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历史 | ![]() | ||||||
首先感谢下坝乡王志雄书记和市风景旅游局的刘世祥主任陪同韩蓁老师和雷康同游李家大院,并致谢邛崃市风景旅游局和下坝乡政府为这次采风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我,一个平常心的人,十分敬业地、真实地记录下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我的口号就是:我见证历史,我求真历史,我延续历史。 早就听人说邛崃西南隅的下坝乡有个李家大院,奇特而又神秘,前去觅古猎奇者络绎不绝。我们便决定专程去那古宅瞧瞧。 冒着初冬的细雨,我们驱车来到下坝。这是一个小巧而俊美的山间小镇,山清水秀,原野广阔,民风淳朴。乡里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去探访古宅,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热情陪我们驱车上山。 茫茫林海,巍巍峰峦,一座古宅突兀而出,犹如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城堡 小车沿着新修的村道依山而行,经过一片黄金梨地带之后就进入了茂密的竹海。这竹海莽莽苍苍,深不可测,气势磅礴。一竿竿,一簇簇,一片片,绰约潇洒,青翠欲滴,令人痴迷沉醉。望着这无边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我不仅联想起那闻名遐迩的川南竹海。这里的竹完全可以同它媲美,无论是从地域的广阔,还是从竹的俊美与数量。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川南的大多数为楠竹而这里大多是慈竹罢了。我想,称这为“川西竹海”也不为过。 山深林静,只闻得细切的车轮声、轻柔的雨滴声和时断时续的鸟叫声。半小时后,车停于一座悬岩下。我们弃车登山,涉过一弯流水,爬上一座陡岩,见着几十个村民正在挥镐修路。见了我们都笑着说:“嗬哟!又来客人啦。” 朋友说上山有两条路,一条老路,石梯窄而陡;一条便是这新辟成的盘山路,虽然陡但较宽。我们选择了盘山路,沿深涧在竹海中穿行。路面由岩片石屑铺成,陡峭而又坚利,在疏疏落落的阳光下呈特有的金黄色。陪同的朋友说上山只有二三里,但我们走起来仿佛有十里八里之遥。总是望不到山顶,更见不到古宅的影子。深山藏古宅,这古宅到底在哪儿呢? 就在我气喘吁吁,快要挪不动腿脚时,忽见几株伞状的碧绿树冠从山间突兀而出,那是几株百年楠木树。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那楠木树下就是李家大院了。在激动与兴奋中,又攀行一程,转过两个山嘴,过了一道木桥,一座深宅大院便巍然矗立在我们眼前。 好家伙,那雄伟壮观的气势俨然像座古老的欧洲中世纪城堡! 大院套小院,正房连偏房,房舍众多,路径复杂,涉足其间如进迷宫 这是一座典型的深山古民居建筑,坐落在一座状似古佛的山的半腰间,屋基落点在佛爷晒肚之穴。整个建筑呈古堡形,赭青色,如一头巨大的雄狮盘踞在高岩上俯瞰一切,傲岸而雄奇,凝重而古朴。地基为土石方混合,人工夯填;古宅的48道明暗垒石堡坎均采用大条石镶砌,层层叠叠,犬牙交错,坚固如磐;一条三百余块青石板镶成的山道蜿蜒曲折从山下通向院外,与一条“之”字形的青石条路衔接,然后再通过青龙摆尾似的框边石梯曲展到古宅第一道龙门。石梯尾下有两眼水井,供大院人畜饮用。清盈盈的泉水长年溢出,淙淙流淌。夏天冰凉怡心,冬日热气蒸腾,神奇而又罕见。 登上高台,踏进古宅第一道龙门,一股古朴凝重之风扑面而来。跨进厚重的木门槛,迎面是一道高大的楠木屏风,其上镌刻着寿星跨鹤与八仙朝山图案。绕屏风进入第二道龙门,是一长形天井和三间宽敞的客厅。