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2002-7-9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源自:蜀虎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川农业大学,虽然历经历史沧桑和风雨变幻,但学校数代教职工兴农之志不移,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全校师生员工不惧艰难,开拓进取,使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一所以生物技术为特色,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经几代川农大人传承、实践、升华形成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推动历代川农人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该校,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充分肯定学校结合新形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效,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和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外景/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雷康 摄
外景
地点:大门·四川农业大学·雨城区·雅安
时间2004-9-20 10:53:09

  “九五”期间和本世纪初的这几年,是四川农业大学发展最为迅速,成绩最为辉煌的时期,以1996年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之后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为标志,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掀开了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国家计委批复,该校“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1世纪初,学校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四川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和解决农村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到本世纪初叶把学校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一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作物遗传和育种工程、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生态林业工程等4个学科,使其成为我国西部农业领域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基地之一,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建设校园网、图书馆和现代基础教学实验室等项目,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与质量。同时建设与学校“211工程”相配套的必要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自通过“211工程”预审以来,在资金相对较少、任务很重的情况下,全校教职工弘扬“川农大精神”,团结拼搏,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确保“211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学校“211工程”建设,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的四川在财政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专款。5年来,共投入建设经费12,946万元,其中省政府投入7,508万元,学校自筹5,438万元。通过一期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把学校建成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奋进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工程”、推进以人事分配管理体制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营造发挥特长、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目前学校共有教师552人,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179人,讲师159人,助教134人。
  通过建设,新增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讲座教授岗位1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博士生导师20人,19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王丹萍科学奖。
  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形成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遗传育种、生物工程、转基因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在重点建设的学科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再次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被增列为省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和森林培育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的相关学科中,有2个被增列为省重点学科,4个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重点建设的4个学科中,高级技术职务和有研究生学位人员所占比例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具有和即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由1996年的13人(占10.2%)增加到2002年的70人(占47.3%)。建设期间,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97人,硕士研究生402人,已授予博士学位51人,硕士学位188人。投入6000万元,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及学术梯队建设。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项目259项,国际合作项目16项,累计获科研经费6981.5万元,年均科研经费1396.3万元。获国家和部省级奖37项次。在“211工程”子项目验收中,专家组对4个重点学科的总体评价均为优秀。

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卓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211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学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标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九五”期间,学校主持和参加了20项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提出了“大基础教育,宽口径培养,按需要选课,主辅修结合,强能力训练,重素质培养”的总体教改思路;构建了“大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注重素质教育,形成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期建设期间,共获部省以上教学成果奖20项。该校构建的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农林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其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林学和农学本科教学改革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注重课程建设,获准建设的省级重点课程从1996年的8门增加到16门;实行教师资格审定;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监控;积极申报国家和部委规划教材以及协编教材,“九五”期间,主编、副主编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九五”规划教材5部。“十五”期间,参加并承担“十五”规划教材48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和全省的“挑战杯”比赛中屡次获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次受到国家表彰。由于学生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作风朴实、勇于开拓,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85%左右。
  研究生教育,注重课程建设和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定提高,2000年,“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入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以上改革和建设,学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部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授位一级学科2个,授位学科专业9个、硕士授位学科专业25个、普通本科专业36个。截止2001年,在校本科生已达到9,375人、研究生628人,分别比1996年增长243%和339%,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网络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四、科研实力继续增强,服务社会贡献巨大
  学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科研实力较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紧紧围绕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和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在巩固并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林牧研究体系的同时,加强了基础研究和生物高新技术研究,组建了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建设期间,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544项。共获得科研经费8962.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532.1万元,是“八五”期间国家项目经费的8.8倍。
  通过建设,基础研究和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与种质资源研究、动物的代谢规律及其调控研究、新型特异水稻材料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水稻、玉米生物技术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饲用微生物植酸酶研究,猪主要疫病快速试膜联合诊断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制成功,并实现转化,开创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实际应用。
  应用研究再创新的业绩:通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共育成并通过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0个,畜禽新品种4个,牧草新品种2个。在种子包衣技术,四川省外种猪选育,四川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及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禽传染支气管炎综合防治,畜禽能量、蛋白质体系,规模化养鸭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模式,长江上游环境变迁、生态重建示范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
  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各级科技奖励70项次,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3项;有11项成果被授予专利或品种保护;获奖成果中,有3项重大攻关科技成果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有12项成果被列入省重点推广项目;发表论文1,722篇,被SCI收录59篇,出版专著67部。
  “211工程”建设中学校进一步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探索出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结合的研究开发模式,为四川农业结构调整,应对入世挑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5年来,共推广科技成果240项,推广范围达23个省市(区),共创社会经济效益172.6亿元,学校获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为我国南方特别是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效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期建设共投入1,288万元,已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为齐全、覆盖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区域的校园网,有效地弥补了学校的地缘劣势,优化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新了图书馆管理软件,购置了专用服务器、磁盘阵列及10多种数据库,实现了系统与校园网的连接;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学校图书馆已初具数字化、网络化功能,成为文献收藏、信息及学术交流中心,为发展成电子化图书馆,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学校已建成14个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室和7个计算机实验室,推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投入5,658万元,建成投入使用的教学科研用房为13,000m2。第二教学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37,000m2的综合教学楼、12,600m2的体育馆正加紧建设,30,000m2的综合实验楼即将动工,这些建筑今明两年可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外景/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雷康 摄
外景
地点:第十教学楼·四川农业大学·雨城区·雅安
时间2004-9-20 10:46:50

  “211工程”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的一项宏伟工程,对学校今后的改革、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校“211工程”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达到建校以来的最好水平,也必将推动学校在新世纪迈上新的台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崭新风貌昂首跨入新世纪的四川农业大学,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弘扬“川农大精神”,在新世纪发展的征程上,乘势而进,勇攀高峰,作出新贡献,再创新辉煌。


人物

教师『以出生日期为序』
  茶叶专家·施嘉璠

学生『以出生日期为序』
  美女·刘恒

领导
  。
纪实
  1. 2004-09-20日(下):中韩茶艺相交流
  2. 2004-09-20日(上):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3. 2004-09-19日(下):祭祀茶祖吴理真
  4. 2004-09-19日(中):蒙山派茶技表演
  5. 2004-09-19日(上):一节一会开幕式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