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Previous当代 Previous四川人  巴蜀男女 2003-4-9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巴蜀男女 ⊙源自:佚名



  巴蜀之地,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块丰沃的红土盆地,尤如一美丽的地母,用灵川秀水为汁,以厚土茂林为食,孕育出极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远在周时就建有巴子国,而后秦灭巴设三郡,并责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文化经济更是日益发达。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平蜀定川,辅作刘备建立大蜀政权,三分天下。自此,巴蜀文化开始独树一帜,名扬天下。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一出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说是懿派人送给亮一套妇人衣,饥笑他空有妇人之仁。不管司马懿当初真意如何,他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读书人的文化表征:阴柔有余,而刚气不足。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身披道袍,坐轮椅,摇羽毛扇来行军打仗的。这个形象,以传统的美学观点来看,很飘逸,很潇洒。但行伍出身的司马将军看来,就未免太娇气了。
  在《三国志》的群英谱里,无论横槊赋诗,壮心不已的“”曹孟德,还是雄姿英发,心高气傲的孙公瑾,无论赤面美须,夜观春秋的忠关羽,还是豹眼虬髯,粗中有细的猛张飞,其形象都算得上人格健康,性情勃发,可爱至极。我最不喜欢的便是那整天哭哭涕涕的大耳儿刘备及这个“智几近乎妖”的诸葛亮了。因为他们太压抑了,太完美了,考虑着一切,为一切活着,独独忘了自己。躲避或刻意消蚀自我的人,自然失去了平常心,最终在自觉不自觉中被历史抽象、模糊成一大堆事件及象征符号来。至今我们说起刘备来,除了记得他长得奇特外,便不外乎三顾茅庐及假摔阿斗的故事,而今人引用,也是看重故事背后礼贤下士及收买人心的政治智慧,至于这个人物的性情,爱什么不爱什么,我们都一无所知,他一生的目的好象就是为了“恢复汉室”,做个“”皇帝。纵观他的一辈子,诚惶诚恐,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步步为营,活脱脱一个“政治动物”罢了。我对他唯一佩服的便是其“政治心理学”的水平,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那位高智商的军师诸葛亮,自然比他的“老板”聪明得多,只可惜有个“正统”及“报恩”的心理死结,为了一个人的“最后指示”,把大半辈子的精力与才华都用在图劳无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频频战事上。这样的忠臣,统治者喜欢得紧,而普通老百姓,也多是惊叹其“呼风唤雨”的神奇本领,并继而升为偶像崇拜。至于这仗值不值得打,自己的小命要不要紧,就无关紧要了。反正丞相要打,自然有打的道理。便是至今,还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论证“七出祁山”的必要性及正义性。这个话题留给好事人继续辩论去吧。我想说的,只是感慨其个体的悲剧。他一辈子都在焦虑、哀叹中,殚精竭虑地盘算着一切,小心翼翼地筹划着一切。这种高度紧张地生活,使这样一位具有高度才华的读书人,竟没时间或心情写几首诗。留传后世的竟是他的公文性质的前后《出师表》,便就公文,也足以傲视文林,愈是如此,愈令人感叹万千呀。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儿子不太争气,“子不教,父之过”矣。他是个好丞相,却绝对不是好丈夫,好父亲。就在于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政务上,而忽略了家庭和孩子。
  与其相比,曹操要练达得多,戎马倥偬,把玩权术之际,饮酒赋诗,竟也拣了个文学家的称号。老曹也懂得享受家庭生活,他疼老婆爱孩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读史你会发现,在许多细节方面,曹操更具人情味。如《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曾对妻妾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魄,正如鲁讯诗云:“多情从来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这才是响当当地天地真英雄呀。他活得实在潇洒了。而我们的孔明先生,恐怕后半辈子畅快淋漓地喝一次酒的机会都很少。于是,我情愿相信,他搞八阵图,他教百姓织锦,他钻研发明连弩,他散发设祭唤风唤雨,多多少少都有“游戏”的成份在内,不要把任何事都非要归纳于为民造福,军事谋略上(我不否认这方面的价值),他太累了,为什么就不能轻松一下呢?


