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纪实 2004年 • 2004-9-27日:芙蓉古城论金庸 | 历史 | |||||||
2004-9-27日(下):芙蓉古城论金庸 ⊙雷康/编 今天,由于主办方的行程安排得过于紧密,金庸等几位作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查夫人甚至没有出现在27日的队伍中,一直在宾馆休息。在经历了这几天的劳累后,金庸大侠27日在杜甫草堂和芙蓉古城听琴、做诗,和四川作家谈论巴蜀文化、人文历史,度过了四川行中最轻松的一天。 杜甫草堂非去不可 由于金庸的劳累,主办方特地取消了部分活动,准备安排金庸直接和作家们“坐而论道”。但是,金庸却在27日起了个早,提出了去杜甫草堂逛一逛。由于时间有限,到了杜甫草堂后主办方直接把金庸带到了大雅堂,看到草堂幽雅的环境,金庸不由发出感叹,“都过了1000多年了,杜甫草堂的环境还是这么好,有这么幽雅的环境,也难怪杜甫能够写出这么多流传千古的好诗。” 美女特警开路护驾 由于金庸去青城山时现场比较混乱,因此27日芙蓉古城把安全工作做得特别到位,就连搀扶金庸的美女都是一名退伍的女子特警。鉴于青城山用剑阵来迎接金庸,芙蓉古城特地安排了舞狮来欢迎金庸,迎接金庸的两只“狮子”舞得非常精彩,展现了四川“狮子”的风采。在香港经常可以看到舞狮表演的金庸还是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一边拍手一边称赞:“没想到狮子还可以舞出特技,真的很棒!” 千年古琴折服金庸 到了四川这么多天,金庸的文采在27日才得到了多方的展示。吃了午饭后,主办方为金庸安排了一次古琴欣赏,表演者是蜀琴大师俞伯荪以及其家人和弟子。俞伯荪虽然已经84岁,但看起来精神矍铄,他弹奏的是一把北宋流传下来的千年古琴。在自己的小说中,金庸多次提到古琴,所以在俞伯荪演奏前金庸把古琴看了又看,还忍不住拨动了几下琴弦。在俞伯荪等人先后演奏了《忆·伯牙宗师》、《中秋》和《高山流水》后,金庸掌声不断,他不仅满足了俞伯荪家人的签名要求,还现场为俞伯荪做诗一首。在诗中,金庸把自己比喻成不懂音乐的牛,诗曰:“来蜀中兮,聆名琴;闻佳曲兮,听清音;愧非知音兮,对牛弹;喜见伉俪兮,识高人;聆俞伯荪伉俪雅奏,不辨川菜佳味三月矣。” 引经据典自谦“古城训弟” 在游览了几天后,金庸27日下午终于进入了此次入川的正题──“人文四川论坛”。参加此次论坛的除了和金庸同时入川的全国知名作家邓友梅外,还有马识途、傅恒、阿来、裘山山等四川作家。 主办者特意将此次论坛设在芙蓉古城的古城城楼之上,城门上书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横批“古城论剑”。金庸看在眼里,笑而不语。上了城楼后,他提笔写到:“古城会蜀中名贤,请赐教言名之曰:古城训弟。”论坛一开始,他就把这幅字展示给大家,谦虚地说:“《三国演义》有一节《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讲的是张飞骂关羽。今天来会各位作家朋友,我也是来听大家教训的。马识途、阿来都久仰其名,裘山山是今天刚认识的……我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能帮助我对作品修改和改正。这对我的创作是有好处的。” 大家没有听到“训”,言外却是更多的赞美之词。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说:“金庸先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一系列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四川作家来说,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承认自己爱看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小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书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现在有一些小说打着“纯文学”的旗号,实质上存在通俗化倾向,而部分通俗小说却有“纯文学”的味道。邓友梅对大家说:“文学要容许‘百花齐放’,现在的武侠小说同样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东西,并现代的理念相结合。”他认为金庸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严肃世界观的人,因为他的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有趣,二是有益。 对金庸小说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严家炎提到:“‘义’字怎么看待,报刊曾经报道过一个歹徒公开抢劫,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这是侠义精神的失落。金庸的作品虽然是通俗的门类,却有高雅的格调,题材是古代的,观念却是现代的,弘扬的是一股正气。” 忙里偷闲是最高境界 成都有休闲之都的美誉。在游历九寨沟、青城山之后,27日金庸终于有一整天时间在成都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韵和成都人的生活。