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遂宁市  遂宁市建置沿革之政区 2007-1-3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遂宁市建置沿革之政区 History ⊙源自:蜀虎


第一节 郡、州、府

  夏商,巴族和蜀族逐渐发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战国,巴蜀两族于盆地建立了国家。在秦王朝灭蜀国前,今遂宁市境为古蜀国辖地。这里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早期蜀文化,曾是蜀国繁盛地区。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国、蜀国,建置巴、蜀两郡。蜀郡治今成都。今遂宁为蜀郡所辖。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雒、新都、绵竹、什邡、涪、梓潼、白水、葭萌、郪、广汉、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十三县。郡治置今遂宁市射洪县柳树镇,距今已2200余年。
  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析广汉郡,置德阳郡,郡治德阳县,今遂宁市城区。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析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郡治所初设德阳县(今遂宁市城区),后迁徙巴兴县(治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领辖广汉、德阳、晋兴、巴兴四县。今遂宁市境属遂宁郡,县地及治所全部在遂宁市境的有德阳、广汉、巴兴三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郪、晋兴两县。
  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置广汉郡,领辖雒、什邡、新都、阳泉、五城、郪县。又析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城),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明帝泰始五年(469),于雒县侨置西遂宁郡,郡治今广汉市新华镇。改遂宁郡名东遂宁郡,郡治仍巴兴县,领辖巴兴、德阳、晋兴、小汉(广汉改名)四县。
  萧梁(502~534),东遂宁郡治迁徙小溪县(德阳更名)。
  西魏废帝二年(553),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区入魏版图,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东遂宁郡治方义县(小溪更名),领辖方义县。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郡治迁徙涌泉县(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更名)两县。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今遂宁市境属怀化郡、东遂宁郡、涌泉郡、昌城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射江、广魏、涌泉五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始兴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州、郡治方义县。遂州领辖石山、怀化两郡。武帝建德四年(575),增置安居郡,隶属普州,郡治柔刚县(今安居区安居镇),领辖柔刚县。今遂宁市境设一州四郡治地,即遂州及石山、怀化、涌泉、安居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柔刚、射洪(射江改名)、广汉(广魏更名)、通井(涌泉更名)六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始兴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悉罢天下诸郡,以州领县,并在重要州置总管府,此时遂州设置总管府。开皇十八年(598),遂州领辖方义、长江、青石(始兴更名)三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对旧有州、郡大加省并,东晋以来滥设州郡到此消除。遂州改为遂宁郡,郡治所未变。今遂宁市境分属遂宁、资阳(资州更名)、新城(新州更名)三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安居、射洪、通泉五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治所在外县的有青石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罢遂宁郡复置遂州,以州辖县。唐玄宗开元仍行道辖州、县。亦在冲要处及边地设都管府、都护府,以都督诸州军事并监督诸州刺史。在遂州设都督府,隶属剑南道东川。玄宗天宝元年(742),撤遂州置遂宁郡,以郡辖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撤遂宁郡置遂州,领辖遂宁、方义、长江、青石、蓬溪五县。今遂宁市境分属遂州、梓州、普州。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射洪、通泉、蓬溪、安居六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县治在外的有遂宁、青石、崇龛(隆龛县改名,治今潼南县崇龛山)三县。
  北宋太祖设全国为道,太宗又设全国为路,路下设府、州、军、监为一级,其下设县。成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真宗咸平四年(1001),将今四川重划分为“四路”,总称四川路,为四川得名之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领辖小溪(方义改名)、蓬溪、长江、青石、遂宁五县。