  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两个“非常”人,奠定了巴蜀文化的精神气质及人格走向。刘玄德长于政治智慧,喜欢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及逐步造就了川人“耽溺论争,酷爱雄辩”的群体特征。他们往往以“卫道士”或“激先锋”自居,在两个极端上自由徘徊,引经据典,求险求奇,往往是以滔滔不绝之势压人以无言,又喜欢冷嘲暗讽,以妙语佳趣伤人于无形。无论行文风格,还是人文作派,都是典型政客的风格。按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川人都有做律师的天赋。
  而诸葛亮则要实干得多,他以文人的精细及难得的耐心,对于当时的土著居民,授之以技,示之以义,驯服其野性,改造其文明。如今,蜀锦、蜀绣、蜀笺,都以精细绮丽,典雅秀致著称,这自然与这位精致的老生生的努力分不开。这种“精致”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川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无论是街头店面招牌,堂内家居摆设,还是菜肴精做细切,女子施脂摸粉,都能领略这一千古遗风。
  川人对于美有着特殊的品位。他们大多喜欢鲜丽、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喜欢复杂、精妙、繁琐的图案。许多大红大绿的东西,在他们手中稍一摆弄,便洗尽俗气,变得极其可爱。那“花团锦簇”的感觉,也自然成了智慧及技巧的代表。这种社会氛围,使得巴蜀文化平添了几份明快及亮色,多增了许多气势及底蕴。川人的文章,多以辞藻华丽,气势如虹取胜。读他们的文章,如游巴山蜀水,云缈雾绕,似食重庆火锅,畅快淋漓。若是细观,便如蜀绣,漂亮的字句令你眼花缭乱,俏致的文意让你一惊三叹。恕我不敬,川人的文章,我私下里总以为有才情过剩,卖弄张扬之嫌。《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有个叫符载的四川人,“有奇才”,一次长官叫他撰写斋词,他先喝几杯酒,然后“命小吏十二人捧砚,人分两题。缓步池间,各授口占。敏速如此,自然厉害,只是如此铺张声势,学太白醉酒,不免有些过了。
  巴蜀文化,历来又以浓浓的鬼气著称。好好的人不做,竟要做鬼,我想是有原因的。
  追溯其根源,一方面与当地的民间特质有关。众所周知,巴山蜀水,鬼斧神工,云雾缈缈,是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鬼神来。千百年来,民间传说,楚辞汉章,多有类似记载。这样的地方是很容易对天地产生敬畏之心及宗教皈依情感的。偏远地带,多是盛行如傩一般的原始崇拜及鬼神文化,而在开化之区,历来佛道盛行。乐山市就有一座全国最大的石刻大佛。试想,当年没有特别的激情,是没办法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如此这般,各类文化混杂,相互影响,鬼神情结便在川人的心目中扎下根来。其精神脉络中也依然残留着原始的野性及派生出来的奇思妙想来。川剧中那些浓烈夸张的脸谱,便是这一精神特质的远古遗传。
  另一方面,则与道教文化的心理显象有关。如你所知,诸葛亮就喜欢披头散发,装神弄鬼。你我都知道,他便是不摆祭坛,风照样会刮,雨照样会下。千百年来,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一直是个神化了的“鬼精灵”式偶像,而蜀人更是倍感骄傲,将其迎上精神的祭坛,顶礼摩拜。甚至有意无意间加以仿效。巴蜀人总喜欢给人以料事如神,一切均在掌握之中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道教文化在巴蜀文化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道教崇尚玄学,爱机辩,愿意及时行乐,追求空灵心境。四川文化界两个有名的人物代表:李白与苏东坡,都与道教有着分不开的渊源。而这两个人的精神特质,都显现出旷达、超然、风流、洒脱的道家风范。号为谪仙人的李太白,其诗作就常常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而东坡居士,也总想乘风归去,晚年时,更是痴迷丹药。这两位天才级的大师,自然都是真正的仙风道骨,人间之神。蜀中学士,也多受影响,追求仙风道气,只可惜功力不够,机缘不到,既不可以与“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仙为伍,又鄙视凡夫俗子的文章,就只好扮鬼,以虚无缥缈的灵异鬼气,吓吓世人,装装门面。
