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学 | ![]() | ||||||
2 小院 ⊙韩蓁/著 小镇北面,清水渠边,石字桥头。有一溜粉墙,两扇木板门,围护着几株高大的楠木、香樟、皂角树和几笼青青翠竹,八、九间青瓦小屋,两个小花圃,一口宁静的荷塘再加上两只小犬、几只时去时往的不知名儿的鸟雀……这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坝上的乡村小院。 这小院便是我的家,一个小小的家。 提到这个小院,在整个小场镇上,倒还有些名声响亮,真有些家喻户晓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我今天的小有名气,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小院昔日的厚重历史和今天浓厚的文化氛围。 ![]() 小院的历史之古久当然比不上小稹历史的悠长,但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浪花,总是要折射出时代光彩,留下时代印记的。小院始建于20年代末期,距今已近80年,为我的两位祖母所建。 大祖母娘家姓孙,小祖母娘家姓汪,大祖母长小祖母一岁。她们分别在十三、十二岁时,先后嫁给了我组父。那时候,我家还住在正街上,祖父是个颇有头脑的小商人,开烧房,贩肥猪,一年到头,起早摸黑,拼命挣钱。有一回,鸡刚叫就吆了几头大肥猪赶路,看不清路面,一不留神还把大脚趾也跌断了。由于祖父终年劳累,亏了身子,两位祖母过门还不上两年,祖父就去世了。 两位祖母成了年轻的寡妇,祖父留下的店面和几亩田地就成了一些人窥视和夺取的对象。土豪劣绅、兵匪流氓常常出没于我家旁边的城隍庙和乡公所,磨刀弄枪,吆五喝六,砸瓦捶墙,威逼利诱,横顺要将两个新寡赶出韩门,以便夺掠家产。 两位祖母偏偏是个倔强人。她们一不回娘家,二不改嫁,而选择了一条曲折漫长、风雨如磐的抗争之路。她们立誓要振兴韩门,延续韩氏香火。于是,从长房过继了我的父亲,“一子挑两房”,两个年轻而伟大的女性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人生之旅。在那个特定的年月,压在她们身上的何止“三座大山”?许多想都想不到,听都没有听到过的故事不断出在她们身上。 为了抵敌兵匪与流氓的骚扰,她们曾手持木棍站在干茅坑中坚守了十四个昼夜; 为了讨回自家的田产,她们奔走呼号于乡公所、县衙门达两、三年之久,直到打赢官司; 为了保着孙儿的命根子,她们长年吃斋念佛,补路修桥,做尽善事,企盼所有的福荫都汇聚于孙子一身…… 用她们后来的话说:“我们的事可以写一本书啊!” 后来,祖母的娘家人看她们生活得太苦太累,不放心两个年轻寡妇陷在黑恶势力的围裹之中,就张罗着在小镇北端弄块地面,要她们挪到这儿建房居住,以便离乡公所、城隍庙远一点儿,使那些人鞭长莫及。于是,一年之后,小镇上就有了这个小院。 从我记事以来,就深切地感受到小院的宁静与温馨。无论时代变易,人口增迁,潮起潮落,衰败枯荣,我都没离开过小院半步,当然更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从小院中赶走。1950年代初期,因为小院房多人少,当政的头头脑脑们硬将临街的三间划出,分给一户董姓人家,截去了整个院子的脸面,弄得残破不堪,给人一种凄然哀惋的感觉。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1970年代末,一场大火将那三间房舍烧成白地,疯蹿的火苗刚贴近我家的墙壁就戛然而止,我家有惊无险。住房被烧,董家只得另采地基修房。于是,在亲朋好友的帮扶下,我家又恢复了三间屋子,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小院。 ![]() 原先,小院的南、北面是高高的围墙,墙内古柏森森,翠竹箫箫。但经过几次“运动”的伐刈,古柏和翠竹已荡然无存。后来,为了收集肥料,还把屋子里的地也刨了,墙也砸了。几年之后,我和妻子又在院子四周栽种了竹树,哪知竹子还未成林,树干还未伸直,一个“农业学大寨”运动又判了它们的斩刑。好在执法者还具有善心,手下留情,饶了那几株幼小的楠木、香樟与皂桷,这才有今日的巍巍绿树。 祖母去世之后,在留下这个小院的同时,还留下三大盆牡丹和一丛蝉兰。那牡丹的品种梃不错,花大、艳丽,清香馥郁。每逢花开,还得给它挂红放炮,左邻右舍便三五成群来观看。可惜的是1962年前后,小学里开现场观摩大会,将三盆牡丹借去布置会场,由于没有及时送还,被弄得枯死了,后来连花盆也无法找到。倒是那丛蝉兰的生命力还算旺盛,多年的风吹日晒,雪压霜欺,东搬西扔,不被重视,依旧活得精精神神的。直到近几年,我才略为加强管理,于是,它便蓬蓬勃勃地发展开来,几乎把小院挤个爆满。 我工作之后,也曾试图在院子里栽花种草,修筑土墙,把小院整治得清诘、美观、规范一点。但是不行啊,时事、政治不允许。别人都在战天斗地,大讲阶级斗争,你却在那儿弄花花草草,发家致富,你这不是小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么?你这不是企盼资产阶级复辟么?“帽子”之多,言辞之烈,真真叫人不寒而栗。1973年,就因为在院子里引种了几棵家养人参,我被批得好惨。后来,还综合上其他“罪名”,被刷掉了一级工资,直接影响了妻儿的“农转非”。 “你为啥偏偏去伺弄自家的院子呢?有空闲莫如去钓鱼打百分。”好心的朋友劝我说。 “这是给你的警告啊,要是再不改悔,仍走资产阶级的邪路,就别怪无产阶级的铁拳头无情啦!”革命的领导这样教训我。 我瞠目结舌,无可奈何,干脆就让它破破烂烂,浑浑噩噩吧,别人都过得那种脏日子,自己又何必强求干净的生活呢!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这个小院子理。于是,这院子便破败、零落了好些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80年代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个沉寂在蓬蒿与尘灰中的古老的川西小院,也迎来了和煦的春风、初春的太阳。我便倾其心力,经过多年的修葺和惨淡经营,小院才有了今天的景况。玉棠荆桂,红花绿草,高树森然,翠竹飘逸,小径幽长,荷塘恬静,鸟鸣鱼跃…… ![]() 这里没有金钱的锈迹,没有官场的纷争,没有商界的硝烟,没有世俗的浮躁,也没有得意或失意时的张扬与失落;这里有的是宁静与谈泊,有的是自然与质朴,有的是真诚与实在,有的是友谊与温馨……这里来的都是朋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无领导和平民之别。可以在花间品茗饮酒,可以在塘边作画谈诗,可以在树下交流信息,可以在廊下说古论今…… 我想,桃源也不过如此。 因此,我爱我的小院,我爱我的家。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