  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改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今遂宁市境属遂宁都督府。县地及其治所全部在遂宁市的有小溪、蓬溪、长江、射洪、通泉四县,县地部分在遂宁市境,县治在外有遂宁、青石、安岳县。
  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改遂宁都督府为遂宁州(治地未变),隶属顺庆路(治地今南充市城区)。遂宁州领小溪(青石、遂宁两县并入)、蓬溪两县(长江县并入)。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年废路改府,省州改县,后又废府改州。布政司使下设府、州和县两级。遂宁州降为遂宁县。


1917年,遂宁
1917年,遂宁

第二节 督察区、专区

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统治时,全国废“”制,由省直辖府、州、厅。民国2年(1913)又废府、州、厅,恢复“”制,以道统县。
  民国7年(1918)至民国24年(1935),将四川全省划分为11个卫戍区域,遂宁列为第五区,割据18县。翌年又命令将“卫戍区域”改称“驻防区域”。史称防区制时代。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今遂宁市境各县的部分或全部先后被川军及滇、黔军割据和控制。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统一四川军政和财政大权,结束防区制,实行新政区制,建立四川省政府。在全川划置18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遂宁县(城区镇)。辖9县:遂宁县,治所城区镇;安岳县,治所城中镇;中江县,治所城厢镇;三台县,治所城厢镇;射洪县,治所金华镇;盐亭县,治所城厢镇;蓬溪县,治所赤城镇;潼南县,治所城关乡;乐至县,治所天池镇。

二、遂宁专区
  1949年12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三师解放遂宁县城。1950年1月12日,遂宁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以遂宁县城(城区镇)为专员公署驻地成立遂宁分区,隶属川北区行署(公署驻今南充市),下辖9县:即遂宁县,1949-12-8日解放,治所城关镇;潼南县,1949-12-5日解放,治所梓潼镇;乐至县,1949-12-16日解放,治所天池镇;三台县,1949-12-20日解放,治所潼川镇;盐亭县,1949-12-28日解放,治所云溪镇;蓬溪县,1949-12-10日解放,治所赤城镇;安岳县,1949年12月8日解放,治所岳阳镇;中江县,1949年12月20日解放,治所城关镇;射洪县,1949年12月9日解放,治所太和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下简称“1949年后”),1952年9月1日,川西、川北、川南、川东4个区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置。改分区为专区,遂宁专区隶属四川省,仍辖遂宁、潼南、乐至、三台、盐亭、蓬溪、安岳、中江、射洪九县。
  1958年10月18日,撤销遂宁专区,所辖遂宁、蓬溪、中江、三台、射洪、盐亭6县划归绵阳专区。潼南县划归重庆市。安岳、乐至两县划归内江专区。


第三节 遂宁市

  1985-2-8日,撤销绵阳地区,分置遂宁、绵阳、广元三个省辖地级市。遂宁市行政区建立。原隶绵阳地区的遂宁、射洪、蓬溪3县划为遂宁市辖县。撤遂宁县置遂宁市市中区。市府驻遂宁市市中区。1997年12月28日,析蓬溪县置大英县。2003年12月18日撤销遂宁市市中区,分置遂宁市船山、安居两区。2004年12月末,遂宁市行政区辖2区3县。市府驻遂宁市船山区。

一、区(县)
  1.船山区
  遂宁市船山区,析遂宁市市中区(原遂宁县)北部境域及市城区而建置(县级,下简称船山区)。区治所遂宁市城区。
  东汉末年,广汉郡之德阳县移置于今船山区境。县治所设在今遂宁市城区(另说县治所设在今船山区龙凤场,下同)。今船山区境内置县由此开始。
  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德阳县隶属东广汉郡,县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属东广汉郡德阳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改蜀汉的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德阳县隶属广汉郡。惠帝永宁元年(301),分广汉郡置德阳郡。德阳县隶属德阳郡,县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境仍属德阳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置遂宁郡,德阳县隶属遂宁郡,县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境仍属遂宁郡德阳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遂宁郡改称东遂宁郡,德阳县隶属东遂宁郡,县治所如前。
  南齐(479~502),县境建置如刘宋旧制。
  萧梁(502~557),德阳县更名小溪县,隶属东遂宁郡,今船山区境属东遂宁郡小溪县。
  西魏(535~556),小溪县更名方义县,仍隶属东遂宁郡,县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境属东遂宁郡方义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方义县隶属遂州石山郡。县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境属方义县。