  巴蜀最具“”气的人不是读书人,而是土皇帝张献忠。这小子杀人成瘾,极尽变态,真到了“杀人如麻”的地步。《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他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宣布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我想他绝对是个唯物论者,不怕鬼,要不早被恶鬼缠死了。如今,在成都绍成公园的亭子里,还有一块当年他所立的七杀碑,上面刻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如你所知,这样的恶人,纵是与成千上万的鬼沾边,也与四川的读书人无关。蜀中秀才多自诩为鬼才,可见这个“”字才是褒义词。这种鬼气,是一种特别的文化品质,是与大师级的仙气文章比而下之的自我界定评判。这种品质的特征是文章求奇求险,求空灵求生动,求义理之绝妙,求回味之无穷。而在人格特征上,巴蜀文人喜欢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狂傲不羁。巴蜀的老百姓也认同,喜欢这“”气。赞汝为鬼,便是夸你与众不同。我们现在都知道文艺界有个四川的鬼才魏明伦,文章艳丽得很。而在他千年之前,蜀地便生活过五个如他这般的同乡,这就是有名的后蜀五鬼:欧阳炯,鹿虔(户衣),毛文锡、韩琮及阎选。
  五代时期,文人词作多以香艳体著称。而最浓艳、最直露的文人群体,当属前后蜀。这些鬼才,自然就带上浓浓的脂粉气,犹如女鬼一般。这些后蜀文人的作品,其香艳,其浓软,已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这种文化现象自然与当时的“领导”品位有关。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这般人物,文学鉴赏水平自然可想而知。而他的儿子王衍,更不是个好鸟,一次游历青城山,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想想看,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文坛之风还能怎样?自是一边倒,处处都是欢致腻语,醉生梦死的香艳词作。
  也许内容限定的贫乏,使得这些文人只能在表达形式上去较劲。辞藻富丽,转承精妙,并美名曰“神艳骨清”。这种风格,至今影响尤存。巴蜀文士,写东西多讲究谋篇布局,下笔也总是洋洋洒洒,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然而,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虽然他的态度看上去很鲜明。
  这种脂粉气的另一个遗传影响,便是文化性格上爱端架子,使性子的“妇人心”。巴蜀文人历来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及媚俗倾向。而这恰是极不自信的心态与强烈的自恋情结混合的矛盾产物。而四川文坛上的诸多事非,多是缘此而起,而发,而热,而闹的。
  年前,有一位香港天王的级人物刘德华拜学川剧变脸艺术,一时全国新闻媒体竟相报道,传为美谈。这本是件好事,却不料一波三折。一方面巴蜀人心里极其欢喜,却又放不下传统的架子,便决定买买关子:“一会儿说变脸是国粹,应该大力发扬,让其走上世界。过一会儿又说那是川剧界的集体财富,要研究决定,此前的个人收徒无效。”真是莫名其妙。近日又听其新闻,说是聘请刘德华先生为客座教授,并正式注册其为该校学生云云。这个事件是这种矛盾情绪特征的最好注解。
  鬼气与阴柔气的混杂交融,装疯卖傻,撒泼逞强,使得四川的男士(多指文士)多半活得不象个男人。这样说来,不免有打击面过宽之嫌。何况,四川的血性汉子也举不胜举。不谈宋玉,不谈苏李,便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气下的陈子昂,睹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都已经令我们对四川男人五体投地,肃然起敬。
  当然,我对巴蜀的女子,却抱有更大的好感。清山秀水不但赐予她们“冰肌玉骨”的俏丽容颜,而且大自然也给予她们柔中带刚,机敏聪慧,敢作敢为的性格。最有趣的是,她们把女人二字描划得更是到家。
  我想这自然与老祖宗巫女有关。在巫山县东南,立有俏丽的神女峰,在那似隐似显的神秘面纱背后,有一个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战国时,有个叫楚襄王的,年青帅气,爱好文学,且在怀春期,便筑一精美楼阁:梦台馆,某日,梦中遇见一绝色丽人,自称是“朝为云,暮成雨”的巫山神女,二人极尽欢快之事。因此,后人多以巫峡云雨意指男女间幽会情欢同,“梦中情人”也大多由此而来。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巫女是主动追求者。这个偶像自然给予巴蜀姑娘无穷的动力及力量,使她们比别的地方的女孩子更大胆,更开放,更热烈。当然,群体人格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精神坐标外,必然与其周围的环境影响分不开。就巴蜀女子而言,如此大气性格的培养,自然与她们长期在经济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分不开的。
