、蔬菜为主,家养动物有猪、牛、羊、马、兔、鸡、鸭、鹅等。境内矿产有砂金、石灰石、石英石、粘土、天燃气、石油、盐、卤水等。涪江、安昌江流经境内东北,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水流量112.2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19.81万千瓦。 涪城区系绵阳市市中区分区所建,1993年1月1日建立。曾为绵阳县、绵阳市(县级)、市中区的治地。绵阳历史上就因“陆通于蜀,水通于巴”而成为“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繁华城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处川西北的绵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抗战爆发后,绵阳作为成都、重庆与中原抗战前线及西北各省人、物资输送交流的重要转运站,运输行业和修理行业迅速兴起,经济一度繁荣。 旅游 城区已形成富乐山、富乐堂、西山子云亭、南湖、南山、人民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渔父村森林公园等8处公园和碧水寺、李杜祠、圣水寺、罗汉堂、文化广场、滨河广场、五一广场、博物馆、宋哲元墓、汉阙、白鹤林、科学城、大佛寺、滨河园林大堤等14处观光游览点;加上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工业科技旅游线上的以“中物院、长虹家电城、827风洞”为主体的景点。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 客住人物『包括曾经生活过,以出生日期为序』 。 领导人 。 文化、科技及卫生 涪城区加大投入建设教育强区。继94年实现全省普及教学实验县(区)之后,1995年经国家验收,实现高标准“普九”。截止2000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继续教育实验区(县),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优化了国家特教先进县(区),被省教委列为“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优生率,以及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竞赛奖率等均稳居全市第一,列全省同类地区前茅。 涪城区围绕经济建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1997年后,承担并实施国家“星火西进带动县(区)”、“四川省星火西进示范县”、“四川省星火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应用示范工程—四川示范区项目”、“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建设”、“四川星火密集区建设”等项目,列入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近100项,组织实施区级重点计划项目120余项,2000年底,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区)”。 涪城区广泛开展“小康”文化建设。现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创作。金峰狮子、杨家彩龙、石洞莲箫、玉皇唢呐等特色文化壮大发展,多次参加省、市演出,被中央电视台录相向全国播放。1998年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展县,受到文化部表彰。同时涪城区“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9.5%,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计划生育、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到2000年来,全区29个卫生机构有病床12533张,卫生技术人员1,197人。 美食和特产 。 经济及资源 在近600km2的土地上,中央、省、市属单位1,200余个,仅各类建筑队伍就多达200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给涪城区人民奔小康提供了机遇。涪城区确定了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和“九五”规划及至2010年远景规划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城市、农村“小康工程”,启动“富裕文明”工程。 农业进一步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全区以建设万亩商品鱼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商品水果基地、5万担蚕茧基地的同时,以6万亩耕地发展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以15万亩耕地建设优质吨粮田,利用7万户房前屋后的3万亩庭园空地大搞种、养业,人均出栏肥猪1.6头,人均小家禽12只,全区29万亩耕地资源的粮、经比例调整为5:5。同时,加强水利、农能、长防林工程、川中改田改土项目工程、改水工程,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林牧副渔的商品率。到1997年,农业总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760元。由此,全区158个行政村、75,876户农户分别达到“小康村”和“小康户”标准,占总村数和总户数的93.5%和90.5%,经省、市验收,涪城区农村率先在全市实现小康。在全区建成了5万亩优质稻、2万亩优质油菜和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涪城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对国营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依托大厂,依托城市,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了以凯厦、东辰、富临集团等支柱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7,685万元,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0.9%,股份制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1.5%,外商投资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倍。交通不断发展,从1993年开始,历时3年,建成了贯通全区12个乡镇总长80km的环形公路后,1998年又在全区12个乡镇范围内修建了15条三至四级总长153km的村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继之又修建了绵吴高等级公路,为招商引资和加快南郊工业园、城郊工业园、青义私营经济发展园和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到200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26,03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4,680万元,比重占77.29%,农业总产值51,353万元,比重占22.72%。农民人均收入3,018元。财政总收入达24,722万元。涪城区工农业社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1995年起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十强县”(区),分别列第八、第七、第三位。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