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历史 Previous中国道教  中岳庙 2006-1-16历史Null
Previous上一篇
中岳庙卿希泰/主编


  中岳庙在河南登封县城东四公里太室黄盖峰下。黄久约《大金重修中岳庙碑》云:“旧有庙在东南岭上,年祀绵邈,莫知其经始之由。(北)魏大安(即太安,455~459)中,尝徙于神盖山。唐开元(713~741)间,始改卜于此。”⑴清景日昣《说嵩》卷四“中岳庙”条称:“岳之有庙,从来久矣。《汉书》:武帝礼登,诏令加增其祠,则庙盖建于元封(前110~105)以前。《唐书》载:元魏徙庙于东南岭上,大安中迁神盖山。今黄盖峰上之庙是已。”⑵现庙内存有《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是该庙最古之碑刻。中云:“天师寇君谦(缺四字)高(缺二字)志,隐处中岳卅余年,岳(缺二十字)是(缺二字)降临,授以九州真师,理治人(缺四字)国(缺二字)辅导真君,成太平之化,……以旧祠毁坏,奏请道士杨龙子更造新……”⑶一般认为此碑建于北魏,也有认为是唐碑者。
  据《说嵩》载,该庙在唐代曾经修葺,有李方郁《修中岳庙记》记其事。⑷宋太祖乾德二年(960),也曾修葺,有骆文蔚《重修中岳庙记》记其事。⑸最大的一次修葺在金大定十六年(1176),黄久约《大金重修中岳碑》云:“遭宋靖康兵革之难,……庙之基构仅存,而缮修不时,上漏旁穿,……
  殆不能支。
”从金大定十四年起,即谋求恢复,大定十五年正式下达重修之命,于是“诹日鸠工,众作毕举。庙制规摹,大小广狭,位置像设,悉仍其旧。……总为屋二百三十有八间,其西斋厅以待每岁季夏遣使祭祀之次舍不与焉。始事于十六年四月丁未,绝手于十八年六月戊子。”⑹承安五年(1200)所立之《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刻石,记载此庙重修后之规制,计有:“正阳门、东偏门、西偏门、中三门、东P门、西P门、火池、钟楼、府P殿、土P殿、南岳殿、西岳殿、山灵公、二郎殿、井亭、东华门,西华门、上三门、东P门,西P门、PP房、PP位、亭子、亭子、P食门道P、九子夫人之殿、玉P圣后之殿、玉仙殿、金P夫人之殿、王母殿、角楼、角楼(余漫灭)。”⑺《说嵩》卷四云:据“金承安间图,廊房八百余间,碑楼七十余所,可以想见其盛”。⑻此后,金正大五年(1228),又曾作过修葺,李子樗为作《中岳庙记》。⑼元代不见重修记载。元末兵乱中曾遭严重破坏。明杨守陈《中岳庙碑》云:“元末兵荒之后,仅存百数间,余皆隳矣。
  存者,累岁风雨震凌,濅殆于敝,惟寝殿七间尤甚。
”又云:
  “(明)成化丁酉(1477),大风雨,寝殿之瓦坠几尽,栋榱亦多挠崩。”成化十七年(1481),决定重建,“购材佣匠,悉撤寝殿而重构之,如旧间数,且加壮伟,其余亦皆缮葺可久。
  经始于壬寅(1482)五月朔,至癸卯(1483)十二月望日毕工
”。⑽清初也曾修葺。景日昣《说嵩》卷十五云:“国初,邑人王贡募建正殿、寝殿、峻极门、左右廊、四岳殿,余俱补葺。
  历数十年,稍稍损落矣。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丞鹿佑以祈醮贲此,捐俸重修,增饰补葺,糜三千金,属予记其梗概,观察使张伯琮书,立碑于崇圣门外东庭。
”⑾较之金元,“壮丽稍减,规模犹存”。⑿其后,历经二百余年,又有废损。现存之中岳庙,较之清初,已有所缩小,但规模仍然甚大。人们可以看到,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里余,面积十余万平方米。现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其中中岳大殿占四十五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为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

注释
  ⑴⑶⑹⑺ 《道家金石略》1030页,10页,1030页,1054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⑵⑷⑸⑻⑼⑽⑾⑿ 《说嵩》第1册256~258页,第3册1249~1252页,第4册1284~1286页,第1册256~258页,第4册1301~1304页,1337~1341页,第2册782~783页,第1册256~25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8.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