  隋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方义县隶属遂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州改郡,以郡辖县,方义县隶属遂宁郡,治所如前。今船山区境所属遂宁郡方义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罢遂宁郡复置遂州,以州辖县。方义县隶属遂州。中宗景龙元年(707),分遂州青石县(今潼南县青石坝),增置遂宁县,治所设今潼南县下县坝(大佛坝)。方义县仍置,隶属遂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撤遂州置遂宁郡,方义县隶属遂宁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撤遂宁郡置遂州,方义县隶属遂州。今船山区境属遂州方义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名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小溪县隶属遂宁府。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小溪县隶属遂宁都督府。今船山区境属遂宁都督府小溪县。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改遂宁都督府为遂宁州。并青石、遂宁两县入小溪县(治今遂宁市城区),隶属遂宁州。今船山区境属遂宁州小溪县。
  元末明初夏明玉珍时期(1362~1371),小溪县仍隶属遂宁州,州县治所仍旧。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废小溪县名,降遂宁州为遂宁县(治今遂宁市城区)。隶属潼川州。今船山区境属潼川州遂宁县。
  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复置遂宁县,治所仍设今遂宁市城区。清雍正十二年(1734),潼川州更名潼川府,遂宁县隶属潼川府。今船山区境属潼川府遂宁县。
  民国元年(1912),遂宁县隶属川北道,分下3里13场置东安县(民国3年更名为潼南县)。民国7年(1918)起,四川形成“防区制”,遂宁县隶属四川省第五卫戍区。今船山区境属四川省第五卫戍区遂宁县。
  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遂宁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1949)12月。今船山区境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遂宁县。
  1950年1月置遂宁县,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今船山区境属遂宁分区遂宁县。
  1952年9月1日,撤销川北区行署,遂宁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今船山区属四川省遂宁专区遂宁县。
  1958年10月,并遂宁专区入绵阳专区,遂宁县改隶属四川省绵阳专区。1968年9月,改绵阳专区名绵阳地区,遂宁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地区。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分设绵阳、广元、遂宁三个省辖市。5月,改遂宁县置遂宁市市中区。今船山区境属遂宁市市中区。
  2003年12月18日,分遂宁市市中区行政区,设遂宁市船山行政区。
  2.安居区
  遂宁市安居区,析原遂宁市市中区西南部境域而设置(县级,下简称安居区)。区治所安居镇。
  今安居区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400余年。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增置安居郡和柔刚县,隶属普州(治所安岳县岳阳镇),郡治柔刚县(治所今安居区安居镇)。今安居区境属普州安居郡柔刚县、遂州石山郡方义县。
  隋开皇三年(583),撤安居郡,柔刚县隶属普州。开皇十三年(593),改柔刚县名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州改郡,以郡辖县,安居县隶属资阳郡。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郡方义县、资阳郡安居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罢郡置州,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玄宗天宝元年(742),撤州置郡,安居县隶属安岳郡(普州改名)。县治所如前。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郡方义县、安岳郡安居县。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崇龛县,并入安居县。安居县隶属普州,县治所如前。
  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废普州及安居县,析安居县入遂宁都督府小溪县。安居县治地改置镇,隶属小溪县。今安居区境属遂宁都督府小溪县。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并青石、遂宁入小溪县。安居镇隶属如旧。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废小溪县名。安居镇隶属遂宁县。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县以下划分里,乾隆五十二年(1787),里以下划分场,安居场隶属遂宁县忠诚里。
  民国初年,整顿体制,遂宁县划分7个区26个乡(镇)。安居镇隶属遂宁五区(驻安居镇神圣庙)。
  1949年后,遂宁县政区下置10个区。安居镇仍设区建制,改称安居坝区。1994年县政区下置乡镇,安居镇坝区改称安居镇。
  2003年12月18日,分遂宁市市中区政区,设遂宁市安居行政区。
  3.射洪县
  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两国,设置巴、蜀两郡。西汉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广汉等十三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的通泉坝,为今射洪县境内建县之始。此时,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郪两县。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东西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即涪江以东和梓潼江左岸地区为广汉县。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区为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信、郪两县。