  《诗·东山》云:蜎蜎者蜀。蜎,桑蚕也。从“”的本义我们就完全可以判断出,四川天时地利,非常适合纺织业的发展,而且也必然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以此命名了。而如你所知,无论是采桑喂蚕,还是织布纺锦,女子都比男性要灵巧得多,贡献也必然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当时的巴蜀女子,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其地位都必须受到相应的尊重。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激发了女性自信,也自然构筑成强健的人格。巴蜀女子自主坚强,敢作敢为,在追求爱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与中国传统女子自期自艾、弱病幽怨的形象相比,她们更健康,更明朗,更具浪漫色彩。
  前蜀时的宰相韦庄就曾写过一首《思帝乡》,把巴蜀女子这般心态,这样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词里说到:“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般情有独钟,如此义无反顾,何曾畅快,何曾大胆!为这样的姑娘所爱,真是羡煞人也。


  其实,在她以前的近千年前,就有一位比她更大胆、更有名的同乡了。这就是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文君当垆了。初,模样溜溜的文君,是一位年方二八,待字闺中的大家小姐。其父官拜宰相,算是正宗的高干子弟了。一次春游,无意看上了人才溜溜的司马相如。这位公子,貌似潘安,才比宋玉,端的一个棒小伙,美中不足就是家里穷。如你所知,以前门第观念相当严重,文君的老爸老妈自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这两个小人儿(以现在的标准,当时两个都未成年)爱得发痴,爱得发狂,竟私下合计,收拾了些金银细软,跑到现在的邛崃县境内,寻找找他们的幸福去了。
  私奔,在当时是需要付出很大,很大勇气的,特别是像文君这样的高干家庭,会面对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以当时宰相的势力及眼线,能成功逃脱,足可以判断他们的智商绝对不低。话说老俩口获得消息,知道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但也一时咽不下这口气,便生声断了父女关系。就看这两个小人能折腾成什么样。
  带出来的钱自然有限,为了维持生计,小两口一商计,决定开一家小酒馆(如今,在四川的邛崃县,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正是当年酒馆所在处)。文君,正如现在大多姑娘一般,不喜厨艺,说是怕油烟损了皮肤,刀叉伤了手指。但自言擅长公关,适合担任前台经理兼帐房总管的职务。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要有2两脂粉钱及1两零食钱,帐入店面装潢费用及招待费用。而司马呢,因为家里有“惧内”的传统,从小就连了一手好厨艺。又不善争辩,只好在“能者多劳”的理由下,脱去袍子,挽起袖子,杀鸡宰羊,择葱剥蒜,蒸煮焖烧,煎炒烹炸,做起后勤总管兼首席厨子来。
  由文君长得漂亮,又保养得法,据说天天都要用家酿的老陈醋(用的是老山西的秘方)薰面,每天还要小老公用“旋风快刀手”切一碟细匀的嫩黄瓜片,备来美容。这般如此,自然出落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加上司马的祖传手艺,小酒馆的生意自然是火得一蹋糊涂。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文君的老爸本是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却不料这小两口真有办法,只好收回成命,让他们回家去,认了这野女婿。司马本就是有名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丈人又是当朝宰相,稍一推荐,顿时名满天下,至此,皆大欢喜。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史书》记载:“相如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而据服饰专家考证,这“犊鼻裈”相当于如今的三角裤。当然,相如兄这般打扮,并非追求性感,我想多是与蜀地湿热的气候有关,那时许多川地农夫都是这般打扮,图凉快,干活也方便。如此穿着的另一个可能就是穷的。有钱有权的绝不会这般打份。
