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学 | ![]() | ||||||
3 庄主 ⊙韩蓁/著 “庄主”这个称谓是我的好友省某出版社的编审、作家老李送给我的。 1980年代初期,我和老李相识于西南、西北片儿童文学讲习班。此后便你来我往,称兄道弟,成了挚友。去成都时我常去他家坐坐,逢节假日他也来我家玩玩。他对于我家小院既熟悉又有感情。记得他初来的那一次,小院还处于沉迷、潦倒状态,没有围墙,没有花草,水塘也还是个稠糊糊的凼,几棵红桔顶着烈日蔫乎乎地斜立在地坝里。我们好不容易才在凼坎上找了一丛勃发的慈竹林作为背景照了一张黑白像。 虽然如此,老李也觉得小院的环境很是不错,有一股城里没有的清新气息,只要投入点精力,稍加收拾收拾,也可以同他们出版社的小院子媲美的。那时候,省出版大院仅是个狭小、杂乱的院坝,尘灰陡乱中歪斜着三、五株半死半活杂树。老李的住房也不足50平米,又属于“大跃进”产物,三口人被挤得扁扁的,连气也喘不均匀,同我这宽敞的院子比起来,也确实值得他羡慕。 此后他便常来,或是偕着家人,或是陪着朋友。小院也逐渐变化,有了花草林木,有了鱼池围墙,古旧的房舍经过改造装修,也变得古朴大方,别有情趣。他每来一次,总是要赞叹一次。竞管他的住房也在不断改善更新,由一室一厅变到两室一厅再换成三室两厅,由素色打扮到普通装饰再到豪华装修,他都不算满足。我深深地知道,有品格的文化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往往不是地位,不是金钱,不是流芳千古,更不是遗臭万年;而是舒心惬意,是自由自在,是宽松的环境,是平淡而闲适的生活……老李所要的东西他那里没有,他所在的那个大都市也很难寻觅,而在我的小院,我的小镇却随处皆是,可以信手拈来。他怎么能不惊叹不羡慕呢? 有一次,我对他说:“你搬到我这儿来好了。” 他摇摇头,苦笑笑,说:“想是想的,但是不能够的。家,工作……唉!” “那就把家也迁来吧,找块地,修个小院,价钱也是便宜的。”我劝他说。 他笑了,说:“我比不得你呀,你是个自由身子。我呢,还要上班,还有很多事要做啊。” 老李说的是真话。在这点上,他真的难与我相比。1986年,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特聘我为该院专业创作员,专事儿童文学创作。三年期满,教委领导就将我的一切关系从学校挪到教委机关,并给了我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充裕的创作时间。时间由我支配,日子让我打发,没有人干预我的工作,也没有人照管我的一切,我成了真真正正的个体脑力劳动者,蛰居乡村小院,专心致意地为孩子们创作。这种境遇,是老李和一大帮文学界、新闻界的朋友们所不能拥有的。 ![]() 后来,老李与几位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界的朋友来到我家,谈及在乡间修建别居一事,我也陪着他们看了几处,有山有水,有田野有绿地,置身其间,他们也很激动、喜欢。然而,他们回城之后却无下文,以后的几次碰面虽然都谈到此事,但却无任何实际行动。居家生活不是短暂的休闲旅游,一旦真的要舍弃大都会的繁华热闹的生活而到乡村过那种清淡平静的日子,也确实不容易。一要痛下决心,二要耐得寂寞,三要长时间的适应环境和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城市有城市的好处,虽然喧嚣嘈杂,污染重重,人性冷漠,物欲横流……但它毕竞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地位。乡村即是好,也好不过城市去,那恼人的交通,尴尬的就医,无奈的上学,单调的文化生活…… 时下,有点钱的乡下人正拼命往城里钻;城里人也热热闹闹地往城外挤。有人惊呼这是新的“围城”现象。依我看未必如此。挤入城圈的才是真;而出得城来的则是假,大多数人无非是短期的休闲游览而已,真要叫他们扎根落户、开花结果,他们或迟或早总是要来个返城大逃亡的。 于是,我就不再与老李和朋友们谈论乡间置房一事。 ![]() 这年仲春时节,川西坝上菜花开得如火如荼,小麦抽穗扬花,宽阔的原野金一块绿一块。老李开着私家车,陪着位出版界朋友,战战兢兢、满头大汗地来到我家。他眼睛近视,又刚拿到驾驶执照,而且又初次上路,居然从成都经新津弯弯拐拐、找找问问跑了几十km开到我家小院门前,我真佩服他的胆量和勇气。 他们一进院门,连脸也来不及洗,茶也来不及喝,就直奔后院。转了一大圈之后,回到前院坐于房檐下,望着满院的绿树碧草与几只喳喳啼叫的鸟雀,那新朋友连声赞叹:“好!好!这地方真不错啊!” 老李笑笑,指着庭院问他说:“你看,这儿像不像一个山庄,一个青云山庄?”又瞅着我笑了笑,调侃地问,“这位老兄像不像一位庄主?” 那朋友笑了,我也笑了。 那些天,好几家电视台都在播放以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等,剧中少不得有什么“山庄”之类出现。当然,那些“山庄”一般都是依山傍水,画栋雕粱,富可敌国,再加上好汉云集,硝烟迷漫,战事不绝,真可以为一方一派之首。而我这区区小院算得什么!怎敢妄称山庄?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教师,才疏学浅,家道平平,只比一般人家多几位朋友,小有几番应筹,怎能称之为“庄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么! 然而,我知道,老李没有嘲讽的意思,是出于朋友间的真诚与钦羡。他喜欢这个庭院,更喜爱这乡间的生活。 那位朋友看看院子,又瞧了瞧我,止着了笑,认真地说:“像个山庄,老韩也的确是位庄主。只是这山庄的名号还得斟酌斟酌。” 老李兴奋地打个哈哈:“只要是山庄就行,冠什么名号都可以。” 此后,老李逢人便讲,老韩有个山庄,山庄里绿草碧树,小径荷塘,清闲别致极了。于是,先是文学界、教育界接着就是新闻出版界、文化艺术界以及企业上的朋友们便渐渐地知道了长期蛰居乡村野地的老韩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山庄”。 “老韩,听说你有个山庄?一个很大很大的山庄?” “什么时候能去你的山庄看看玩玩?我的庄主?” 常常有各界的朋友这样问我。 “山庄”的名声不胫而走,我这“庄主”的称谓也只得默认了。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