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何氏宗谱》:记录成都郫县何氏二千年传奇

已有 4438 次阅读2018-3-8 15:34 |个人分类:老彭过眼

图文、彭雄

按:目前四川共有8000多万人口,姓氏达4183个。据统计,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第十名何姓大约有8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1.1%

一、地道老成都人何武的家谱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郫县《何氏宗谱》一册,棣华堂藏板(版)。此族谱长42CM,宽27CM,为汉代名臣何武的家谱,是目前笔者仅见的一份自西汉以来2000多年老成都人的家谱。人或不知,现今四川的旧族谱中所记录的家族,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迁徒来蜀的。早期有元末明初迁蜀的;有明清时期到四川来当官,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居住,“来了就不想走”便落籍于此的;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迁来的;其他还有因“奉旨入川”、“逃难入川”、“生活所迫入川”等迁蜀者。而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的族谱可谓非常罕见,要知道,四川族谱与外省族谱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稀罕。清嘉庆八年(1803)成都竹枝词有云: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藉,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成都文人杨燮关于移民的“竹技词”。时在嘉庆八年(1803),距离大移民之始的康熙年间已经100余年了。最后一句“现无十世老成都”,意思是即便当时要想找到真正的“老成都”也已经很难。可见清初移民后裔,在那一时期已经被视为成都人,已经很难找到维系十代以上的原籍的成都人。换言之,就是说在嘉庆年间的成都人都已是移民社会的后代,基本上不再是明代成都人的后裔,更别说汉代了。

族谱里刊录《汉书本传》的记载:“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

同治12年木刻本《何氏宗谱》便是罕见的土生土长成都人的家谱。何氏族谱记载这支何氏的祖先为何武:“何武,字君公(公元前73──公元3年),蜀郡郫县人也”。族谱里刊录《汉书. 何武传》的记载:何武少有文才,十四五岁即能歌诗,汉宣帝召见了他,还赐帛嘉奖,后来何武官至大司空。史书上说他“为人仁厚,好进士,将称人之善。”说明他的心底好,提携后进,注重看别人的长处,说别人的好话。他举荐的龚胜、龚舍、唐琳、唐尊等人,后来都做到了公卿一级的高官,何武也由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封汜乡侯。后来王莽篡权,何武因遭到王莽迫害而自杀。

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从西汉宣帝时期,何家就祖祖辈辈居住在“蜀郡郫县杨柳树何家碾”,就在今天成都市郫都区。

黄州修建的遗爱亭

二、去而人思之 此之谓遗爱

据史料记载,何武为人仁厚,好提携新人,对待下属往往多注意每个人的优点。他做事也很低调,做官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大政迹,也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名声。但当他离任后,人们才想起他当官时的好处,故常常被人怀念。史书上评他“多所举奏,号为烦碎,又称贤公其所居亦无赫名,去后觉见思。”

苏东坡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重阳节前后,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遗爱亭记代巢元修》,这篇文章开头几句便是:“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后人就常常用“遗爱”这个词,来表达对于一些比较贤明清廉的地方官员的称赞。

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先生创作的苏东坡像

“遗爱亭”得名原委是这样的:宋代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黄州太守徐君猷,敬佩东坡的品节,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朋友。闲暇之时,他们经常相约来安国寺。寺内茂林修竹之中有座和尚修建的小亭,他们几位朋友常常在小亭里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甚为惬意。元丰五年(1082),徐太守去任。安国寺和尚继连法师请他们为竹间小亭取一个名字,东坡先生想了一想说: “就叫遗爱亭吧”。那天在座有东坡眉山老乡巢谷(字元修),他来黄州,于雪堂座馆,教授东坡儿子。巢谷通过苏轼与徐君猷相识,徐太守邀请巢谷先生为遗爱亭作记,巢谷面有难色,认为自己刚来不久,对当地人事不甚了解。为难之时,回头看看苏东坡,东坡明白其意,乃代巢谷作此文,并在标题中注明“代巢元修”。全文如下: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有位黄州领导把文中何武的“武”字,解读为“脚步、足迹”的意思,很妙。“武”在甲骨文中,确实是一个人执戈而舞,这是一种“武舞”,相当于今天的三军仪仗队仪演。但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这里显然是东坡先生用了一个“何武去思”的典故。唐代的李翰,曾编过一册儿童发蒙教科书《蒙求》,其中就有“寇恂借一,何武去思。”,东坡先生是四川人,想必对乡贤的事迹一定是非常了解的。

元丰五年(1082)九月,苏东坡又作了《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词曰: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

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

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

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东坡先生命名了“遗爱亭”后不几个月,先生也离开了黄州。公元1126年金兵灭了北宋,从1127年到1161年之间,黄州屡遭金兵的南犯,安国寺和遗爱亭在战火中俱遭焚毁。公元1170年,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专门到黄州找安国寺,可惜“兵火之余,无复遗迹”也。