对于成都人的休闲之名,金庸早有耳闻,他对此也自有妙论:“我今天才领会到,忙里偷闲才是最高境界!” 四川对武侠小说有贡献 金庸对巴山蜀水非常有感情。他在重庆读过书,做过事,对四川文豪如数家珍:“四川文人自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三苏,到近代的巴金、李劼人,在文化上一直引领全国风气先。就武侠小说创作而言,其实我就很喜欢《蜀山剑侠传》。我的武侠小说创作也深受还珠楼主的影响和滋养。因此对于武侠小说,四川的贡献很大。” 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作为东道主在欢迎致辞中对金庸先生表示歉意:“此次入川,行程安排太紧,成都是休闲之都,但这次让你受累了,既不休也难闲。”金庸却连连摆手:“行程紧凑是大家热情,我的身体吃得消,感谢各位朋友。到了今天我才理解到成都的休闲是忙里偷闲,这才是休闲情调的最高境界!我想这也是四川人的优点,工作紧张,内心却保持宽阔。邓小平、陈毅带兵打仗这么厉害,也是这个道理。” 地点:芙蓉古城·温江区·成都市 时间:2004-09-27 17:28:29 这时的邓友梅。邓友梅,笔名右枚、方文、锦直。1931年3月1日生于天津,原籍山东省平原县邓村。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农民又是工人。1942年父亲失业后,全家回到故乡邓村。后邓友梅参加了八路军,在交通站做小交通员。1943年为躲避日寇汉奸的追捕,曾在天津街头流浪,被一家工厂招工后,强行押送到日本山口县一个化工厂做苦工。1944年春,回到祖国,重新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中当了几个月的通讯员,又到根据地一个中学读了几个月的书,此后便在文工团当演员,并开始学写演唱材料。1948年开始写散文。1949年渡过长江后,在新华社一个军队分社当见习记者,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5年学习结业后,为了长期深人生活,到一个建筑公司作基层领导工作。1962年调到鞍山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76年回北京定居,继续写作。1984年4月被选为作家协会理事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195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此后便以写短篇为主。他的代表作有:《在悬崖上》,是一篇描写爱情的作品;《沂州道上》,是写普通战士;《我们的军长》,是描写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此作曾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三篇不同时期的作品,在他的创作道路上,都留下了深刻的标记。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话说陶然亭》(1979年,《北京文艺》)及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1979年《十月》第一期;获《文艺报》1977~1980年中篇小说二等奖)等多篇。1980年出版《邓友梅短篇小说集》(北京出版社)。他的评论文章《试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典型性格》(1954年,《光明日报》),收在《红楼梦》讨论集中。他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曾在《民间文学》、《说说唱唱》上发表。从1979年写《话说陶然亭》开始,他又试探着用北京口语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先后写了《那五》、《寻访“画儿韩”》。《邵氏兄弟》、《“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烟壶》等中短篇小说。其中《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曾分别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 地点:芙蓉古城·温江区·成都市 时间:2004-09-27 17:41:38 裘山山要了签名后,与会者合了个不像样的影,然后大家蜂拥而上围着金庸要签名,我也使出了全部的武功,但只要到了一个金庸的签名,没有完成既定的要6个签名的任务……主要是要签名的人太多了,那些服务人员拿着一套武侠小说等着签,而且组办方还等着金庸去吃饭,保安也很敬业的……金庸到是很大度的,但他也只是在我为他拍摄的,照片的背面,简单的写了个名字“金庸”而已。论坛完后,我同裘山山摆着龙门阵,跟着大家去餐厅,路上她给我看了金庸给她儿子的刚写就的签名,其实是封短信(可惜忘记翻拍了),我送了一张我拍摄的金庸的照片给她儿子……到门口,保安阻挡着,凡是记者不让进,我只好报是作家协会的……晚上我一直和金庸在同一个大厅里吃饭,但我不在主桌上,与《四川日报》的女摄影记者桑清边吃边聊,她很吃得的哦,身体特好,人也很有灵气。我始终关注着主桌,但没有机会靠近金庸。后来饭还没有吃完,菜还在上的时候,省作家协会的车要送我们回市区,但此时他还在品菜,就没有再要到签名。
| ||||||||
|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