  读书人穿三角裤,坦胸露腚,自然是斯文扫地,但想想“生计是硬道理”,再想想漂亮的老婆,司马也随之释然了。据我考证,司马当是也有一袭文君亲身缝制的长衫,不过由她亲自保管,只有外出时,获请批准后才能穿。文君给老公的理由是日子不是这样过的:若随意由他,不是烂得快,就是有被老鼠咬的危险,大概一年就要换一件,多浪费。而让她保管,可保证穿十年不坏,并承诺保证司马在公众面前永远衣着光鲜,形象不到。司马听了,对老婆英明的经济政策赞叹不已,并题献《贤妻赋》一首(可惜已失传,不可考)。然而据文君《与党妹书》所言,她控制“着衣”权的最终目其实是防止老公胡来。如你所知,司马年轻帅气,文才又好,对小姑娘是很有杀伤力的。不过,那个时代,只有三角裤而没长衫的读书人,是绝没有勇气外出偷情的。由此可见,文君真是“”夫里的姣姣者,其驭夫术也因史书记载,流传千古。如今,巴蜀女子善持家,喜理财,长驭夫,都已不是秘密,也算是文君遗风吧。


  巴蜀女子的优点还不单单如此,她们不但能下了厨房,做了帐房,上了庭堂,若要与男子比肩赛学问,也没有丝毫问题。才女薛涛的故事便足以为证。
  这位美丽的姑娘,应算是地道的四川人了。父母因安史之乱从西安流居成都,并在那儿生下她。薛姑娘自小便出落得兰心蕙芷,冰雪聪明。不幸的是,父亲在她十四岁那年就早早离开她。迫于生计,无奈做了诗妓。是那种陪酒陪歌陪玩不陪睡的高级“交际花”。
  据说,当时的省部级官员(兼军区司令员)剑南节度韦皋读了她的诗,大为折服,认为是稀世罕有的女才子,因为爱才,竟一时忘记其尊贵的身份,很认真地准备奏报“中央”,请求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身边的秘书提醒,红裙入衙,有失官家体统,荐妓为官,自损领导形象。韦老头子转念一想,觉得不无道理,心也渐渐凉涼了,这事就搁置下来。如你所知,大唐是中国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只可惜经过安史之乱,元气大伤,领导层做事自然缩手缩脚。若是老大妈武则天做女皇那阵子,出个女校自然不在话下。可惜,薛姑娘生不逢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韦皋曾赠诗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也算是口头褒奖了。
  一经高级官员题诗称道,薛涛的名声不仅传遍了蜀中,而且很快就全国皆知。当
  时许多名士,如白居易、张籍、杜牧、刘禹锡等,都与她有诗文酬唱,薛涛也因此而名垂表青史。作为一个诗人,她是成功了。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有着难言的寂寞与惆怅。象她这般以交际唱和为职业的人,自然是不应该相信爱情的。可惜的是,她是女人,所以她需要爱情。正如所有的川女子一般,一旦认定投入,便义无反顾地在爱情的独木桥上一遭。这是一个俗而又俗的故事,那年,她因为官场交际,碰上一个叫元稹的小白脸,并爱上了他。那时,她已经是四十好几的老姑娘了,而她的小情人比她足足小了十一岁。这样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小白脸很快就找到新相好,把她抛弃了。对这样的结局能说些什么呢?巴蜀女子的词典里绝没有“后悔”二字。爱就爱了,散就散了。还需要说些什么吗?
  后来,心死如灰的薛涛,披起道袍,在江畔的一座楼上过起隐居生活,洗尽铅华,抛却虚名,终日闲坐,与寂寞为伴,看千帆竞过,看斜晖悠悠,爱不再来,肠也不会断。多年后,65岁的女道士终于安静地走完她的余生,去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好友白居易赠题诗哀悼:“独坐黄昏谁作伴,怎教红粉不成灰?”我想这只是他的个人意测,我更情愿相信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已经修炼成果,心如止水,不再为情所恼,为爱所伤。
  如今,锦江岸畔有一座为她而筑的望江楼。楼上有副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批把,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小女子的诗才竟可与大诗人杜工部相提并论,可算莫大荣耀,那缕淡如青烟的寂寞孤魂,不知有何感想?


