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Previous宋元 康巴三宝”登录中国“档案遗产 2002-4-19历史Null
Previous回目录
康巴三宝”登录中国“档案遗产 ⊙周文林/文


  苍鹰、雪山、冰川、海子、喇嘛庙和悠扬宛转的《康定情歌》……当你徜徉在康巴高原的万水千山之中尽情领略这些绝色美景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然而,当你好奇地打开康巴历史的教科书,仔细解读品味那些动人心弦的篇章,你才会发觉以往对于康巴的认识其实是多么的肤浅!
  2002-3月,经由国内文献、档案、图书、古籍、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严格评选,全国共有48件(组)档案文献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四川省甘孜州获准登录的三件组分别是:《宇妥·元丹贡布八大密诀》手写本档案(序号2)、《元朝第七任帝师桑结贝给塔巴贝的封文》(序号6)、德格印经院经版档案中《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档案文献(序号17)。四川省此次获准登录的也仅此三件。
  就让这些珍贵档案文献引领我们穿过漫长的历史时空隧道,走进康巴远古时代,去拜会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吧!

千年藏医宝典
  甘孜州收藏的《宇妥·元丹贡布八大密诀》,是我国著名的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继《四部医典》后完成的又一部医学巨著,形成于公元70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宇妥·元丹贡布,西藏堆龙洽纳人,自幼勤奋好学,智慧过人。青年时期,他在拉萨、山南、打箭炉(今康定县)等地遍访名医,拜师学艺,后以精湛的医术担任藏王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他的足迹遍及藏区和祖国内地,以及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12个国家。宇妥·元丹贡布实在是一个奇才,他的一生中写下了30多部医学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已经整理出版的《四部医典》和至今尚未问世的《宇妥·元丹贡布八大密诀》。此外,他在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和历算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活了125岁,让人啧啧称奇。《宇妥·元丹贡布八大密诀》内容包括全身以及儿科、妇科、神经、伤口、中毒、衰老、阳痿早泄等八类疑难杂症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手稿中绘有药王大师画像和龙树(佛教传播中的八大圣人之一)画像的页面,首先用四句话祈祷佛祖释迦牟尼,用四句话祈祷文殊佛,再用四句话祈祷已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大圣。接着讲述了整个疾病的种类有424种8大类,进而阐述了主要由风湿、胆液汁等三大病根引起的各种疾病和一些常规手段无法诊断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部档案文献还把血液引起的癌症分为四大类,同时介绍了以眼看、耳听、摸脉和视尿对癌症进行确诊的方法,凸现出藏医学宝贵的独到之处。
  这部医学宝典的形式也很独特。内页共356页,长33.5cm、宽8.3cm、厚2.5cm,全部用藏文书写在用狼毒根加工制作的米黄色藏纸上,藏纸本身具有防虫、防潮的作用。内页中的正文用蓝黑色墨水书写,标题用红色墨水书写。手写本封面和封底各为一块长34cm、宽9cm、厚1.4cm的木板、木板原染红漆几乎全部脱落。加上木质封面、封底,手写本总厚度5.3cm,封面上镌刻有乌尔都文的佛教六字真言。手写本中部系一根70cm长的牛皮带,皮带的一端有一直径2.8cm的铜扣。它是研究藏医药发展史,古代造纸技术,纸质档案文献保管保护技术难得的第一手材料──这部藏医文献能够历经1200年沧桑完好地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极为罕见的元代封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元代]以来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历史发展,特别自唐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的历史必然归宿。[元代]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军政事务和全国佛教事务,并在藏区设置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王朝设立帝师遂成定制,帝师一职也就成为皇帝直接任命的统领全国释教的中央要员,以西藏萨迦派僧人出任。甘孜州现存的这件元代封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元朝第七任帝师桑结贝代表皇帝,将德格县、白玉县沿金沙江两岸的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当地一个叫塔巴贝的人。它是[元代]中央政府在藏区实施分封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桑结贝,《元史》称相加班,吐蕃萨迦僧人,元大德九年(1305)至皇庆二年(1313)连任元成宗、武宗和仁宗三朝帝师。《元史》卷二十一载:“大德九年三月庚戌,以吃喇八思犤思八犦斡节儿侄相加班为帝师。”另据《元史》卷二十四载,相加班死后,“皇庆二年九月,以相儿加思巴为帝师”。
