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历史 | ![]() | ||||||
2007-8-5日(中):金川访战争遗址 ⊙雷康/编 我,一个平常心的人,十分敬业地、真实地记录下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我的口号就是:我见证历史,我求真历史,我延续历史。 上午,一路沿着奔腾的大金川河逆流而上,丹巴县到金川县的一路上有许多可看可拍摄的景点,除了这次看了的中国碉王,乾隆御碑外,还有天下第一自生石佛──东巴石菩萨的嘉绒圣地嘎达山;有曾为全国四大皇庙之一,乾隆亲书“正教恒宣”御匾的广法寺;老街红军城。下午从金川县到壤塘县的路上,在金川县境内还有没有看到的名扬海内外,终年香火不断的藏传佛教朝拜圣地观音庙;有宁静幽远的高原湖泊──阿科里长海子『情人海』。相比而言,我们没有多多体验到藏区的山水和民俗,而是不经意间寻访了三处与战争有关的遗址。 ![]() 高达50米的西碉,是目前全国已知石碉中最高的,被誉为“中国碉王”,据说是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所建,原先这里是东女国女王行宫。“马尔邦”嘉绒语音译,意为不结冰的地方 地点:马尔邦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0:22:28 ![]() ![]() “中国碉王”如直刺苍穹的长剑,静静地倚天矗立。这座方形碉王孤单地耸立在公路边,睥睨四方,路人从脚下经过,令人高山仰止 地点:马尔邦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0:30:28 ![]() 为了更好的拍摄“中国碉王”,我穿过藏民的院落、躬身走过花椒树林,攀上层层石坎,来到碉王后的山坡上,试图拍摄得更好,但却失败,因为是逆光。这是我上得藏民的房子后拍摄的大金川的下游,但这家藏民的房顶已是川西坝子汉族人通用的小青瓦的坡面,可见汉族文化在交通便利的此地的渗透、融入和接受 地点:马尔邦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0:39:07 ![]() 站在碉下,举头仰望,泰山压顶,气势磅礴,我感受到高耸关碉的巨大压力。据说,过去对岸还有一座高28米的东碉,但这次我没有注意到。东西两碉形成“一江南流,双碉守关”的古马尔邦关。当我从碉王后的山坡上走近时,发现更无法拍摄碉王了,令我再次明白了什么是距离美,我只得挂碉王的一个角取景才觉得有些味道 地点:马尔邦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0:49:41 参观完中国碉王后,继续沿河逆流而上12公里,去参观乾隆御碑。 ![]() ![]() ![]() ![]() ![]() ![]() 通往御碑的花岗石台阶旁开着野棉花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本已走过了的我,似乎体会到了她对我的热情,折回凝视、相望无语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1:43:36 ![]() ![]() 在我的倡议下,大家先在御碑前合影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600x1200,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1:50:36 摄影:葛晓蔓 ![]()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立于金川河畔勒马山头,碑高2米。宽约1.4米,厚0.4米,碑镶嵌在一个巨大石龟『鼋』身上。碑额刻有“御碑”二字,四边有龙形图案,碑身正面用汉、蒙两种文字刻御制碑文,背后则为满文和藏文,整个碑通高4.2米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1:52:18 ![]() 合影完后,金川001号讲解员张诗茂为大家讲述这通碑的历史、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大小金川之战,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历险的故事,为这近二百多年来的石碑赋予了生命。张诗茂一开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上回我来时没有人讲解,所知甚少,印像如无。张诗茂一边讲,我就一边拍摄他,共拍摄了90张他讲解时的不同神态和表情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1:52:18 ![]() 讲解员张诗茂讲故事:清代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两次用兵金川居其首。