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2002-7-15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四川师范大学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雷康/编


昨天与今天
  四川师大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其前身是1923年成立于沈阳市的东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大学迁至四川省三台县,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东北,该校部分留川师生在三台建立了川北大学。1952年,人民政府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以及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在南充正式成立了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的本科部分迁到成都。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

青春/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青春 (本图已在2002-9-20日的《四川日报》第10版发表,请网友告知美媚的联系方式,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0:34:08

  四川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2,049人,其中教学人员1,153人,具有教授职称的125人,副教授职称的474人,高级职称占整个教学人员的52%。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重。建有文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经济学院、政治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物理系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系、体育系、成人教育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南洋学院、舞蹈学院、开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国际商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外事学院、生态旅游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分院、英华美学院等31个院、系和四川师范大学东区、草堂校区、航空港校区及幼师教学部。设有20个研究所室、21个教学研究中心、50余个本、专科专业;有科学硕士授权点32个,并拥有招收在职硕士、教育硕士和同等学力研究生资格。另外,还有20余个省级以上的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现有各类在册学生40,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迄今为止,四川师大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50年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在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四川师大广大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精神,抓住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办学规模大发展,办学条件大改善,办学层次大飞跃,办学水平大提高的预定目标,学校一跃成为四川省属院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重点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而且还被省内教育界誉为“四川师大现象”而倍受关注。
  “四川师大现象”现象之一:多渠道合作办学,超常规健康发展。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四川师大党政领导班子就以前瞻的视觉,确定了运用多种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思路。早在1995 年,四川师大就经过多方考证,在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大胆尝试,探索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当时一个没有品牌优势但有筹资和管理优势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四川影视艺术进修学校联合办学,在公办大学下面创建了一个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四川师大电影电视学院,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一个编制,填补了西南地区影视学院的空白。至今六届毕业生都非常抢手,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到处都有四川师大影视学院的学生,此举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视察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现有办学体制的一次突破,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以后,学校又与一些企业以及其他学校合作,陆续创办了一批按照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这些学院,不仅没有增加政府的投入和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还盘活了社会和校内的一部分教育资源,降低了办学成本,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和办学势力提供了重要条件。1992年,四川师大每年招收的新生只有1,100人,在校生总数不到5,000人,而到2001年,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已达10,577人(不含成教学生),在校全日制学生达2.7万人。从办学条件上看,学校大幅度地加大了投入,仅最近两年的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就超过了过去47年的总和,学生公寓总面积从3万多m2增加到20多万m2,学校占地面积从500亩扩大到3,000亩。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50多万册,是四川省第三大图书馆。如今,四川师范大学已形成校本部、其它校区以及二级学院三大办学板块,完成了整体发展思路中的第一步跨越:扩大规模。

/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孔子塑像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0:33:26

  现象之二:大规模扩大招生,高质量培育人才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学管理难度的增加,如何在规模扩大和新生录取线下降的情况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四川师大党政班子和全校师生员工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学校召开“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动员大会”,提出了《四川师大教育质量行动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和规定。以此为标志,学校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从做大转向做强,开始了第二次新跨越。 为了把学校做强,全校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质量观和人才观,确定了“培养具有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教育服务和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建立起以学校党政一把手和各院系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由于制度健全,措施有力,极大的激发了各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各院系各显神通,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新的手段,大力培育学校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养成“精研学术、以志成才”的内在品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考研人数大幅度增加。2001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人数和被录取的学生数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四川师大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01年,就获得了包括全国挑战杯科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全国高校外语竞赛一等奖、爱立信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西南赛区第一名等奖项。此外,一些学生还在专业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显露了该校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和实力。
  现象之三:大幅度专业调整,多学科交融发展近20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改革开放路线的引导下,四川师大充分整合原有教育资源,已建成为融专科、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成人教育、高校师资培训、全日制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为一体,文、理、工、艺、体、职教、经济、法学、管理等学科齐全的综合型师范大学。1992年,四川师大只有10个系10个单一的师范专业,现在,已经发展到25个院系,50余个非师范专业。几年前,四川师大党政班子就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需求多样化的社会,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四川师大的办学特色就是“重基础与多元化”。在此思路的统摄下,四川师大加大了专业调整力度,在进一步巩固师范专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根据四川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相继办了一大批非师范专业,从而实现了多学科交融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为学校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学校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创建了按类招生、分流培养的“2+2”人才培养模式,即凡是既有师范又有非师范的本科专业的院系,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也不分师范和非师范,前两年,集中学习共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后两年,再根据人才市场的导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特长,按师范、非师范以及非师范中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学生、家长、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办学质量。

