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Previous民国  成都的理发 2000-1-9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成都的理发 Haircut ⊙源自:廖上柯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人都要理发。今天,成都有许多高明的理发师,会根据人们的不同的年龄、职业、相貌、头形,精心修剪出不同的落落大方的发形,使你容光焕发,倍增丰采。因而被人们称为美容师,是当之无愧的,理应受到尊敬。然而,有史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原大地有理发这门专业,却是近四百来年的事。而且一直被视之为卑贱的职业,处于受鄙视受凌辱的地位。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昂首挺胸为美化人们的仪表,贡献自己的才智。

清代理发匠
清代理发匠
摄影佚名雷康收藏并翻拍

  明代以前,我国汉族人民,都是留满发,不剪也不剃。头发长了,容易污秽、散乱,只是洗洗梳梳,在头顶上挽结个髻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得空闲去梳洗头发,急风暴雨替他洗梳,留下了“沐其雨,栉疾风”(庄子)的美谈。周公姬旦因政务繁忙,在他洗头的时候,还不断有人来会。他不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握起头发去接见来人,传下了“一沐三握发”的佳话。但是,这也说明留满发很不方便,梳洗起来是很费时间的。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族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孝经)的思想束缚,小孩生下地来,任头发自然生长。至了应该上学的读书的童年,把头发因势理顺,挽结成髻,叫做“束发受书”。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古代的统治者,还制定了“髡刑”,把剃去发、容易辨别作为惩治罪犯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剔发受辱”。曹操兵临南阳,因座马惊奔踏了禾苗,触犯了他自己规定的“践苗者斩”的禁令,便“割发权代首”,以儆效尤。
  总之,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汉族的头发一直被当作生命、荣誉的一部分,珍惜异常。

  历史的发展往往走向愿望的反面。爱护头发的传统,到了十七世纪,突然受到致命的一击。1644年,清代封建政权取代明代后,满族统治者,要汉族人民遵照他们的风俗,一律剃发留辫。什么叫剃发留辫?满族的祖先女真和东胡、鞑诸族,自古以来,是把脑袋周围剃掉,前面剃得露出脑心,后面稍加剃修,然后把大脑复盖处的发辫偏成辫子。视头发的长短分为独绺、三绺、五绺、七绺四种。每绺头发中还要加黑色或彩色丝线、丝辫,以增光彩。有的发稍还加系珠玉发坠,以示富贵和身分。
  清兵入关,明代统治者虽然垮台了,但遗民们却认为剃发有伤民族感情,纷纷反对。清兵在一些城市,命兵丁环卫待诏(剃头匠),遇到未剃头的人,要么当场剃头,要么斩首示众。这更激起一些地区人民的武装反对。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记载了清朝统治者对敢于反抗剃头的汉人血腥大屠杀。
  清廷为了推行剃头政令,组织了专业剃发人员,发给剃头担子,到城乡各地为人剃发。剃头担子是用肩挑的担子,一头高,一头低。矮的一头是一个柜凳。凳子下面放抽屉,内盛理发工具。高的一头象洗脸架,下置火炉,上为鼎锅烧热水,上再放洗脸盆。洗脸架上一竿高耸,雕饰成单斗桅杆状,上挂“留发者断头”的诏书,以示令出必行,抗剃者斩的威风。后来,剃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诏书就不再悬挂,代之以挡刀布。这种专业剃头人员,清廷命名为“待诏”。“待诏”,本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明代清代时为从九品的小官。这里用此官衔称呼,是沿用[汉代]的出征将士胜利归来待诏于金马门,等候皇帝诏见,鼓励他们立功受奖。然而,待诏在统治者的眼中,不过是镇压人民的工具,一旦政权得到巩固,待诏也就打入下九流,而是卑贱职业,清代的考试规定待诏是不能应试的,以法律手段杜绝理发业的仕途。
  鸦片战争之后,海禁大开,中西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人把脑袋后面拖着长辫子的中国人,叫做长尾巴的人。辫子成了落后的标志,留辫子被作为嘲笑鄙弃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驻外使节和留学生。他们有的干脆把辫了剪下扔掉。有的剪下藏起来,制成假发,回到国内依旧带上,以表示对清皇帝的忠贞。就象《阿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那类人物。
  后来,革命风起,革命党人,纷纷剪掉发辫,以示坚决。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连清政府官吏,如成都巡警周善培,也剪去了辫子,所以人称周善培为周秃子。辛亥革命后,不但汉族人民认为发辫是损伤民族尊严的标志,应该立刻剪掉。即使满族人民,也认为这种习俗是落后的象征,在生活上也实在麻烦不便,随之也相继剪除。

