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地理 Previous雅安市 Previous荥经县  荥经民间传统喜庆 2003-8-2地理Null
Previous上一篇
荥经民间传统喜庆 Ceremony of Yingjing ⊙雷康/编


婚姻
  传统婚姻
  解放前,县人婚嫁以沿袭封建婚姻习俗为主,多择“门当户对”,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问肯”、“发八字”、“定婚期”、“迎娶”、“回门”等步骤。男方请媒人(介绍人)到女方提亲,若允,由女方“发八字”。若所发“八字”相合,男方可送聘礼订婚。
  男女已到婚龄(一般男十八、女十六)。男家嘱媒人到女家约订婚期。女子得知后,便开始“哭年月”。
  婚期为3天。其间,新郎加冠(戴新礼帽)以示成人。新娘坐于斗上“开脸”,挽发髻,以示成新妇。女方将陪嫁的新床送往男家“镶帐”。
  婚期第2天为正日,俗称“正宴”。男方备花轿、乐队到女家迎娶。新娘到男家后,与新郎一起按“司仪”指挥行三跪九叩礼,称“周堂”,礼毕入洞房,饮交杯酒,称“合欢酒”。是夜,男女老少,以粗狂的语言和动作“闹新房”、“糟踏”新娘,甚有造成悲剧者。
  婚期第3天进行“回门”。早餐后,在新郎陪同下,新娘坐轿回到娘家。当日娘家多不留宿,夫妻礼毕返回。至此,婚期始告结束。
  传统婚姻,要求女方陪嫁颇丰。若陪嫁少,婚女会受歧视,乃至终身受苦。
  解放前,尚有蓄童养媳、守寡、纳妾等习俗。

  新式婚姻
  民国初年,由于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校的开办,少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互相了解而结合,举行婚礼时,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证婚人等在证书上签字,并举行宴会。
  195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立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婚姻制度。废除包办婚姻,一夫多妻,娶童养媳,寡妇不能再嫁等陋习,以政府办理结婚手续为合法。青年男女,通过接触,互相了解,多以政治(农村中主要是家庭成份)、文化、道德、体质等方面择志同道合者结为夫妻。县妇联、团县委曾为机关、学校中结婚的青年主持集体婚礼,仪式简朴大方。男到女家婚配不再受歧礼,且为人称适。
  1975年后,许多青年响应号召,推迟婚龄、婚期,按计划生育的要求,实行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1979年,县内领独生子女证者达1,504人,领证率为93.82%。
  但是,封建意识较浓的人,仍包办儿女婚姻,甚至搞逼婚或买卖婚姻。1980年代,婚期动用大小汽车,大办酒席,收受重礼之风盛行。

丧葬
  传统丧葬
  解放前,凡年老父母病危临终,儿子需守护在旁,直至“送终尽孝”。
  丧事之家,大门糊以白纸,或用宽大白纸条以“”标记始举丧;丧家讣告亲友,死者的后辈亲属披麻带孝;雇请道士“立灵开路”、“办灵”,为死者烧寿钱(俗称老钱)等。
  出殡前夜举办家祭。富有人家,于厅堂内外设6所(承服、盥洗、香帛、茶樽、酒樽、羹馔),献鲜果和猪、羊各1(俗称猪羊堂祭)只。祭礼烦琐,以朗诵“祭文”为高潮。
  出殡之日行穿神点主仪式后,棺材始从堂内抬出。
  送殡(俗称送丧),一孝子在前打“引魂幡”,边走边丢纸钱(俗称买路线),顺次“灵牌”,棺材,孝男执仗(凿丧俸)于后,再后为呜乐的道士或和尚,嚎丧的孝妇、孝女尾随。至墓地,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方向,将棺材放人墓穴,以石垒砌掩埋。自此,连续三日,孝子们到新墓前起火堆,烧香帛,谓“复山”,俗称“起火烟包”,望死者同生前一样享受烟火。
  殡葬后,追荐亡灵。一般4次:以入土之日起35天为“五七”;100天为“百期”;一年为“周年期”;三年为“除灵期”。其中以“五七”和“除灵期”为重。
  解放前,间发生“遭人命”的恶作,人民政权建立后,不再出现。