沈涵洁(小水)/“<font face=蓝色港湾”休闲中心/金牛区/雷康 摄">
沈涵洁(小水)·四川师范大学女生
地点:“蓝色港湾”休闲中心·金牛区·成都
时间2003-8-17 12:14:59

  现象之四: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来构建和支撑。在四川师大,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的一号工程。“九五”以来,四川师大在认真总结以往师资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整体水平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诊断,提出了“构筑教育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并采取“内稳外引、注重培养”等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把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作为四川师大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到国内著名大学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习深造。另一方面,学校还以优惠的政策、广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努力,如今的四川师大已经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不少教师在相关学科领域颇有建树,还有不少是闻名全国的学者。“教育人才高地”正在四川师大崛起。高素质的师资,必然形成高层次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年来,经过教职员工的奋力拼搏,学校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学术力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授权点的数目达到原来的4倍,省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核查报道,四川师大在过去10年间,按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科技论文数排位,居全国高校第67位,居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第8名,居四川省高校(不含重庆市)第4名;应用科技研究《金属有机研究高分子磁体的制造方法》于1994年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和其它单位联合开展的科研课题《大熊猫DNA指纹探针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1998年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设在四川师大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少数几个省属学校中,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之一。
  现象之五:大力度基建投入,高质量校园环境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基础设施与办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见突出。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仅是令许多高校头疼的问题,而且还使高校扩招面临尴尬处境。但在四川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不仅没有因扩大办学规模而降低,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前几年,四川师大的教室状况、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在四川省的高校中是比较差的。如何在经费紧缺和扩招的双重压力下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成为学校的一项“重头戏”。几年间,在四川省政府的关怀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学校借助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东风,通过多渠道集资,在校内校外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24万多m2。新建和改建教室8万多m2,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3万多m2。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大手笔投入,一次性拆除六幢旧学生宿舍建成了近15,000m2的生态广场;拆除旧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基建处库房建成了绿化地、运动休闲广场;围绕3,000吨蓄水池墙体建成了史卷性的长度达150多米的青石雕爱国主义艺术墙;学生宿舍区和职工住宅区随着物业管理的推进加大了环境建设的力度,新建了一批绿化地和园林景点。今年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又进一步加大了投入。计划年内拆除一批旧房,建成南校门生态广场,北校门绿化地,启动“光彩工程”,对全校道路、主干道路灯,建筑物装饰灯进行改造。对流经校内的两条沟渠进行疏淘和绿化。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的联系,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以求校内校外协调一致,为学生的成长创建一个优美宁静的外部环境,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孔子塑像/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孔子塑像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0:26:08