战后,经风水先生测定,安宁这一方土地三山合脉、五水归位,是一方龙脉,需立碑作镇山镇民之用,乾隆皇帝也为了宣扬其功绩,故令四海称臣的御碑立于此地。同期,乾隆皇帝立宣扬此战功绩的御碑共五通。北京两通,金川县三通。如今金川县仅存这孤碑一通,据说另一块是平定金川葛拉依碑,位于金川县安宁乡炭厂沟村东南,碑高4.5米,宽2米,厚1.3米,碑座高0.8米,乾隆铭:“赫赫圣武”。还有一通碑在勒乌『勒乌围』,这个御碑在“破四旧”的时候毁坏了,碑身被老百姓用来凿为石磨,碑顶用来喂猪,以后就未知其踪迹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2:00:44 ![]() 讲解员张诗茂讲故事:1960年代这通碑也差点被毁,因解放后,陆续收集了红军战士的遗骸,当时条件有限,就统一埋在了这通碑的后面。“文化大革命”时,有个村干部觉得这个“皇帝”的东西有神灵,应保护,就让人把御碑用砖石砌就成一个纪念碑,上面刻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御碑顶上红军战士的塑像英武地站了起来,那些造反派才没敢下手,所以才完好的保存到今天。此后一段岁月,这里成了每年清明节纪念红军烈士的圣地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2:01:01 ![]() ![]() 站在安宁大桥上,张望着桥下汹涌奔腾的大金川江水激起的浪花,再回望历史:因为清代乾隆的一道谕书,战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了近50年。乾隆为平定金川曾两次出征攻打大、小金川,前后50年的时间,20多万的兵力,9000万两白银,双方将士及“番民”死伤众多,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是自此以后,金川及其邻近地区,皆享宁谧。金川地区屯田发展,人丁日增,到乾隆五十年。金川“屯事日兴,荒土尽辟”,垦地13万余亩 地点:安宁乡·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2:32:46 ![]() 徐向前指挥部『红五军团团部』旧址,现为阿坝州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起中国工农红军在金川驻留一年零四个月,曾在此建立中共大金省委和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政府 地点:金川镇·金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07-08-05 14:20:47 红军长征时期徐向前同志在金川期间情况简介 中共金川县委 县人民政府 徐向前同志于1935年10月『农历乙亥年九月』至1936年7月『农历丙子年五月』在今金川县金川镇安顺村居住达10个月之久,先后在红五军团团部和张百川家、马显华家住过『张、马两家房屋现已毁』。当时,徐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坐阵金川县城,由红五军团固守此地,所辖部队有王树声部、李先念部、徐深吉部、桂干生部、董振堂部、黄超部和李彩云部,还直接指挥金川省军区『司令员朱良才,政委邵式平』、绥靖军区『司令员李维海、政委邵式平』、金川独立师『辖2个团,兵力逾千人,师长李彩云、政委何志余』。1936年7月,红军北上,徐帅离开金川县境。在临离开金川时,徐帅将“红军国家药店”的医生杨武之夫妇托附给张百川关照护理,因杨本身年迈体弱,其夫人染病不能行动,张百川当即答应,并请徐帅放心。为了表示对房东张百川的感谢,徐帅将自己常用的一只铜壶『今为二级保护文物』赠送给了张百川,还握住张百川的手说:“以后革命胜利了,你来找我徐向前”。红军离开金川后,后山反动势力和国民党武装卷土重来,残害红军伤病员和革命干部,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杨武之夫妇的安全,张百川星夜护送他们离开金川,取道丹巴,一直送到小金,后杨武之夫妇以其高超的医技,在小金行医,从未暴露其红军身份。1984年,已是83岁高龄的徐帅,依然怀念金川,特派员到金川,看望了他的房东张百川和马显华,可惜两位老人已辞世多年。客人在金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万高的陪同下,与年近百岁的张百川夫人合影,并摄了像。还对张百川夫人说:“徐帅他老人家至今还挂念着你们。”红军在金川驻留一年之久,金川人民为红军补充了数以千计的兵源,支援了粮食、牦牛。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和全国解放以后,多次讲述并高度评价了藏羌人民的革命业绩,赞喻藏区人民对红军的支持为“牦牛革命”,并一再表示:“我们是欠了番民『当时对藏区人民的称呼』的债,欠了债是要偿还的。”『原中顾委员天宝同志也证实,主席曾多次在一些会议上讲过,对他本人也这样讲过。』
| ||||||||
|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