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秦汉 1999-10-6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秦汉 Qin Han (221 B.C~220 A.D.) ⊙雷康/编

目录
  1. 汉书
  2. 汉代画像砖墓
秦王朝在巴蜀的统治
  公元前314年,秦王朝废除巴国原有机构,设立巴郡,郡下置县,郡治江州( 今重庆市)。规定了巴人向中央王朝纳贡、负担徭役,并制定了爵位和赏罚等法律制度。秦对川西蜀国的统治分为两步:首先废除王位制,实行封侯制,以稳定政局,收服民心。公元前285年,在制服了蜀人的一系列反秦活动后,改蜀国为蜀郡,实行郡县制,秦王朝委派官员实施管辖统治,最终结束了割据状态。秦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秦田律》,设立盐、铁、市官,稳定了封建统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促进了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李冰与都江堰
  李冰是秦昭王时蜀郡守,以修筑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都江堰修建在岷江上游与中游之交的灌口处,这里扼成都平原的咽喉。为了治理岷江泛洪,李冰集蜀中传统的水利工程经验和技术,壅江作堋,将岷江干流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泄洪,内江既可泄洪,又兼有灌溉、航行之利。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的修建,为成都平原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因而被中外誉为中国古代水利科学的结晶。

西汉时期的四川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将四川划分为若干郡县。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在四川置益州部,辖8郡56县。由于秦汉之际的连年战争均在四川以外进行,四川一直是汉王朝的大后方和关中饥民的“就食”之地,到景帝末,四川“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出现歌舞升平的繁荣局面。

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至广州,发现蜀商经夜郎(今贵州安顺地区) 、牂柯江(今贵州北盘江) 运至广州的枸酱。汉武帝命唐蒙招降夜郎,出兵牂柯江以攻南越,并使夜郎周围的部落归汉。汉王廷又发巴蜀数万民众修南夷道,直通牂柯江和滇池区域。汉武帝还命蜀人司马相如入川,抚谕民众,招抚邛、笮、冉等西南夷部落,并在其地置县,归蜀郡统辖。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云南到身毒(印度)的道路,发兵攻占且兰(今贵州贵平、黄平一带)及夜郎,置牂柯郡。公元109年,汉兵至滇,滇王降,汉于其地置益州。从此,西南地区大部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公孙述据蜀
  两汉之际,中原政局混乱,新莽在川的统治土崩瓦解。公元24年,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公孙述拥兵割据西川称王,自封“成家皇帝”,建国号“大成”。大成政权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川人不堪其苦。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发兵入川,击破成家军队,公孙述败死,四川重新回到统一的东汉王朝。

东汉时期的四川
  东汉一代,四川政治比较稳定,时称“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王朝在四川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先后设置73个县,民户达到117万多户、469万口,人口发展超过了西汉时期。东汉四川的豪强势力异常强大,鲜车怒马,极尽奢华。豪族奴役百姓,刑罚更加严酷,百姓不堪重负,终至奋起反抗,起义不绝。

刘焉父子据蜀
  188年,东汉王廷在镇压了四川“五斗米道”起义后,命刘焉入川,领益州牧,继续其统治。刘焉入川后,利用五斗米道的残余势力,遮断汉王廷与四川的往来联系,同时诛杀蜀中豪族大姓,发展刘氏私家势力,割据四川称雄。194年,刘焉病亡,其子刘璋继任其本兼各职。200年,巴西人赵韪起兵攻刘璋,蜀、广汉、犍为三郡起而响应。刘璋虽平息了这场战事,但民心已失。不久,魏、蜀、吴三分局面形成,刘备入川。刘璋内外交困,迫不得已拱手让权,向刘备投降。

汉代四川的农业
  汉代四川的稻作农业十分发达,水稻亩产达到780~1160斤,成都平原已是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粮食生产相当发达。成都平原边缘地区以种植芋类为主。川东地区虽种植各种杂粮,重庆附近却产上等稻米,以这种米粉做成的化妆品极富盛名,是王朝贡品之一。汉代四川的林业、牧业和渔业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如柑桔、茶叶、荔枝、桑、麻等,均普遍种植,尤以茶叶名闻海内,是中国茶文化的最早起源地

汉代四川的手工业
  汉王朝在四川设有3处工官,并在成都设车官和锦官,管理四川的手工业。除名扬海内外的蜀锦外,蜀布的名声也盛极一时。蜀布又称为“黄润细布”,一匹蜀布价值数金,是布中极品。汉代四川的金银加工艺术非常发达,产品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乐浪(今朝鲜境)等地,蜚声海外。汉代四川的漆器制造业以成都为中心,产品多销于湖北、湖南,也远销朝鲜,以其质地优良、制作精美而名传于世。

汉代四川的城市与商业
  汉代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网络继续扩大和发展。成都不但号为名城,为西南一大都会,而且与中原的洛阳、临淄、邯郸、宛齐名,并列为全国“五都”。公元初,成都人口仅次于京师长安,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汉代四川商业兴盛。成都的市场上,商品齐备,应有尽有,而“市廛列肆”,时人称之为“万商之渊”。汉代四川进一步开发利用了“滇缅道”(蜀身毒道),发展了中印国际贸易,成都也成为著名的国际都市。

文翁兴学
  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文翁兴学,办法有四:一是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少年入学;二是提高教师质量,派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学成回蜀任教;三是鼓励学习,入学者免除徭役,学而优者委为郡县官吏;四是重视实践。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

扬雄、严君平与蜀中经学
  汉代四川经学颇为发达,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扬雄严君平扬雄经学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体裁仿于《周易》,《法言》体裁仿于《论语》,两部书均是他研究经学的成果。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无神论倾向,根据《周易》的阴阳学说和老子的天道观,结合天文学上的浑天说,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世界形成与变化的体系。严君平名严遵,原名庄遵,其志在研究《道德经》,著有《老子指归》一书,重视哲理的运用,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声誉。

汉代文学三大家
  西汉文学,以王、、枚、为四大家,其中的王、都是蜀中人士。王褒字子渊,以其《圣主得贤颂》闻名于世。此篇文辞华丽,构思细密,略近骈体,对后世骈文的兴起有所影响。其《洞箫赋》、《甘泉宫颂》、《九怀》、《僮约》,均是当时的名篇。扬雄字子云,少年时仿《离骚》之体写作,颇有成就。40岁到京师长安,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长扬赋》等,名传一时。司马相如字长卿,善武艺,好文学,尤擅大赋,是汉代赋家的代表。所作《子虚赋》、《上林赋》,极尽铺张之能事,文辞极为瑰丽。其散文《喻巴蜀檄》、《难巴蜀父老》,亦为名篇佳作,载于史册,流传于世。

落下闳与太初历
  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市人。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参与司马迁主持的改历之事,为改历的骨干。落下闳在创制太初历上,运用实测数据进行数学运算,第一次测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与现在测值非常接近;所确立的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沿用至今;所制造成功的我国古代第一台完备的天文仪器“浑仪”,可校正黄道度数,得出精密的天文数据,比欧州早1,000多年。

张陵与天师道
  张陵,又名张道陵,字辅汉。汉顺帝时入蜀,修道于鹄鸣山(今大邑县北),将老子道德经》与巫经及《太平经》相参合,创天师正一道,自称“天师”。由于天师正一道以符咒为主,故又称符箓派。其教义为“降伏鬼魔,拯救世人”,以符箓、咒诀、神水治病,用行气、导引、服食、房术等法教人长生。初入道者需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张陵利用宗教力量,号召民众。张陵死,其子张衡继承道业。张衡死,其子张鲁袭教主位,自称“师君”,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