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地理 | ![]() | ||||||
肖家乡 Xiaojia Town ⊙源自:张君伟 肖家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8公里,东靠群龙乡、水音乡,南接黄金镇,西连凤台、寒坡二乡,北与南隆镇毗邻。幅员面积18.08平方公里,耕地7610亩,总人口10788人,主要民族汉族。辖肖家滩、严家湾、老牛沟、大山湾、石宝地、盐店坪、九龙观、枣子园、匹卢寺、谢家庙、10个行政村。肖家1952年设乡,1992年撤乡并入黄金镇,1994年恢复建制至今。 全乡地属浅丘宽谷,境内最高位黄角垭,海拔501米,最低为肖家滩,海拔322米,西河自西向东流经该乡,南流公路南北贯穿全境。周家井水力发电站与县城垃圾处理厂坐落境内。 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536万元,粮食总产量3680吨,外出劳务收入1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乡内有小学校(含初中部)1所,教师47人,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950人。村小6所,教学班11个,学生282人。全乡已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有乡院1所,村级医疗站10个,共有医务工作者28人。场镇有自来水厂1个。全乡共安程控电话520门,闭路电视1118户,境内建有联通、小灵通基站2座,农网改造已经结束。 优化产业结构 乡政府积极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快农作物的科技推广进程。全乡花生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04年达到了2000亩,并沿西河两岸集中成片高规模质量栽植,与龙竹套种,真正把“花生丰收工程”落到实处,成为全乡产业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棉花、果树、油菜、高梁、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优质棉花种植达500亩,大豆1300亩,中药材500亩,蔬菜850亩,枇杷300亩,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与此同时还抓了两杂种籽的更新换代和市场销售渠道的整治工作,使良种推广达到了100%。 狠抓长效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龙竹产业并加强对蚕桑生产以及水果的种植管理。把龙竹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成立了龙竹管理发展办公室,引进业主经营,号召村村种植,逐户逐地块落实面积,高规格高质量栽种,全乡种植龙竹面积达到700亩,并分季节加强管理,全乡龙竹长势良好。同时把蚕桑发展作为政府的主导产业,使栽桑面积达到了2500亩,养蚕1500张,扶持重专户110户,并提供饲养技术,使谢家庙村成为全县的种茧增育基地,增加了蚕农收入,提高了全乡农民的养蚕积极性。 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推进生猪改良,力抓水产养殖和河滩养殖。大力发展DLY肉猪,推广“洋三杂”,培育养殖大户,实现产值50万元,从而带动了全乡肉猪改良的发展。充分利用西河水资源和山地牧草资源优势,基本上形成了以草食性牲口、河滩养殖、水产养殖、小家禽养殖等项目的支柱产业,全乡培育养殖大户达200余户,小家禽养殖突破40万只,网箱养鱼达200余箱,年出栏羊、牛1200头,使养殖业在农业总收入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主要采取了部门引、企业招、亲友带等多种办法,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年输出劳务达4500人,劳务收入1750万元,确保了全乡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置,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 重拳出击抓安全,大力整治保平安 乡政府深刻吸取了枣子园“1·9”火三轮翻车伤亡事故血的教训,加大了对全乡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做到经费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查处到位,把安全培训与日常安全检查相结合,真正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保持零伤亡,零事故。 社会事业 强化基本国策,加大对计生、国土、林业等工作的管理力度。在计生工作上,始终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计生工作成绩显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计生率保持在95%以上。在国土工作上,严格监督,禁止占用良田好地建房,杜绝了乱收费现象发生。在林业管护上,严禁滥砍乱伐,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 以“三百工程”为载体,着力“三村建设”、“党员先锋工程”、“百千万”助农增收等活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培育了许多致富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广泛开展以爱国爱社爱家等内容的“十星级”农户创评活动,通过查处和打击农村违法犯罪、地方恶势力以及非法宗教及封建迷信活动,使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文教卫生的协调发展。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