三、秉公执法 敢于碰硬

据《汉书.何武传》记载:何武升谏大夫,任扬州刺史。他在做刺史时,时常检举犯罪的官吏。即使是俸禄两千石的高级官员,只要犯法,他也会上奏来列举他的罪状。在汉朝,俸禄两千石就是郡守、太守级别的高官。此外,何武在上奏弹劾前,一定会先让对方知道此事,如果对方认罪那他就会给他减轻罪状,顶多免官而已;但是如果对方知道了还不认罪,那何武就绝不姑息,上奏后定会对他实行最严厉的刑罚,甚至可能处死。

有一次,九江太守戴圣,就是那个“小戴礼记”的作者戴圣(按:戴圣,字次君。他负责删定《礼记》四十九篇,即今《礼记》。世称“小戴”),他属当时的大名流,《三字经》中詠有“大小戴,作礼记”。他也以“当今圣人”自居,往往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为所欲为,史书上说他“行治多不遵守法令”以前各任官员,皆碍于他名儒大家的身份,不敢得罪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宽容了他。等到何武做刺史,便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审察并记录囚犯的罪状,有被检举的则将其交给郡国治罪。何武对事不对人,事事认真对待,明查暗访,居然搞到“戴圣人”的头上,戴圣骂道:“他何武才当了几天的官?懂不懂得什么官场潜规则”?瓜不兮兮,到处指手划足,搬弄是非!”哪知何武不吃他那一套,继续调查收集戴圣的罪行。见何武来真的,“三十六计走为上”, 戴圣马上辞官,逃之夭夭。

后来戴圣调到皇帝身边做了博士(按:博士,官名,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在朝廷上诽谤何武。何武听说了这件事,自始至终未宣扬他的恶行。九年后,戴圣的儿子犯罪,被官吏捕获,拘囚在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这案子正好落在何武的手里,戴圣暗暗叫苦,以为何武这回一定要报复自己,把儿子判处死刑。没想到,何武不计前嫌,公正地裁决此案,没有判戴子死刑。戴圣知道后,既羞愧又佩服,何武每次到京师汇报工作,戴圣都要登门拜访谢恩,以示友好。

清代青花瓷器残片上所绘何武像

四、何武断剑

何武以秉公执法著称。当时,何武获罪降职担任楚内史,后升任沛郡太守(西汉时期设置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管辖三十七个县)。有一次,何武碰到一桩特殊的案件,事情是这样的:沛郡有一老富翁,他的妻子给他生了几胎都是女儿。他想要一个儿子,又娶了一小妾,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很不幸,小妾刚生完儿子不久,便去世了。富翁年老担心自己的妻女会在其死后争夺遗产,甚至为了财产害了这个同父异母年幼的儿子。于是,他在临终前便立了一道遗嘱:将家中所有财产都留给几个女儿、女婿,只留下一把宝剑,指名当儿子满十五岁时,由他来继承。不久,富翁死了,由于姐姐们都分得了父亲的财产,皆大欢喜,也没有过分为难弟弟,小弟弟得以成长壮大。当他年满十五岁以后,便向姐姐们索要父亲留下的那柄宝剑。姐姐们东推西指,就是不想归还。自然官司就打到衙门,大司空何武时任沛郡太守,主抓此案。当何武听完控状,立即明白了老富翁的良苦用心。老富翁是担心如果早早分了财产给弟弟,恐怕其命都难保,只好把财产分给姐姐们。老富翁或许太了解这几个姐姐,个个如狼似虎,异母弟弟年幼,又无父母呵护,万一被几个姐姐算计,可能长不大。所以先得稳住她们,等儿子长大后再作计较。开庭那天,被告几个姐姐姐夫都到庭,何武对他们说:“你们几个姐姐姐夫,这十五年来,都是吃你们父亲留下的遗产,过着幸福的生活,你们该知足了。现在,你们的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你们父亲留下的那口‘宝剑’。其实就是一种决断事情的象征,他的意思很明确嘛,就是让你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大权,由弟弟来掌控。也就是说,从今以后,你们家族所有大小事情,都应该由这个弟弟说了算,这哪里仅仅是一口宝剑呢!”

至此,众人才恍然大悟,既感慨老父的良苦用心,又称赞何武料事如神,还原了案件的本来面目。

五、遵纪守法 以身作则

据同治十二刻《何氏宗谱》记载:“先司空公兄弟五人,长曰霸,字翁君,成帝时为中郎将,讨平夜郎。七传至禔,谱失;次即公也(何武);三曰显,为颖川太守。生器,器生宁,宁生思,思生诗,诗生齐,齐之子曰祇、曰苞。祇后失考,苞子五人:括、拔、攀、逢、撰。攀以平吴功封西城侯;逢亦以攀功封平乡侯。括之子封关内侯。攀之子曰璋,亦嗣爵为侯,子孙遂居西城。当攀建功时,年未壮,司空公之九世孙旅在幕中,为攀画策定谋。及攀贵乃偕旅,后居西城。传五世,至光,为梁武陵王主知,金帛因复回郫。四曰英,传三世,至汶,其后不详。(旧谱)”