厅上放置一对雕花搁几,壁上挂着四张木匾雕篆的福禄寿喜条幅,屋檐前悬着六个花篮式雕花吊墩。厅柱下十个雕花石墩形状对称地置于圆柱下。大厅左右两侧各有一间书房。厅后则是第三道龙门。推开古色古香的双扇门,眼前忽地展现出一个大地坝──这便是闻名川西的能铺48床晒簟古宅大天井。这地坝是用838个两尺见方的青石板镶嵌而成的。虽经百年风雨,依然平平整整,光洁照人,令人清心爽目,胸襟开阔。大院坐西向东,上下左右长五间明现20间。正房柱下有18个雕花青石墩,走廊上挑梁为四个双面雕花人物图案搁几。堂屋有六扇大门,挂有牌匾、宫灯,放置着太师椅、老式茶几…… 堂屋内那古老的神龛十分引人注目。神龛柜上的主图为八仙飘海浮雕。镂花牌坊柱足压着木雕雌雄二狮,两边各伴幼狮一对,小家伙张牙舞爪,憨态可掬。正中供奉着李氏先祖牌位,额上横置着一道“福寿增荣”古匾。整座神龛做工精细,式样奇巧,色泽古朴,奇异而生动。紧傍神龛正中大梁处,还用铁丝固定着一道奇特而生动的古匾。古匾周边图形为火焰飞腾中的五龙二凤,正中四个镂雕镏金大字:“皇恩宠锡”,上款是钦授正六品李洪楷,下款落有光绪二十年赠字样。其形状位置令人有些不解,主人便告诉我们,此匾原悬挂在大院第一道龙门上方,两年前曾被小偷盗走,追回之后便移至堂屋,以便保护。 我们从正院出来,沿古老的石板高台走向两侧的三间四合院落,这偏院的样式格局也与大院差不多,只是面积小些,房舍紧凑拥挤一些,形状恰似羽翼尾翎,与大院天衣无缝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整个古宅正房连偏房,大院套小院,房屋众多,路径复杂,涉脚其间犹如进了迷宫,若无人导引,很难轻易转出来。主人告诉我们,古宅有大小天井六个,大小堂屋九间,堂屋门54扇,正门18扇,房间上百个…… 我们绕着古宅转了转,只见茂林修竹,绿树成荫,古楠木、古银杏、古柿树,古核桃树……比比皆是。攀上宅后的顶峰一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东望可见临邛大邑,西眺能见西岭雪山。晨曦中可观旭日东升,朝霞变幻;入暮时则可见远处的万家灯火与头顶明月……如此奇妙的地势与如此奇特的建筑, 在古老的川西坝子恐怕是不可多见的吧。 院子里虽然住着贫农、中农和地主几个对立阶级,但保护大院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从山上下来,主人已在堂屋前的宽阶沿上为我们摆上了小桌椅,院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围上来,问好的问好,端茶的端茶,陪说话的陪说话……热情而有礼貌。我们的话题是从大院的清洁卫生开始的。我们可算是突击造访,然而在院内院外却很难见到落叶荒草及其零乱的杂物,我问主人这是何故,难道事先知道有客人要来么?大院的长者李显书大爷笑着摇摇头说,院子每天都是这样,从祖祖李洪楷起,就非常讲究卫生注重礼节。他说:“祖祖八十多岁时,行动不太方便,但他每天却坐在大阶沿的太师椅上,旁边放把响刷子,发现谁不讲卫生或是说粗话,就向谁打去。因此子孙们背菜挑柴回来,不小心掉了片叶子,就得马上说我这就拣我这就拣……以后就成其为习惯了。” 李家祖上是浙江武陵人氏,始祖乃明朝万历进士。其长子为武举出身,历任贵州守备之职。因受上司陷害诬其通匪,圣上密令满门抄斩。始祖闻变,遂令三子连夜潜逃,之后二老自缢,余者皆被斩首。兄弟三人隐姓埋名入四川。长房一脉便择下坝干岩庙子坪定居下来。李洪楷系十一代孙,因受家庭教育影响,对沉浮起伏,尔虞我诈的官场十分厌恶,便隐居深山以种竹务家为业。适逢当地竹源丰富,纸业兴盛,精明能干的李洪楷便经营起纸业来。由于他勤奋好学,恪守诚信,不上几年,就垄断了邻近县乡的纸业制造和经营。一时间,宾客盈庭,商贾订货者络绎不绝。李洪楷名声不胫而走,他也成了当地首富。于是,就选择了庙子坪这块风水宝地置建了这座深宅大院。 