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历史 | ![]() | ||||||
恒山 ⊙卿希泰/主编 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中国五岳之北岳。自汉至明,皆祀北岳于此。汉、宋时,因避文帝和真宗讳,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明弘治六年(1493),改以山西浑源县之玄岳(即浑源县东南之玄武峰)为北岳,但秩祀仍在曲阳。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始改祀于浑源。⑴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⑵现存恒山道教资料很少,难以详述。相传茅山派祖师茅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仰希标玄,与世永违”。⑶唐道士张果曾隐于恒山。《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云:“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尝著《阴符经玄解》,尽其玄理。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果乃随峤至东都。……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 乃入恒山,不知所之。”⑷金元时,有更多道士住恒山。陈志益,号重显子,单州琴台人。金大定(1161~1189)间,由马钰之徒灵真子李大乘引度为道士。后又师邱处机。曾住持葛公山清虚宫,后来恒山,于大定九年(1169)建渊静观以居。大定十二年卒,年八十一。⑸此外,见于金元碑刻者,又有任恒山各宫观之提点道士多人,如杜志寥在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庙)提点,于宪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间重建真君观。⑹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在元英宗(1321~1323)、泰定帝(1324~1328)间任北岳庙住持、提点,代皇帝建醮祭祷北岳。⑺曲阳恒山旧时建有一批宫观。最早者为北岳观(或称庙)。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一云:恒山“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岳庙创自元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宣武帝景明元年(500)灾,唐武德(618~626)间复建,唐末圮,金复建,天会、大定(1123~1189)间重修,金末毁于兵,元复建,元末毁,明洪武(1368~1398)中……复建,成(化)弘(治)(1465~1505)间……重修,弘治十四年(1501)敕扩修。”⑻改祀北岳于浑源后,此庙渐圯。其次,又建有真君观(庙),乃祀灵宝派祖师徐来勒者。据《北岳真君叙圣兼再修庙记》,最初“敕建于大茂之幽谷足下西北五十里,……至天宝十一载(752),复禀P山纶旨,迁此嘉禾山前,椒兆土选胜,造院四所。”至懿宗末加以重修,“(乾符)三年(876)五月十八日,斤斧事毕。”⑼元姬志真《大朝曲阳县重修真君观碑》云:“今嘉禾山之阳,古立真君观。汉唐以来,传袭故迹,是名监岳,以镇北方。”宪宗时,“廊庑殿堂,倾圮殆尽”,全真掌教李志常命杜志寥任提点主持重修,“太岁壬子(1252),方经始之年,乙丑(1265)冬十月,其功告成。 殿而像之,斋堂厨库,奂然惟新”。⑽在金代,曲阳恒山又建有渊静观。高鸣《渊静观记》云:“大茂峰之绝顶……谓之神尖。 距神尖而东不两舍,抵石门,有谷曰带耳。……全真重显子(陈志益)筑观于其中,额曰渊静。……岁己丑(1169),(张)玮割世业膏腴田三十亩始基之,输币入粟者道路不绝,乃庀工董役,火西流而载旬三浃而成。”⑾山西浑源之恒山,古时亦有道观。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浑源州》条载:“得一庵,在恒山虎风口上,陡崖劖削,庵距其前。龙泉观,有二,上观在恒山上,山有二泉,唐开元二年(714)建,敕赐额;下观在东门外,明洪武(1368~1398)间置道正司,并上观入焉。”⑿今该山尚存道教建筑朝殿、会仙府、九天宫及佛教悬空寺等。 注释 ⑴⑻⑿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669~671页,669~671页,第548册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⑵⑶⑸⑾ 《道藏》第22册199页,707~708页,第19册807页,8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⑷ 《旧唐书》第16册5106~5107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⑹⑺⑼⑽ 《道家金石略》585~586页,1156~1157页,185~186页,585~58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 ||||||||
|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