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名,东汉末年,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郡治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树镇)。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注:射洪县志载,郪县更名五县;三台县志载:郪县仍置,无五县名)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广汉县由广汉郡划入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分属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夺取晋王朝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潼川镇),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郡治巴兴县(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广汉县隶属东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属东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
  萧梁(502~553)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领北伍城县。南齐,改北宕渠郡(治今盐亭县城),置西宕渠郡,析广汉县,置通泉县。领辖广汉、通泉两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通泉、北伍城三县。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县(通泉更名,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改名)两县。今射洪县境属射江、涌泉、广魏三县。
  北周(557~581),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广汉(广魏改名)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废,改通井县为通泉县,并光汉县(广汉改名,讳炀帝杨广名)入通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
  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新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射洪、通泉两县属新城郡(治今三台潼川镇)。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泉两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未变。今射洪县境仍属此两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两县初隶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为静戌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复改为东川节度。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设为潼川府。射洪、通泉两县隶属关系仍旧。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县“兵后地荒”,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民国2年(1913),废潼川府,复置道,又隶川北道,民国3年(1914),又旋改属嘉陵道。民国7年(1918)起,四川军阀割据,四川形成“防区制”。今射洪县太和镇南,先为四川省第五卫戍区范围,后为李家钰卫戍范围。太和镇北先为川军第5师吕超部控制,后属川军第10师刘斌部、川军杨森第2混成旅杨汉城部及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孙震部的卫戍区范围。
  民国24年(1935),射洪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1949)12月。
  1949年后,1950年1月置射洪县(县治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射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射洪县仍隶属。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射洪县隶属遂宁市。
  4.蓬溪县
  蓬溪县建置于东晋时期。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始置巴兴县,其后几经易名,并与邻县分合,于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清光绪《蓬溪县志》称:“蓬溪县因水名”。
  今蓬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600多年。
  秦灭巴、蜀两国置巴、蜀两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蜀两郡置广汉郡,今蓬溪县境属广汉郡广汉(治今射洪县柳树镇)、郪(治今三台县郪江乡)两县。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仅易其名,建置未变。今蓬溪县境隶属仍旧。
  东汉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和广汉县名。东汉末年,割广汉县南置德阳县(治今遂宁市城区),今蓬溪县境分属广汉、德阳、郪三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置东广汉郡,今蓬溪县境分属东广汉郡广汉、德阳、郪三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惠帝永宁元年(301),分广汉郡置德阳郡领辖德阳县。今蓬溪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和德阳郡德阳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罢德阳郡,置遂宁郡,郪县仍归广汉郡。永和十一年(355),划郪县东部和广汉县濒涪、郪两江地区置巴兴县。县治设灵鹫山。今蓬溪县境内始置县治。孝武帝(373~396),分广汉县置晋兴县(治所今潼南县玉溪镇)隶属遂宁郡。今蓬溪县境属遂宁郡巴兴、晋兴、德阳三县。