李洪楷成了首富的同时,也成了大善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他为修建川南第一桥捐献全部的桥梁、桥丝;又在邛崃、宝兴、大川等交界处独资修建洪福桥一座,解了几县百姓交通之难;还不时地捐资修桥补路,维修庙宇,周济穷苦百姓……百姓称他为“李大善人”,朝廷也下旨封官爵,御书赠匾。李洪楷在经营主业的同时,还开发拓展了花楸茶品。继刘氏给康熙进贡之后,他又将花楸茶进贡,圣上便立花楸茶为天下名茶十八谱中的第一谱。至今,古宅周围仍有千亩茶园,终年郁郁葱葱,芳香四溢。所产的花楸茶名扬四海,畅销不衰…… 在摆谈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回在笔者的脑海里,如此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坎坷,保持得这样完整,古宅的后代是如何动作的呢?老人大概窥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古宅里的人都是洪楷祖祖名下的血脉。这大院是祖祖传下来的,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心眼,继承它,维护它……” 他告诉我们,解放前这里山匪时常出没,但就是没有骚扰过李家大院。一是慑于李洪楷的名声,再是大院人口盛极时达三、四百人,少时也有一百多号。我们人多势众,猎手又多,土匪蟊贼十分惧怕,要经过这里还要事先借道哩。 土改时期,这大院成了农会所在地,农会主席也在这院内。大院里虽然住着贫农,中农和地主几个对立的阶级,但保护大院是大家的共同愿望。院子也就保下来了。后来办公共食堂,再后来又闹文化大革命,因为这院子是一家人,一姓人,众人齐心合力保护,这院子才没遭劫难。有一次“皇恩赐锡” 的匾额被小愉偷去,全院人便四下里寻找,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花了一个多月,终于在派出所干警的帮助下找回来了想想在历次劫难中毁掉的古迹,看看眼前完好的古宅民居,这实在是件奇事啊。 下山时,我们沿着碧绿苍翠的花楸茶圃,踏着弯弯曲曲的石梯,小心翼翼地下到山脚。再回头一看,只见山深林密,竹啸声声。李家大院倏然不见。连那些高耸的树冠也不知隐匿到何处。这古宅真乃神奇诡秘啊。 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像李家大院这样的深山古民居,这附近山上还有两三家,虽然规模小些,但同样神秘、奇特,充满魅力和诱惑力。我们非常震惊,也许我将再作第二次探访。 ![]() ![]() ![]() ![]() ![]() ![]() ![]() ![]() ![]() 李洪楷乃浙江移民,固有的文化理念令其讲究“择基”而荣生,因此,“相地”占风水,“审势”避权势,建寨于沟底之阳坡,坐西朝东,靠山向远,地理环境极好。寨子顺坡由大条石砌成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高坪,布置3个院落,7个天井,149间屋室(4,164平方米)。寨子无墙,干砌巨石而成高台;屋架木作“穿逗”,依山勾连而起群落;屋面布小青瓦作“悬山”造,鳞次栉比而显居次,凸显山地民居格调 地点:李家大院·花楸村·下坝乡·邛崃市·成都市 时间:2003-11-06 13:22:41 ![]() ![]() ![]() ![]() ![]() ![]() ![]() 古宅大天井。此为清代纸商李洪楷私宅,始建于咸丰末,配院竣工于同治年间,鸠工营造五十六载。现存三个大院依旧清代风貌,九成以上构件实属原物 地点:李家大院·花楸村·下坝乡·邛崃市·成都市 时间:2003-11-06 13:36: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