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Previous中国道教  洞霄宫 2006-1-16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洞霄宫卿希泰/主编


  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大涤山中岭下。据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以作祈福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敕本山道士潘先生于其地建天柱观。中宗朝赐观庄一所。乾宁二年(895),吴越武肃王钱镠与道士闾丘方远相度地势,进行重建。⑴吴筠于大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观碣》,记此宫前身天柱观之创建与兴盛情况,略谓:
  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住不复。……及我唐弘道元祀(682),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贞观(627~649)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不起。⑵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762)中,群寇蚁聚,焚爇城邑,荡然煨烬,惟此独存。⑶吴越王钱镠又于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观记》,述乾宁二年与闾丘方远“创建殿堂,兼移基址”事,谓“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侍卫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厨及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⑷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并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悉蠲租税。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杭州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政和二年(1112),以宫宇颓圮,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兴复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高宗南渡、绍兴二十五年(1155)出内帑重建。淳祐七年(1247),诏赐钱以置恒产,山门规制更加崇广。⑸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宫碑记》,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一、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⑹并谓南宋时,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该宫。
  《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洞霄之名始于宋,而其迹实肇于汉,恢于唐,至宋南渡而称极盛。”此点可由当时之规模得到证明。据载,南宋时,其规模大体为:“宫门之外,旧有汉武帝宫坛,许远游升天坛,虚皇坛,有祠山张大帝祠,有叶天师(法善)讲堂,闾丘先生玄同草堂。门以内,有寿星堂(在大殿西),有三清殿,璇玑殿(在库院东),佑圣殿(在大殿左),有龙王祠,福地真官祠(在东庑),钱武肃王祠,有昊天阁,有郭真君祠,朱法师祠,闾丘先生祠(并在昊天阁右),……有演教堂(在后院),有上清、精思、南陵三道院,后分为一十八斋(名略──引者注),有选道堂,云堂(并在西庑)。又有见于昔贤题咏,而今莫详所在者。……兹不更列。”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被灾,延燎一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后重建。未完工,二十一年(1284)之夏复毁。后再建,规模视昔为壮。⑻家铉翁于元贞元年(1295)撰《重建洞霄宫记》,述其重建情况,谓“先建庖帑,乃筑大殿,以及余屋,元贞乙未(1295)之三月壬子告成。金碧瑰丽,照映林谷,神运鬼工,殆不是过”。⑼《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云:“至正(1341~1368)间兵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⑽明王达《重建洞霄宫记》云:“洪武庚午(1390),提点贾力以恢复自任。……不三载,贾化去,副知宫资深吴公(继之)……至己未(此纪年有误──引者注),门庑庐室,庖庾坛土遗,次第用完。丹台绀殿,琼楼璇室,视昔不异。”⑾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六云:“康熙元年(1368),道士孙道元栖真于此,克绍宗风,弟子吴象严亦复不染尘。凡宫坛为之一新。乾隆辛未(1751),道士贝本恒以殿宇颓废,方谋募建,是冬无尘殿毁于火。今所存者,惟方丈三楹及斗阁、丹室数处而已。”⑿

注释
  ⑴⑶⑷⑸⑻⑼ 《道藏》第18册142页,156页,155页,142页,142页,16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⑵ 以许迈为唐人,误。
  ⑹⑽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433页,第525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⑺⑾⑿ 嘉靖《余杭县志》卷十六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