桥头下的剃头匠·中江县/雷康 摄
桥头下的剃头匠
地点凯江镇·中江县·德阳
时间2001-10-24 16:04

  发辫剪除之后,男人们的发式出现了三种类型:通都大埠,有新式理发店的地方,人们仿效欧美和日本人,剪成拿波头、分分头、平头、元头(或称学生头)等等,当时统称东洋头,这是第一种;第二:干脆剃光刮净,成了光头、和尚头。这种头式简便利落,当时剃光头的特别多;第三种是从后脑齐展展地剪掉辫子,四转一仍其旧,名曰“鸦鹊窠”,或叫“一匹瓦”。以乡间最为普遍。城市内清代的遗老,也多留这种鸦鹊窠。
  以上三种发式,第二、三两种,无需什么新的操作技术,原来的剃头担子都能胜任。于是从清初执行剃发命令发展起来的剃头担子,这时得机反戈一击,刀剪下处,辫子纷落,把清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精神枷锁,丑陋落后的标志,剃除得干干净净。
  第一种发式,则必须以新工具和新技术来完成,于是新式理发店便应运而生。我国的新式理发店开设得最早的是奉天(今辽宁)。清代末年,奉天为日本势力范围,日侨极多,有日本侨民经营的新式理发店。剪辫运动开始以后,当地华人就近习取日本人的理发技术,开设新式理发店,依照剪理东洋头式。店堂门口也仿效日本人悬挂了理发店的特有标志──转花筒。这种转花筒始于法国,谈起它,还有一段国际理发业引为自豪的史话。法兰西大革命时期,不少法国理发工人参加了革命活动,有一家理发店是革命党人地下活动据点。一次,一个革命党主要领导人,被反动军警追捕甚急,他匆忙逃到这家理发店里,在工人们的掩护之下,得以脱险。革命胜利后,革命政府为了表彰其功绩,特准他们以红、白、蓝三色国旗作标帜,装饰门面。经过多次设计改进,成为后来的转花筒灯。因为它新颖、美观、醒目,世界各国理发业争相仿效,遂成为国际性理发店的标志。
  在我们成都,由于交通不便,风气闭塞,理发业长期停留在落后状态,整个清代,只有剃头担子。清代末[民初],茶馆兴起以后,才有剃头工匠在茶馆里分一席之地,挂镜置椅营业。再后,又有人开专业剃头店铺,叫做“待诏厂子”,逐步由流动变为固定,并逐步引进了新工具、新技术,有了剪头新业务。这段时期的理发项目,除剪剃头、修面之外,还有取耳(掏耳)、洗眼、搬打(也叫推拿、舒筋捶背),统称“五匹齐”。剪、剃头发是正活,有定价,其它项目收小费,酌量给予。
  成都第一家新式理发店,是民国初年,日本人掘口在暑袜街开设的东洋理发店。继后,从南洋归国的薛特恩,开设的薛记理发店,初在陕西街,后迁半边桥。再后才有本地人经营的高记理发店(华兴街)、美都理发店(顺城街)、明星理发店(春熙路南段)。1929年,上海人高福全在暑袜北二街开了第一家沪式理发店。这些理发店,专剪样式,并开始使用火夹烫发,座位也比较舒适。但有些老年人是从来不去问津的。他们仍习惯到剃头担子上去,手上端一木盘,接装头上剃下来的头发,剃完后,再倾散在房屋上。他们认为西式理发店把头发剪得粉碎,落在地上,任人践踏,大悖“不敢毁伤”的古训。
  1934年,伪中央军入川。接着,成渝公路修通,伪中央的达官贵人,大批拥来成都。当时有一个原赖心辉部的编余师长马昆山,看见成都理发业的设备水平,远远满足不了这些曾在上海、南京享受惯了洋化生活的人的需要,便在商业场内开设了一家“二泉”咖啡楼。楼下照上海的排场,经营一间新式理发厅,雇请的理发技师,全是清一色的下江人,生意极为兴隆。可是,工人们受不了马昆山的剥削和压迫。不到两年,部分工人就退了出来,集资在春熙路北段开起了大光明理发厅。他们竭尽全力,运用从上海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去征服顾客。首先以齐全的新式设备,把店堂布置得富丽堂皇,清洁卫生,舒适美观。顾客一进门,他们就施展出纯熟细致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从取样、剪修、洗涤到吹梳,每一过程都做得一丝不苟。理完后,打照背镜,征求你的意见,达到满意为止。接着给你送来一张热腾腾、香喷喷、厚绒绒的高级毛巾。使得经过坐躺已感倦意的顾客,感到心脾清爽,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大光明以崭新姿态出现在春熙路上时,过往行人都说是上海来的大资本家开设的。谁会相信它竟是一些工人捏起两个碇子,几把刀剪干起来的呢?
  抗战以后,下江人大量涌入。云裳、南京等沪式理发店不断兴起,也以敞亮的店堂,优良的技术,热情的接待,招来顾客,对本市原有理发店铺,起了极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而且还吸引了成都的达官贵人改变理发习惯。在这以前,他们有的以士兵的饷额,雇请家庭理发师;有的雇“拎包”(提包理发师)定期上门服务。自从沪式理发店兴起以后,他们不再以私包车接“出包”(由理发店派人上门服务叫“出包”),而是亲自上门光顾。

理发铺/玉带街/邛崃市/雷康 摄
理发铺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玉带街·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2-12-4 10:08:50

  这些头面人物到大光明理发,各有各的派头。邓锡侯总是早起溜马路以后,就来大光明,不多言多语,剪个光头就走。张群、王缵绪则边理边摆龙门阵。刘文辉照例要你用磨得锋快的土剃头刀给他剃光光头,不让你用刮起来“哗,哗”作响的东洋刀。王陵基来理发那就麻烦了!他照例身带八个卫兵,在春熙路北口,一边站一个;重庆银行和锦华馆口各站一个;店门口,左右各站一个;为他理发的理发师左右各站一个,戒备森严,不但弄得理发师精神紧张,全店上下也为之悚然。顾主看见店堂内外都安上岗哨,如临大敌,以为出了什么事情,都赶忙避而远之。理他一次发,起码得吓跑一、二十个顾客。不过据《亚洲内幕》说,张作霖理发时,由两个护兵举枪对着理发员。与之相比,王陵基还算“客气”些哩!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