  破俗俭丧
  1950年后,人民政府提倡从新从俭办丧事,反对封建宗法传统和迷信,原有丧礼及其陋习,渐被破除。1976年起,提倡火葬。丧事多以松枝、纸花、遗像设灵堂,奏哀乐,亲人臂青纱、白花,举行追悼会。农村改明坟为暗葬;机关单位,率范实行火葬,凡干部职工死亡,即运至雅安凉水井火葬场火化成灰,小坪山革命公墓开放,为丧家寄存骨灰盒。
  1980年代,有极少数丧家以办丧事收受礼物,摆酒席,铺张浪费;做道场,择地建墓等盛行。

祭祀、纪念
  祭祀
  县向有春、秋、文、武祭把习俗。清代,在文庙(今严道小学校址)行祀孔之礼。每年举行春、秋祭祀。届时备太牢(黄牛),由县知事或县长主祭,参与者以能分“”为荣。武祀则于万寿宫(江西馆)内行祭祀关羽之礼。清代,对名宦、乡贤、昭忠、节义、文昌等均建祠以祀。对鬼神设社稷坛、厉坛以祀。上述祭祀,民国时,除保留并改在农历八月廿七日祭孔外,均废。
  1950年12月革命烈士纪念塔建成后,每届清明节,机关、学校及各界民众,均至纪念塔前,敬献花圈,缅怀悼念。
  宗族祭祀,有新春扫墓、清明祭扫、中元及冬至祭祖等。多以挂坟标、焚香帛纸钱冥袱、献贡果祭品,以示掉念。民间对已故父、母生辰、忌日也烧袱子以示纪念。1950年后,此俗趋于消失。1980年代,新春、清明扫墓又兴;中元节部分人家恢复烧袱子习俗。

  庆典
  人生寿诞、首胎生育、入学(毕业)、营建宅第、迁居、店辅开业等喜事,亲友多予祝贺,增添喜庆气氛。
  旧时,普通人家,不讲祝寿;富者,须年龄50以上,且无先辈,方可祝寿,沿习,“做生不请客”,只由寿星的子、女、弟妹、侄辈,共聚一堂,举行寿庆,同饮寿酒;仕宦之家,除亲人外,尚有同袍僚属,赠寿衣帽、寿幛、寿屏、寿匾等,举办隆重庆典拜寿,大宴宾客。解放后寿诞庆贺一度绝迹。1980年代,祝寿之风日盛。独生子、女,以周岁起,凡遇生日,父母及近亲长辈,均为其置备生日蛋糕等礼品贺庆。
  首胎生育,无论男女,三日后须至产妇娘家报喜,娘家得喜讯后,备礼(鸡蛋、白米、婴孩衣帽等)择日送至,俗谓“烧三朝”,男家备酒席招待,席上添加红蛋,以示喜庆。此俗至今尚存。
  清光绪末,废科举兴学校后,时人有子弟考入或毕业于某级学校,视此为学子步入通向仕途的阶梯,隆重庆贺,设宴酬宾,谓之“花红酒”。邻里亲朋均予礼贺,并赠送恭维喜联、匾额或书、画。1950年后,此俗废。
  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城乡子弟考取大专院校,其亲友皆登门致贺、赠以川资衣物,主人亦置酒设宴款待。
  新建私宅,竖柱上梁之日,邻里亲朋多前往致贺,凑兴添喜。建宅主家,备酒席,招待贺客及工匠,俗称“赶木渣会”。迄今如是,迁居亦然。
  凡开设店堂铺号,择日开始营业,即谓“开张”。当日,亲友及同行必登门祝贺。自民国迄今,无大变异。
  凡有新建公路、桥梁通车、大型建筑物竣工等,多举行剪彩仪式,并设宴酬宾。

相关标签雅安·旅游|喜庆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