  刘宋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今蓬溪县境仍隶属巴兴、德阳、晋兴三县。
  萧梁(502~534),德阳县更名小溪县。今蓬溪县境属东遂宁郡巴兴、晋兴、小溪三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大江(涪江)故名。改晋兴县为始兴县,改小溪县为方义县。今蓬溪县境属怀化郡长江、始兴两县和东遂宁郡方义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东遂宁郡置遂州,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遂州领石山、怀化两郡。今蓬溪县境属遂州石山郡方义县及怀化郡长江、始兴两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开皇十八年(598),始兴县更名青石县。今蓬溪县境属遂州长江、青石、方义三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遂州改为遂宁郡,领县仍旧。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统县制。遂宁郡更名遂州。属县仍旧。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蓬溪县翔凤乡)。今蓬溪县境属长江、唐兴、青石三县。武后长寿二年(693),唐兴县更名武丰县。中宗神龙元年(705),武丰县复名唐兴县。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北境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玄宗开元元年(713),废唐安县,徙唐兴县治于赤城镇茶店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上元二年(761),长江县治迁徙凤凰川(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今蓬溪县境属遂州蓬溪、长江两县。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省青石县入蓬溪县,七年(1074),青石县复置。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今蓬溪县境属遂宁府蓬溪、长江两县。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并入蓬溪县。蓬溪县则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遂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县改属潼川州。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置,并将原青石县涪江左岸地划归蓬溪县。
  明末清初,四川长期战争,人口锐减,州县多废。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府,蓬溪县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蓬溪县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府。次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划为7道,蓬溪县属川北道。民国3年(1914),改7道为5道,蓬溪县属嘉陵道。民国7年(1918)起,四川形成“防区制”。今蓬溪县隶属四川省第五卫戍区。
  民国24年(1935),蓬溪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1949)12月。
  1949年后,1950年1月置蓬溪县隶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蓬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绵阳地区。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遂宁市。
  5.大英县
  大英县,于1997年12月28日析蓬溪县涪江西岸之境域建置。县治蓬莱镇。因“蓬莱”有同名县,又因北宋时期,今蓬莱镇南30里处的大英乡以居民最早发明凿井并以竹筒提取地下盐水制盐技术而著名,故以为大英县名,原大英乡更名为卓筒井乡。大英县境内隋、唐时为青石县境域,设置县级政权距今已1400余年。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划广汉郡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东部和广汉县濒涪、郪两江地区置巴兴县(治今蓬溪县灵鹫山),隶属遂宁郡。今大英县境隶属巴兴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巴兴县治迁徙凤凰川(治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为大英县境内建县之始。
  西魏恭帝二年(555),改巴兴县为长江县,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郡治长江县。今大英县境隶属怀化郡长江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长江县隶属遂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长江县旋改属遂宁郡。今大英县境隶属遂宁郡长江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统县制,长江县隶属遂州。天宝元年(742),又改遂州置遂宁郡,长江县隶属遂宁郡。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遂宁郡为遂州,长江县隶属遂州。肃宗上元二年(761),长江县在今蓬莱镇设客馆镇。唐代末,长江县客馆镇改为蓬莱镇,因镇设小蓬莱山下得名。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