  这件珍贵的封文全文以传统的自制竹笔和黑色墨汁书写在特制的纸张上,全文为古藏文。纸张不易被虫蛀,耐久性强,吸墨性能好,历经700年,至今字迹依然十分清晰。封文长93cm、宽53cm,首尾印有八思巴文的官印,落款处有帝师桑结贝的亲笔签名。这份封文是目前四川省所存的惟一一份[元代]藏文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奇特的佛教经典木刻版本
  此次入选的木质载体经典是具有300年历史的《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木刻经版档案,谈到它,就不能不谈到德格县,不能不谈到德格印经院。
  德格县是康巴文化的中心,德格县语作为藏区三大方言之一的康方言的标准语,在甘孜藏区官方文件和民间口头交流中广泛推广应用。德格县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派系林立,鼓角相闻。清代雍正七年(1729),思想开明、富有远见的第十二代德格县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归顺清政府,得授安抚司职后,在其辖区内奉行不分教派一律积极扶持的政策,进而决意修建一座保存和传播各教派经典教义的藏文印经院,并将地址选在距土司官寨西南面30m的小山包上。
  德格印经院现存的木刻经版23.8万块,其中不乏稀世珍本,《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就是其中之一。
  《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是《甘珠尔》百部经卷之一部,它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宣传佛教教义,主张世俗认识及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的“性空”,只有通过“般若”即智慧才能达到涅之彼岸。它作为两千年前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研究佛教产生、发展和释迦牟尼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木刻经版共有555块,均为双面刻版,每一块经版长77.5cm、宽19cm、厚3cm,除去手柄10.5cm、净长67cm。绝大部分经版两头绘有彩色图案。
  德格印经院木刻印版档案文献选材十分考究,《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也不例外。每年年初,德格印经院造计划交土司以派差的方式向差民下达当年缴纳版材的数额,秋后,德格县、白玉县、江达的差民便上山伐木,砍下刚刚落叶的红叶桦木,选取无结节树干截成80~100cm长木段若干段,劈成4~5cm厚的板块,就地上架微火薰烤,烘干后人背牛驮运下山来,放入粪池沤制一冬,来年4月取出水煮、烘干、刨平,即成胚版。刻版前先聘藏文知识渊博者将要刻制的内容进行严格核校,再聘藏文书法技艺精深者严格按照《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进行模版书写工作,最后交技艺精湛的刻工正式刻版。
  《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的珍贵价值在于它以梵文、梵文转写藏文、藏文等三种文字并存的形式出现并传存下来,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佛教经典的特殊版本,同时也是藏文书法和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在今天梵文也即乌尔都文已经失传的情况下,《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对研究佛教传播史,乌尔都语言文学史以及藏文书法、雕刻艺术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掩卷沉思,千年往事涌上心头。我们应当感谢我们那些大睿大智的祖先,他们以自己的天才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价值连城的财富。我们还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档案文献保护者,他们以自己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为平凡的劳动,为传承这些历史文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把那些档案文献的创造者比作光芒万丈的太阳,那么无数档案文献保护者就是本身不发光,但能够把太阳光辉带给人类的月亮。
  (本文写作中,参阅了西南民族学院教授杨嘉铭的《德格印经院》画册、康定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噶玛降村的《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一文,德格县人大副主任、民族学、宗教学专家泽尔多吉有关访谈内容,德格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德格县志》以及甘孜州档案局元代封文申报材料初稿,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康巴三宝”登录中国“档案遗产”" onMouseOver=this.focus() onBlur="if (this.value=='') this.value='“康巴三宝”登录中国“档案遗产”'" onFocus=this.select() onClick="if (this.value=='“康巴三宝”登录中国“档案遗产”') this.value=''">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