以上为旧谱所记录何氏兄弟的基本情况。何武兄弟五人,老大何霸,老二何况(就是何武),老三何显,老四何英,老五不详。他们都担任郡吏,郡县之人都敬畏他们三弟何显虽然当过颖川太守,但是家里还有商人户籍,按规定是要纳赋税的,但他仗着家中的威势,经常不交皇粮国税,分管税务的官员求商多次上门,说明动员,没有任何作用,就只好靠舆论来发泄不满。何显听说后大怒,欲以权谋私,给求商一点颜色看看,在求商的升迁仕途上制造障碍,给只小鞋穿穿。

哥哥何武知道此事后,马上制止。他说:“当官就要以身作则,难道你的思想还不如一个尊纪守法的小商贩吗?你都不率先交纳赋税,作好榜样,你还算是一个好官员吗?”说得弟弟羞愧难当。最后,弟弟家补交了所有欠税款。何武认为商求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官员,敢于碰硬,不畏强权,于是便向太守推荐,做了太守身边的卒史(官职)。大家知道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何武不循私情,大公无私。

棣华堂藏板

六、何武之死

何武后来当了御史大夫。汉成帝时设置“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何武改任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一千户。

汉哀帝时下诏召举太常,王莽动了私心,欲为大司马。一日,王莽暗中跟随何武到僻静处,请求何武举荐他,何武拒绝了。几月后,汉哀帝驾崩,王政君调王莽进入朝廷,收回大司马董贤的印绶,下诏有司举荐能够担任大司马的人。王莽原来是大司马,让位以躲避丁、傅两家,众人称赞王莽,认为他贤能。再加上他是王政君的近亲,故从大司徒孔光以下全朝廷都举荐王莽。太后最终自己起用王莽担任大司马。王莽当权后,欲报复当年不支持他的人,暗示有司上奏揭发何武、公孙禄互相荐举的罪状。结果何武、公孙禄二人都被免官。何武回到封国后,王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担任了宰相,暗地里诛杀不依附自己的人。

郫县何武墓现辟为公园

元始三年(公元3),吕宽等人事发。当时的大司空甄丰秉承王莽的旨意,派遣使者乘坐专车查处其同党,把所有自己想杀的人牵连进去,上党的鲍宣、南阳的彭伟、杜公子、郡国中的豪杰受牵连被处死的有几百人。何武也在指控中,中央派来抓捕何武的囚车已经在来的路上,何武知道凶多吉少,愤而自杀。

众人多认为何武冤枉,王莽顺从众意,暂让何武的儿子何况继承侯爵,给何武谥号为“刺侯”。但其篡位后,马上就把何况免为庶人。

何武死了33年后,其子何况才将何武墓迁葬回老家郫县。据《西京杂记》记载:“何武葬于()邙山薄龙坂王家冢东北一里,后其子迁归于郫。”;清嘉庆《四川通志》引《郫县大姓谱序》也说:“子况,载武丧如北邙山瘗焉,庐其下”。如今,何武墓冢位于郫县一中,郫县一中前身为“岷阳书院”,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何武墓人们习惯尊称为“何公墓”,现辟为公园。

《华阳县志》卷二十九《古迹第十九之三书院》书影

七、蜀中先贤 千古流芳

汉代成都出了九位先贤,其中就有何武、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他们的学识和品行也是家乡年轻人的楷模。宋代时,人们给他们画了像,供奉在“文翁石室”的东壁上。这座石室学校即今天文翁路的石室中学,建于公元前141年。当时还是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的太守。他上任后发现当时的四川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于是就用石头建造了一个学校,作为蜀郡的郡学,因此后人也把这所学校称作“文翁石室”。虽然早在春秋时期私学就已经十分兴盛,但是由地方政府拨款的官学,文翁石室乃是第一座,所以它既是中国第一所省级地方政府的官办的公立学校,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官学”,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宋祁为益州牧,次年修建文翁祠堂,立像于祠,又画蜀先贤司马相如等九人像于东西壁以配祠,何武即九人之一。

又据《华阳县志》卷二十九《古迹第十九之三书院》有“石室条”记载:“嘉祐二年,端明殿学士宋祁来知州事。越年起,文翁祠学堂于学宫西且肖公像于祠内。又图蜀先贤严、王、扬、马等及高、朕、蒋、堂像凡九于东壁,以配祠焉。祁自为之赞,即传世之《文翁祠堂画像十赞》也。”

《华阳县志》中宋祁撰《何武像赞》书影

其中宋祁赞何武像曰:“汜乡为人,鲠固清明,疾恶比周直,鞍安行先,问儒官已,乃事事望侈德充,晚相天子,天子倚之,奸臣内僧,天丧道消,卒为贼乘,玉折不挠,身没名升。注:何武字君公赞。” 这里“汜乡”指何武封汜乡候;身没名升,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不觉得他有什么好处,而他死后,名声反而越来越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举报 |IP: 221.237.164.126:41785|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5:32,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