  清雍正八年(1730),蓬莱镇设巡检署。乾隆二十年(1756),蓬莱镇始设县丞。
  民国元年(1911),改蓬莱县丞为蓬莱分知事。民国24年(1935)废蓬莱分知事,置蓬溪县第三区区署。并下设联保办事处,民国26年(1937)联保办事处改为蓬莱镇。1949年后,1950年2月建置蓬莱区,区公所驻蓬莱镇,隶属蓬溪县。

二、乡镇
  1.乡(镇)、里场制
  唐代,县以下政区的设置,已实行乡(镇)制。据射洪县修缮整理大佛寺遗址,唐贞元二十年摩光碑刻,记载梓潼江与涪江汇合口处的涪江西岸一带为仁雨乡(今广兴乡)。
  宋初,沿袭唐代制,县以下设乡、里。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射洪县置十三乡,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间,又改置四乡。通泉县置十二乡,太宗太平兴国又改置五乡。据《元丰九域志》记载,神宗元丰三年(1080),射洪县置四乡,并有丰义、纳坝(今太和镇北3公里处)两镇。通泉县置十三乡,并有大通、剩陇(今万富乡竹筠山村街子坝)、赤车(今瞿河乡金龟寺坝)、千顷(今小榆乡小榆坝)四镇。
  据《元封九域志》载:“长江县下辖白土、凤台、长潭、锦店、客馆、赵井六镇”。“蓬溪县下辖利国、仁和、石洞、怀化、富义五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令全国“编赋役黄册,鱼鳞图册”。以十户为甲,百户为里。一里的实际编制为110户。据明嘉靖《四川通志》记载,射洪县编户为三里。蓬溪县下设仁和、鹤鸣、蓬溪、安通、茸山、永安六乡,每乡下辖十里。
  清代初期,仍主要以人口多少设置政区,施行“编制户口牌甲”。因四川长期战乱,“人民凋残,户口逃徙”,县以下政区设置村、里、乡。但全川也未形成统一。康熙二十九年(1690)县以下划里、分里。雍正时期县以下划分乡、甲。乾隆五十二年(1787)县以下划分为里、里以下划分为场。咸丰初年,清政府为控制地方,在县以下推行团、甲、牌制,以10家为牌,10牌为甲。数甲设团,团设办事机构,管理军事、民政。宣统元年(1909)县以下实行城镇乡自治会,废乡、甲制。
  清代,县以下政区设置分述如下:
  遂宁:康熙二十九年(1690),县以下划分里。编为十七里,即在诚里、大炉里、河郁里、永乐里、大昌里、淳化里、忠诚里、仁信里、乐安里、善荣里、大宾里、福昌里、安居里、安仁里、大安里、昭化里、兴贤里。乾隆五十二年(1787),县境编为七里三十九场,即仁信里:下码头场、太平场、河沙场、毛公滩场;在诚里:龙凤场、西眉场、老池场、玉峰场、卢家场、磨溪场、三家场;忠诚里:横山场、聚贤场、会龙场、安居场、观音场、石洞场、白马场、东禅场、分水岭场、拦江河场;兴贤里:上码头场、吉祥镇、桂花园镇、鱼木存 滩场;上安里:双江镇、大佛镇、梓潼镇、王家场、田家场;中安里:复兴场、三会场、五桂场、斑竹园场;下安里:漏孔场、花岩场、柏梓镇、塘坝场、富农场。
  蓬溪县:清康熙时,县以下设置为乡,共划分六乡,即仁和乡、鹤鸣乡、蓬溪乡、安勇乡、茸山乡、永安乡。乡下设茶店子、文井、锣锅、小潼、兴隆、任隆、黄泥、蓬南、高坪、米心、鱼溪、玉溪、观音、隆盛、板桥、槐花铺、明月、常乐、天福、康家、玉龙镇、大堰、河边二十四场(镇)。道光时期,废乡置甲,全县设十三甲,甲下设场镇。咸丰九年(1859),推行团保(甲)制,县境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五十个团保处,七零三个团。此时县以下政区实行乡与场镇合一,如中乡团保局驻城厢镇(今赤城镇),东乡团保局驻蓬南场(今蓬南镇),西乡团保局驻蓬莱镇,任隆团保处驻任隆场,黄泥团保处驻黄泥场。
  射洪:康熙年间全县编户三里。雍正时期,全县设四乡九甲:丰乐乡辖二甲,太平乡辖二甲,怀德乡辖二甲,务本乡辖三甲,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未变动。宣统元年(1909),县境分为一城三镇五乡,即县城、太和镇、洋溪镇、复兴镇、仁和乡、太乙乡、青岗乡、柳树乡、天仙乡。
  2.乡(镇)保制(联保制)
  民国3年(1914)袁世凯图谋帝制,复行区、团、甲牌制;民国初期,国民政府整顿体制,县以下设置区,区以下划分乡(镇)。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县以下设置区、联保、保、甲。国民政府颁布《新县制研究大纲》,规定10户为1甲,10甲为1保,若干保为1联保,若干联保为1区,若干区为1县。民国29年(1940),改联保为乡,乡以下设保、甲。民国28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推行新县制,按《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原则》,县行政组织由五级制改为两级制,即“以县为法人,乡镇为法人”,“县不必分区,即使分区也不必设署”,同时“不再把保甲当成县以下行政机构和阶层”,撤区署,废联保,成立乡镇公所。初撤区署时,县划分指导区,属县府派出机构。
  民国,县以下政区设置分述如下:
  遂宁县:民国初年,整顿体制,县境划分7个区26个乡(镇)。即一区(驻县团局侧),辖城内外附4门、仁里乡;第2区(驻河沙乡),辖河沙乡、高升乡、永兴乡;第3区(驻老池乡南宁寨),辖龙凤乡、老池乡、磨溪乡;第4区(驻卢家乡龙王庙),辖卢家乡、三家乡、西眉镇、玉峰乡、马家乡;第5区(驻安居镇神圣庙),辖安居镇、横山乡、会龙乡、聚贤乡、石洞乡;第6区(驻拦江镇拦江寨)辖拦江镇、分水乡、白马乡、观音乡、东禅乡;第7区(驻桂花镇禹王宫)辖桂花镇、吉祥乡、新桥乡。
  民国18年(1929),县境按方位划分为5个区,25个乡镇、1个城区。东区(仁信里)辖4个乡:仁里、永兴、河沙、高升;南区(在诚里)辖8个乡镇:龙凤、老池、磨溪、玉峰、卢家、西眉(镇)、三家(镇)、马家;西区(忠诚里)辖10个乡镇:聚贤、会龙、横山、观音、石洞、白马、东禅、分水、安居(镇)、拦江(镇);北区(兴贤里)辖3个乡镇:新桥、吉祥、桂花(镇)。
  民国24年(1935),废团甲制为保甲制,县境编为5个区,32个联保(乡)。第1区辖7个联保:龙凤、城区镇、东关镇、玉峰、附南、附西、附北;第2区辖7个联保:桂花、永兴、仁里、新桥、河沙、高升、吉祥;第3区辖5个联保:东禅、拦江、分水、石洞、白马;第4区辖5个联保:安居、观音、横山、会龙、聚贤;第5区辖8个联保:西眉、三家、卢家、大坡、马家、老池、磨溪、太平。
  民国28年(1939),增设宝凤、唐家、中兴3个联保。县境编为5个区35个联保。
  民国29年(1940),改联保为乡,乡以下设保、甲。全县为5个区35个乡(镇)。
  民国30年(1941),增设常理、安平、金马、崇胜、广福5个乡。全县编为5个区,40个乡(镇)。