  现象之六:普教与成教并举,境内与境外共生在普通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四川师大成人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学校现有成人教育类学生14,000多名,专业基本覆盖了普通高等教育各个专业。
  四川师大还拥有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全国第三家),同时,四川师范大学还是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也挂靠在四川师大,这两个中心依托四川师大师资和教学条件,几年来为在川高校培训了不少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成为四川省培养高校教师和高校领导干部的摇篮之一。在立足国内办教育的同时,四川师大还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学校于1979年聘请第一位外籍教师来校讲学,标志着对外交流的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师大已成为全国27所招收长期留学生的大专院校之一和外国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校。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四川师大招收了长、短期留学生数千名,先后聘请了上百名外籍教师和专家来校教学。今年,四川师大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分别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东新墨西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大学签订《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协议。四川师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再到美国学习两年,第四年又回到学校学习,可以同时获得四川师大和美国的大学本科文凭与学士学位,所获文凭及学位为中美两国政府及国际承认。四川师大的对外交流合作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四川师大现象”的启示四川师大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在于四川师大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启示之一:转变观念,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四川师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办学经验,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学校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分析学校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深刻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丰富内涵。校党政班子一致认为,只有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学校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学校的发展不仅是学生数量的增长、校园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扩大等,而且更应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办学效益增长等。而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矛盾统一体中,各方面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工作方法上不能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学校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心。

南门/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南门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0:16:36

  前几年,四川师范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学校规模小,办学成本高,综合效益差。因此,学校当时就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方面,改变“以条件定发展”的观念,树立“用发展创造条件”的新观念。近几年来,随着“做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学校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学校正确处理了数量规模结构与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开始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启示之二:锐意进取,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结合自身实际,川师大党政班子意识到,把学校做大做强,最根本的动力是要改革创新,如果不妥善解决观念问题,体制问题,教师知识的更新问题,学校的发展就将受到制约。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在全国尚未明确提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四川师范大学已经先行一步,每年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完善学校的软、硬件,从而使得学校在后来全国的大规模扩招中避免陷入设施不齐,师资不足的困境。同时自1995年起,学校就开始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当时,建立二级学院在高校中间还尚无先例,但四川师大以前瞻的思路,大胆创新的气魄,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四川师范大学特色的,并得到社会公认的低成本、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短短8年时间里,四川师大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跨越。近几年,学校在机构、干部、人事、后勤、分配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精简了机关管理机构,实行了对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全员聘任制,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热爱川师大,建设川师大,发展川师大”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精神,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启示之三:求真务实扑下身子抓工作四川师范大学历经五十年风雨锤炼,形成“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八字校训。校训着意强调“务实”的重要性,把“务实”作为办学方向和其它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对象方向,学校注意联系师范教育的特征和中国实际,力争办出高师教育特色。五十年来,四川师范大学为中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此外,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四川师大人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进入90年代后,四川师大领导班子进一步强调,要把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变为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观。因此,四川师大在实现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根本好转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学校通过思想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清楚地认识到树立良好作风的重要性。四川师大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注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师生员工释疑解惑,引导师生员工分析、解决现实和认识上的问题,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科学的建章立制、规范的管理来促进良好作风的形成,通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构建起了一个鼓励教职工奋发上进,求真务实的运行机制,学校对基层单位,建立了单位目标考核责任制,对个人,建立了岗位考核责任制,把工作业绩与津贴挂钩,营造出了勤人多得,懒人少得,能人受奖,庸人出局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

