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明代 1999-10-10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明代 Ming Dynasty (1368~1644) ⊙雷康/编

目录
  1. 甲申三百年祭
  2. 《洪武南藏》再版纪实
  3. 四川客家 Sichuan Kejia
明朝在四川的统治
  明王朝平蜀后,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又置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司法。各地府、州、县地方政府相继建立起来。在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机构,在城市建立坊厢机构,使王朝的赋役征调得到保障。为了统治多民族的四川地区,明朝在四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川建立15个土司地区。由于条件不成熟,时常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1450年,高(县)、珙(县)、筠(连)、戎(兴文县)的夷人反抗汉官“下砦征粮害我”,进攻县城。正德年间,都掌蛮发动起义,明军14万人围剿,镇压了起义。而万历年间苗族土官杨应龙和天启年间奢崇明、安邦彦的举事,则属有割据野心的世袭土官的反叛。
  明朝中叶,四川人民赋税沉重,地主兼并土地日益严重,不断引起农民起义,并波及陕、湖、贵等省。

晚明民变与张献忠大西政权
  明末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四川爆发多起民变和兵变,阶级冲突向着白热化发展。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献忠于1633年首次率师入川,1644年初由湖广第五次入川,号称有众60万,以“澄清川岳”为旗帜,溯江而上,节节胜利。6月克重庆,8月克成都,明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结束了明王朝在四川的统治。1644-11-16日,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建元大顺,自称西王。大西农民政权建立了中央机构和地方各级政权组织,并开科取士,补充官员。大西政权没收明地方政府的库金和王朝宗藩的财产,向富民大贾征收赋税,发放金银赈济贫民。又铸货币“大顺通宝”以供流通。
  1644年清军入关后,于1646年攻入四川,张献忠率军迎击,不胜,在西充县凤凰山多宝寺前太阳河畔遭清军突袭,中箭牺牲,时年仅41岁。大西农民政权归于失败。

明清时期四川的农业
  都江堰工程在明代经过两次大修,眉州、新津、中江、彰明、峨眉等地,相继修复或建成一批水利工程,对发展农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明代四川都司及行都司大力推行屯田,1578年四川各卫所屯田共4.8万多亩。明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棉桑,万历年间四川的棉花种植达到29万多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7%。1578年,四川耕地面积达到13.4万多顷(100市亩为1顷)。明清之际的战乱以后,四川仅余耕地1万多顷。清王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多次蠲免四川应征钱粮。到雍正七年(1729年),仅什邡一县耕地便扩大到3,200多顷。

明清时期四川的手工业
  明初,四川盐井为元代的3倍,到景泰时,增至1380眼。嘉靖年间盐产量增至3,000多万斤。明代四川钢铁产量居全国第四,银产量居全国第三,成都琉璃厂窑所产瓷器亦颇有名气。清代四川产盐州县增至40个,盐井增至6116眼,雍正时年产盐9227万多斤,乾隆时增至1.6亿多斤。乾隆时,四川制茶业由最初的10.6万多引增至11.6万多引,产量高于明代3倍。明末创办的泸州老窖曲酒乾隆时由1个窖扩大到4个窖,获得较大发展。其他如矿冶业、制瓷业、雕板印刷业等,均取得不少成就。

明清时期四川的商业与区域性市场
  明代四川商业有所发展,外省商人常将四川的绸缎、布匹、药材运往东北,把阆中市的丝运往山西、江苏、福建,同时又将那里的货物运至四川交易。不少陕西商人到自流井落户,经营井盐。汉藏贸易则以雅安和打箭炉(今康定县)为中心,进行互市。清初四川生产凋敝,大规模商业活动很少。但到乾隆时,商家即能以奢侈相尚,贸易已十分活跃发达。其中食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买卖非常兴盛,而内地与边区的茶、丝等交易也十分繁忙。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在商品贸易上结成一个巨大的层次网络,相互依存,彼此衔接。仅县场镇数,康熙时仅1个,乾隆时就增至10个。大部分场镇立有市期,定期交易。这样,在四川这个大的区域性市场内,就形成了若干互相依存的中、小区域市场。

明清时期四川的哲学
  明清时期四川涌现出不少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是明朝的杨慎和明末清初的唐甄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授翰林院修撰,后谪戍云南永昌卫,死于戍所。杨慎著述宏富,传世的有150余种。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者,天地之极”,反对程朱空谈心性,认为客观事物无不相互联系,主张用发展演变眼光认识事物。唐甄(1630~1704年)字铸万,号圃亭,达州市人。29岁中举人,任过县官,后革职。晚年穷途潦倒,流寓江南。著《潜书》97篇。唐甄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强调事物变化是“”、“”变化所导致。其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激进色彩和人民性。他的著作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罪恶,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明清时期四川的教育
  明清是四川书院发展的高峰期,清代尤盛。据嘉庆《四川通志》统计,自唐以来四川书院共277所,明代54所,清代198所,可见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明代四川书院多属私办,著名的有长宁县文明书院、嘉定东坡书院、丰都平山书院等。清代四川官办书院增多,乾隆时官办书院占居统治地位。
  清代四川的府、州、县学发展较快。1703年四川府、州、县学达到57所。私塾几乎遍及城乡,一般分专馆、散馆,讲习内容多为语文、算学基础知识。义学也较普遍,多由地方官员、乡绅等捐资兴办,是一种初级教育组织。

明清时期四川的文学和戏剧
  明末清初,遂宁吕大器、吕潜父子,费锡宗、锡璜父子,都是比较有名的诗歌作者。康熙时期,通江县的李蕃、李钟璧、钟峨父子,也以诗文扬名于世。

明清时期四川的科技
  乾隆时,资州知县张文岗辑《农书》,对选种、育种、播种、锄耘、粪壤等详加论列。什邡知县史进爵编著《耕作之法》,针对土地的不同特点,介绍相宜的农作物品种及耕作技术。什邡张宗法的《三农纪》是一种农学专著,24卷,对农事的方方面面条分缕析。乾隆大足知县沈潜的《蚕桑说》,对蚕桑的有关技术问题作了详细论述。
  这一时期四川的制盐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在钻井方面,总结出一套科学开采方法,木制导管被广为利用。治井技术上,解决了井筒剥落等井下故障的出路问题。清代还创制了“泥孩儿”、“财神锉”等打捞井下落物的工具。在采卤技术方面,采取升高天车的方法,以解决卤筒加长的问题。1835年在自贡市的自流井区凿成的燊海井,深度达1,001.4m,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盐井开凿技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