  民国36~37年(1947~1948),调整乡(镇),全县编为5个区,36个乡(镇)。第1区辖城区镇、东平镇、北固镇、南强镇及西宁、龙凤乡;第2区辖仁里、河沙、高升、永兴、唐家、桂花、新桥、吉祥乡;第3区辖金马、东禅、拦江、中兴、石洞、白马、分水乡;第4区辖安居、安平、聚贤、会龙、横山、观音乡;第5区辖玉峰、西眉、磨溪、马家、三家、卢家、老池、大坡、太平乡。
  蓬溪县:民国初期,废城镇乡自治制,复行团、甲、牌制,直至“防区制”终。民国24年,县推行联保制,改团为保,改团保为联保,改乡团保局为区。辖3区41联保、550保。原中乡改为第一区,区署始设明月,后移城厢镇(大禹庙),最后并入县政府。辖18个联保:城厢镇、上东、下东、南路、西路、北路、文井、锣锅、槐花、板桥、明月、常乐、天福、康家、吉祥、大石、鸣凤、吉星;东乡改为第两区,区署设蓬南场,辖10个联保:蓬南、中和、旌忠、集凤、荷叶、高坪、任隆、黄泥、金龙、安福;西乡改为第三区,区署设蓬莱镇,蓬莱县佐撤销,辖13个联保:钱家、石板滩、玉峰、昙智寺、观音、河边、大堰、天保、金元、蓬莱镇、隆盛、玉隆、回马。民国26年全县废联保制,行区乡保甲制,联保办事处改为乡公所,县境划为3个区41个乡。民国28年10月,蓬溪县依成都行辕的整编保甲方案,重新编整全县户口后,将全县编为3区41乡(场镇),548保、5645甲。
  第一区署驻仍旧,辖城厢镇、上东、下东、附南、附西、附北、文井、罗锅、槐花、板桥、明月、常乐、天福、大石、康家、吉祥、鸣凤、吉星乡;第两区署驻仍旧,辖蓬南、中和、旌忠、集凤、荷叶、高坪、黄泥、金龙、任隆、翰泽乡。第三区署驻仍旧,辖蓬莱、钱家、石板滩、玉峰、智水、观音、河边、大堰、天保、金元、隆盛、郪口、回马乡。
  射洪县:民国3年,县境施行区、团、甲、牌四级制,全县划为9区81团。区设团保办事处。民国22年(1933)撤区办事处,建立区公所,其辖区和下辖团、甲、牌仍旧。民国24年(1935)推行联保、保、甲制,县辖3区10联保821保8000甲。第1区署驻县城(今金华镇)辖3联保、265保;第2区署驻太和镇,辖3联保、266保;第3区署驻柳树沱,辖4联保、290保。民国27年(1938)6月,按成都行辕发布的整编川滇黔保甲方案,翌年调整为3区36联保702保8509甲。至民国29年(1940)县境联保制是:第1区署驻仍旧,辖13个联保:城厢、富丰、香山、潼射、复兴、玉太、天仙、东岳、武南、佛堡、双溪、太兴、永安;第2区署驻太和镇,辖12个联保:太和、紫云、大榆、文星、同德、青岗、哨楼、仁和、广生、广兴、兴隆、武安;第3区署驻柳树沱,辖11个联保:柳树、瞿家、书房、文聚、洋溪、金山、青堤、二教、大明、官升、观音。
  民国30年(1941),为便利管理,又新增15个乡,民国37~38年,又裁并了一些乡,至民国38年(1949)县境为28个乡(镇)、340保、4178甲。第1区辖12个乡镇:金华(镇)、富丰、香山、潼射、复兴、天仙、东岳、武东、佛堡、双溪、太兴、永安;第2区辖11个乡镇:太和(镇)、玉太、紫云、大榆、文星、广兴、青岗、仁和、广生、兴隆、武安;第3区辖10个乡镇:洋溪(镇)、柳树、瞿河、太乙、文聚、金山、青堤、二教、大明、官升。
  3.乡镇制(公社制)
  1949年后,1950年10月,川北行政公署明令“废除旧保甲,建设乡村人民政权”。原乡以下保、甲组织改建为村和居民组。1952~1957年间,县与县边邻地界的插花地及县境内交错地,作了政区调整,至此各县乡镇、村建制也作了一些调整。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乡级政社合一政区体制;1983年政社分离,恢复乡级政权,1992年撤区建镇,县以下政区为乡镇制。
  遂宁县(市中区):1950年全县划分为10个区(含城区)40个乡(镇)。1951年新编为13个区(含城区),90个乡,4个中心街道联络站。1952年划分为14个区(含城区),91个乡,4个街代会(中心街道联络站改名)。1953年整顿区乡建制,将城区镇调为区级镇,桂花镇、安居镇、拦江镇为乡级镇,增设2个乡。全县编为14个区(含城区镇)92个乡(镇),4个街公所。1954年调整与蓬溪、潼南县插花地,县境为14个区、93个乡镇,4个街公所。1955年调整乡级建置,全县划为11个区(含城区镇),57个乡(镇)4个街公所。1956年调整乡级镇、插花村,改城区镇为城关镇,街公所更名街道办事处。县境划分为11个区(含城关镇)6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957年,调整与蓬溪县插花乡、村,县境划分为11个区(含城关镇)70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616个村2474个小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城关镇辖4个乡级办事处:一街办事处、二街办事处、三街办事处、四街办事处。南强区辖8个乡:南强、龙凤、龙坪、保升、西宁、复兴、北固、上宁;永兴区辖9个乡:永兴、永盛、仁里、吉东、新立、河沙、河东、常林、联盟;西眉区辖6个乡:西眉、马家、和赤、老池、富果、磨溪;三家区辖7个乡:三家、大坡、大安、玉丰、常乐、胜利、太平;安居区辖6个乡:安居、安平、护村、聚贤、同盟、幸福;东禅区辖7个乡:东禅、金马、三联、石洞、永宁、分水、兴隆;拦江区辖7个乡:拦江、莲花、广福、柏林、新民、宝石、新生;白马区辖7个乡:白马、观音、中兴、步云、平宁、解放、大石;横山区辖6个乡:横山、会龙、龙头、常理、云峰、陈家;桂花区辖7个乡镇:桂花镇、桂花、新桥、唐家、梓潼、新华、南垭。
  1958年10月,全县除城关镇4个街道办事处外,成立56个人民公社、629个生产大队、2459个生产队。1961年实行一乡一社体制,县境划分为11个区,69个人民公社,707个生产大队,5,108个生产队。1962年县以下区、公社作了调整后,划分为11个区(含城关镇),75个公社,720个生产大队,5724个生产队。1981年因兴修水利对政区作了调整,全县划分为11个区(含城关镇)77个公社,738个生产大队,7105个生产队。
  1984年底,全县设置10个区、1个区级镇、77个乡(含桂花镇1个乡级镇)738个村,7,125个村民小组。
  1985年2月,遂宁县改为市中区,辖1个城市工作办公室,4个街道办事处。农村设10个办事处,77个乡镇。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市中区调整为1个城市工作办公室、21个镇、13个乡、736个村。2003年12月18日,撤销遂宁市市中区,分置船山区、安居区。