  女人好象永远摆脱不掉其性格的宿命,即过多的情感不知释放何处。相夫教子是大多女子的理想境地,为一个男人活着,或为多个男人活着(相夫、教子、养老)也是千百年来大多女人的现实归宿。便是自由些,执着点的如薛涛辈,跳出这个怪圈,试着以男人的方式洒脱生活,苦撑多年,却在一个小小的诱惑下旋及心甘情愿地跌回,等再挣扎爬出来,便将情欲一刀斩断,绝了是非,可也毁了自己。女人永远不能象男人那样生活。这是造物主的安排,谁也无法改变。
  她们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只关注眼前的,以为看到的就是现实,看不到的就等于没有发生。多少爱情悲剧,不正是缘于女人太傻太痴的缘故么?然而,许多国家悲剧,民族悲剧,实在不应该把缘由全部推及“红颜祸水”,虽然他们的统治者也正是犯了这样短视的错误才导致亡国灭种的。祸水论者每次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列出一系列对应的名单:纣王与妲己,周厉王与褒妃,唐明皇与杨贵妃,宋微宗与李师师,吴三桂与陈圆圆等等。我们不能完全说这些女人是无辜的,她们都是属猫的动物,乖巧灵透,从骨子里透出毛茸茸的温顺。这种温顺会酥了你的骨,蒙了你的眼,甚至能把一只野老虎驯化成一只阉割了大雄猫。我们又能怪些什么呢?只能怪这些不是男人的“雄猫”君主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位“猫科”皇后花蕊夫人了。这位皇后的老公便是后蜀的孟昶。实事求是地讲,这位老兄的老爹绝对是一位老虎级的英雄,深谋远虑,苦心经营,终于营造出一个太平盛世来,传到小孟手上,已是“十年不见峰火,不闻干戈,五各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菽麦,士民採兰赠芬,买笑寻乐”,真可谓人间天堂矣。可惜这小子生下来就是一只只会发情的公猫,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五代史》记载,这小子的骄奢是出了名的,当时宋军拿下成都后,竟把他的溺器(便盆)也献给宋太祖。这便盆可不一般,“以七宝装之”,焉能不稀罕?由此可想而知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了。
  这位君王最大一宝就是“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花蕊夫人……费贵妃了。唯有一副好皮囊的绝算不上绝色。这位夫人不但貌美如花,而且才高八斗,吹弹唱跳,谱曲编舞,都不在话下,尤擅作诗应对,孟昶又偏好附庸风雅,这般尤物,岂能不爱?更难得的是,她还是饮食专家。针对孟昶挑食厌食的毛病,她别出心裁,发明了一道以净白羊头为原料,用复杂工艺精制而成的“绯羊首”,又叫“酒骨糟”,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另外,她又研究出以薯药、莲粉为底料的“月一盘”,清香扑鼻,味酥而脆。想想看,这般妙人儿,谁能不爱呢?最后搞得那位手提棍棒,打遍十八军州无敌手的赵匡胤也心痒痒,便发来大兵,直逼蜀境。大军压城,小孟慌了手脚,只有写了降表,乖乖同美人一起,做了宋军的俘虏。没过几日,便羞愧而死(另一说是被老赵毒死的)。
  在开封的大殿上,那姓赵的大汉以胜利者的姿态,命花蕊夫人做诗一首,谈谈投降的感受,意在羞辱她。不料夫人不急不慌,不卑不亢,沉着吟到: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至今读起来也能令男人汗颜的诗作,令宋太祖大吃一惊,想不到弱女子竟有这般铮铮钢骨,继而肃然起敬,再尔产生无穷爱意。后来,便纳这位夫人做了贵妃,很是宠爱。
  这本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公猫换成一头雄狮,却也无妨。花蕊夫人可以继续过她精致的“猫科”生活,研究她的食谱,编排她的歌舞。然而,也许太招摇了,或许是太美丽了,竟不知为何惹怒了不懂“怜香惜玉”的赵光义(皇帝的弟弟),在一次打猎中,趁乱以误射的借口了断了一缕香魂。这般出乎意料的结局,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