生态校园狮子山
  徜徉于桃李广场古香古色的庭台回廊,品味着黄桷树及各种翠色植物散发出的迷人清香,欣赏着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青石雕爱国主义艺术墙──人们惊叹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的美呢!
  这里的一切无不体现着师大人办学的新理念──“环境育人”。
  在“环境育人”理念的推动下,四川师大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先后投入上千万资金,用去大片土地,进行校园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绿地总面积达到180,000m2,真正成为了“花园式
  学校。学校大手笔投入,一次性拆除了6幢旧学生宿舍,建成了15,000m2的桃李生态广场,拆除旧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基建库房,建成了绿化地,利用3,000吨蓄水墙体建成了150m的青石雕爱国主义艺术墙。
  在家属区,随着小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推进,重新构建出了新的环境氛围,棕树林公园、晚霞广场一一建成。
  改善校园环境是一项民心工程。将学校建成生态校园,是全校领导和教职工一致的愿望。学校党政班子达成共识,在校园中心区域,凡旧的建筑物拆除以后,一律用作绿化。搞基建时凡遇上古树大树,尽量避让。改造五、六十年代的园林,也尽量保留历史的特点。
  在学生新村,有一片开阔地,按最初的规划,这里将建成一个服务中心,后来有教职工建议,这里不能再搞建筑而应该建成绿化地,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纳了这一意见,将服务中心建到了另外的地方。
  2002年是四川师大建校50周年华诞,学校在环境建设上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计划年内建成南校门生态广场,北校门绿化地,年内启动“光彩工程”,对全校主干道路灯,建筑物装饰灯进行改造。还将对全校道路进行调整改造,对流经校内的两条沟渠进行疏淘和绿化。与此同时,还将加大校内交通、摊点、治安环境的治理力度,并将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以求校内校外协调一致,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建一个优美宁静的外部环境。
  学生从课本里学习和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又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文化和历史氛围的熏陶,有利于塑造高尚人格,幽雅的校园环境又体现了学校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高低可以从校园树木的修剪、草坪整理,以及公共厕所和食堂的卫生状况反映出来。师生员工和家属对环境的爱护程度则体现了校园人群的文明程度和学校的精神风貌。最后,提升校园环境质量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道路绿化、各种建筑、公共设施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软环境”则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学生人才素养以及后勤服务等,抓好两个“环境”,有利于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川师大品牌。
  如何在经费紧缺和扩招双重压力下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成为学校的一项“重头戏”。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党政班子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果。几年间,学校在校内校外新建学生公寓总数达24幢,总面积超过200,000m2。校本部和校区改造旧学生宿舍共6幢,总面积40,000m2。短短三年内新建的学生公寓数,是1992年时全校宿舍总面积的8倍。
  如果按照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成这么多的学生宿舍,至少得20年时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增强了学校办学的活力,使学校可以在“超常规”和“跨越式”上有所作为,能够真正实现校乡、校银(行)及BOT模式多方合作、全面合作的愿望,用较少的钱办成了较多的事,用明天的钱办成了今天的事。
  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灵,“环境育人”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美丽的校园让学生爱校有了具体的内容,也付诸于了行动。学生们成立了环保协会,不定期举行环保宣传,组织环保活动,积极推动了精神家园的建设。“斯是吾校,斯是吾家。建设家园,我们携手努力;为校争光,我们众志成城!”川师大学子如是说。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底,研究中心主任李诚。下设有巴蜀文化与发展、巴蜀民族与语言、巴蜀文献与学术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万光治,成员有万光治、李诚、杨天宏、刘明华、蔡东洲、王毅、舒大刚、谭继和、段渝。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大厅·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1:47:46

/四川师范大学/雷康 摄
投资20余万元建造的全高10m、身高8.27m『编者注:据校方说8月27日是孔子的生日,但我查了一下资料,世界普遍认同9月28日是孔子的生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的青石孔子雕像。孔子雕像2002-7月开工,由川师大艺术学院教师何永宏设计制作,雕像造型为孔子以站姿行教,他发髻高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校方有关负责人说,方案出台前,孔子究竟以何面目示人成了一个难题,《史记》中有关他的外貌描述也是只言片语,何老师前往曲阜考察及查验大量资料后,最终确定了孔子现在的造型。2002-9-7日全面竣工。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孔子雕像,3年前,该校几名青年教师提出为孔子塑像,校务会一致赞同,认为师范学校以孔子像作为校园主体雕像十分切题,可以此告诫同学们应该如何尊师重教,并站在厚重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海纳百川。据川师大校办主任马元方介绍,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在校园中树立孔子雕像是让学子们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9-7 10:35:28


人物

教师『以出生日期为序』
  史学家·何拔儒社会学家·李安宅藏学家·于式玉官员·苟建丽官员·侯雄飞教师·胡志红

学生『以出生日期为序』
  作家·林文询作家·冯至诚官员·勾春平作家·石念文作家·刘善刚诗人·杨国庆作家·黄勇

领导
  。
纪实
  1. 2002-09-07日(上):孔子雕像进大学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