  蓬溪县:1950年废除旧制,全县划7区41乡。8月废大石区置鸣凤区,任隆区划出蓬南、旌忠、翰泽、中和4乡建立蓬南区,1951年秋,全县调整为10区85乡。1952年经过调整邻县边境插花地、飞地、共管地后,全县划分为13个区100个乡2个镇、979个村、15个段、9004个居民组。1956年精简区乡行政机构,全县撤并为7个区47个乡镇907个村。即城关区辖10个乡:上东、下东、附南、附西、附北、锣锅、文井、槐花、板桥、明月;大石区辖5个乡:大石、回龙、吉祥、鸣凤、回水;任隆区辖7个乡:任隆、集凤、黄泥、高坪、高升、吉星、金桥;蓬南区辖4个乡:蓬南、农兴、中和、旌忠;康家区辖7个乡:康家、群力、天福、郪口、常乐、永胜、隆盛;蓬莱区辖8个乡:蓬莱、天保、古井、太吉、玉峰、金元、通仙、象山;河边区辖6个乡:河边、大英、福禄、地风、马头、观音。同年又恢复碧山、荷叶、金龙、胜利、光明、金容、转轮乡。
  1959年,全县建置8个区、42个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为11个区、66个人民公社和城关、蓬莱两个镇。1962年春,全县新置鸣凤、天福、天保3个区,新增22个公社。
  1983年全县建置14个区、90个乡。1985年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将隆盛、回马、红江、河边场、蓬南5乡建为镇(乡级),蓬莱区改为蓬莱镇(区级)。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调整为23个镇、14个乡、860个村、7,593个社。
  1997年12月析置大英县后,蓬溪县调整为16个镇、10个乡、556个村(2004年调整为498个村)。镇包括赤城、文井、新会、明月、天福、红江、吉祥、宝梵、鸣凤、大石、常乐、任隆、三凤、蓬南、群利、高坪;乡包括:农兴、金龙、黄泥、荷叶、吉星、下东、槐花、板桥、罗戈、新星。
  射洪县:1950年11月,按川北行政公署令,设9个区、28个乡镇、340个村、4,185个居民组。1951年1月,调整乡镇,改设9区、64乡镇、352村、4,040组。1952年9月,全县调整为11区、2镇、75乡、5街。1955年12月,经撤区并乡将74乡合并为34乡。
  1956年11月对相邻县插花乡作了调整。全县共设6个区、1个直属镇(城关)、2个乡级镇(金华、洋溪)、51个乡。
  1957年3月又一次调整区乡建置。全县设7个区、1个直属镇、2个乡级镇、57个乡、443个村、13个城镇居民大组。金华区(驻金华镇),辖金华镇、香山乡、武南乡、西坪乡、丰隆乡、金家乡、书台乡、双溪乡、莲花乡、富丰乡、武东乡。复兴区(驻复兴场),辖复兴乡、潼射乡、太兴乡、和平乡、金潼乡、仙鹤乡。天仙区(驻天仙寺),辖天仙乡、四乐乡、胜利乡、东岳乡、凤鸣乡、永安乡。大榆区(驻大榆渡),辖大榆乡、广兴乡、文星乡、古井乡、武安乡、金星乡、玉太乡、紫云乡。柳树区(驻柳树沱),辖洋溪镇、青堤乡、联合乡、柳树乡、浒溪乡、瞿河乡、红星乡、新生乡。青岗区(驻青岗坝),辖青岗乡、金山乡、仁和乡、万富乡、互助乡、永兴乡、官升乡、里仁乡、兴隆乡、永明乡、广生乡。太乙区(驻太乙场),辖太乙乡、大明乡、文聚乡、石牛乡、白龙乡、万林乡、明星乡、回龙乡、东升乡。
  1958年9月全县设7个区,1个直属镇,1个乡级镇,48个人民公社,436个管理区,3162个生产队。金华区(驻金华镇),辖金华镇及武东、西坪、书台、双溪、金家、丰隆、香山、富丰、莲花、武南公社。前锋人民公社(驻大榆渡),辖大榆管区、玉太管区、武安管区、古井管区、前锋管区、紫云管区、文星管区。柳树区(驻柳树沱),辖柳树、浒溪、青堤、新生、联合、瞿河公社。天仙区(驻天仙寺),辖天仙、四乐、胜利、永安、凤鸣、复河公社。青岗区(驻青岗坝),辖青岗、永兴、万富、广生、金山、里仁、兴隆、官升、永明、仁和、互助公社。太乙区(驻太乙场),辖太乙、回龙、明星、石牛、大明、东升、白龙、文聚、万林公社。
  1960~1961年,全县调整为10个区、1个直属镇、1个乡级镇、72个人民公社、556个生产大队、5290个生产队。
  1984年3月,复行乡(镇)、村、组体制。全县设10个区、1个直属镇(太和镇)、1个乡级镇(金华镇)、75个乡、630个村民委员会、6921个村民小组、2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36个街道居民小组。
  1985年为发展农村小集镇建设,“撤乡并乡、撤乡建镇”。全县设10个区、1个直属镇、9个乡级镇、41个乡,此后又恢复原有建置。同年末全县设9个区,2个直属区级镇(太和镇、青岗镇),8个乡级镇、58个乡、6个办事处、630个村民委员会、9601个村民小组、2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36个街道居民小组。金华区(驻地金华镇),辖金华镇及香山、武东、武南、书台、新城、双溪、丰隆、伯玉、龙宝乡。大榆区(驻地大榆渡),辖大榆、小榆、文升、玉太、广兴、广玉、洛东乡。柳树区(驻地柳树镇),辖柳树镇及文凤、瞿河、明星、新华乡。天仙区(驻地天仙镇),辖天仙镇及大庙、双庙、佛照、四乐、东岳、风鸣乡。复兴区(驻地复兴镇),辖复兴镇及安乐、太兴、潼射、虎杨、仙鹤、金潼、伏河乡。仁和区(驻地仁和镇),辖仁和镇及黑水、曹碑、太平、广生、陡嘴乡。金家区(驻金家镇),辖金家镇及富同、凤来、文聚、陈古、武安、富丰乡。太乙区(驻太乙镇),辖太乙镇及涪西、万林、伏龙、大明、龙垭、碧庄乡。洋溪区(驻洋溪镇),辖洋溪镇及官升、新溪、互助、古佛、青堤乡。青岗区(驻青岗坝),辖青岗、万富、文化办事处及青果、里仁、金鹤乡。太和镇(驻太和镇),辖城南办事处、城北办事处。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设置20个镇、10个乡、2个办事处、630个村(2004年调整为592个村)、6736个社、36个城镇街道居委会。镇包括:大榆、明星、曹碑、涪西、潼射、广兴、陈古、凤来、香山、官升、柳树、太乙、仁和、金家、复兴、太和、金华、洋溪、天仙、青岗;乡包括:万林、双溪、瞿河、玉太、太兴、文升、金鹤、东岳、青堤、复河。
  大英县:1997年12月建置,辖8个镇3个乡、303个村、21个城镇街道居委会。所辖镇:蓬莱、天宝、大英、河边、玉峰、象山、隆盛、回马。所辖乡:金元、通仙、智水。
  船山区:2003年12月18日建置。辖5个乡、7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193个村。所辖乡:唐家、北固、西宁、保升、老池;所辖镇:桂花、新桥、南强、复桥、仁里、永兴、河沙;所辖街道办事处:高升、南津、凯旋、镇江寺、介福、育才、富源、广德、嘉禾、北固、城南。
  安居区:2003年12月18日建置,辖7个乡、14个镇、497个村。所辖乡:聚贤、常理、大安、马家、莲花、观音、步云。所辖镇:安居、横山、会龙、东禅、分水、石洞、三家、玉丰、西眉、磨溪、拦江、保石、白马、中兴。

相关标签遂宁·旅游|历史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10-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