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文学 Previous庄主”日记  8 春官 2003-5-23文学Null
Previous上一篇
8 春官韩蓁/著


  冬至一过,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吃过早饭,翻了几页书,感到脚下有些冷,就起身朝外走走。刚拉开院门,没走几步,忽见一辆天蓝色的柳州面包从十字路口拐过来慢慢地朝前移动,至我身边缓缓停下,从驾驶窗口探着个头来,惊讶而又激动地喊道:“韩老师!
  我一看竟愣住了,原来是成都某文化公司的经理王先生。他可从来没上过我这儿呀!
  “嘿!怎么是你呀!为啥不事先打个电话?你咋个知道我这小镇的路?”我忙问。
  “问嘛!我绕了几个圈子,一路走一路打听,好在七、八里之外一问你,人们都知道,所以就没走转路。王先生说,“我之所以没事先打电话,是想给你一个惊喜,再说,我刚拿上驾照,也没有把握能开到这儿啊。
  王先生踏进院子,猛然哇了一声:“哇!好个院子!有多大?难怪说你这儿是‘山庄’,你是‘庄主’哩!
  我禁不住笑笑,说:“准是出版社李老兄说的吧?王先生笑着扔下公文包,又去后园和鱼塘转转,然后走过来问我:“这一共有多大?”他把右手一挥,连房舍带庭院都包含在内了。我已把茶沏好,在假山旁边放下竹椅和茶几,请他入坐。他又在院子里转了几圈,激动地伸伸胳臂甩甩手。我告诉他总共大约有三亩。他呀的一声又一次惊讶起来:“这么宽的面积!?要是在成都……真不可想象!”他慨叹着摇谣头。

敬老院里的皂桷树/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敬老院里的皂桷树
地点:永丰场·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4-19 10:57:13

  我们边喝边聊。老天爷也趁机来凑趣,扫去往日阴霾,露出和暖阳光,清风徐徐,梅香淡谈,使人倍觉神清气爽,谈兴有加。从小院谈到度假村,从小场镇谈到大都会,从川西风情谈到地域文化,最后又谈到图书市场和选题开发……说到此,王先生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纸来,他告诉我这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中学生系列读物选题,要我参谋参谋,并请我代为组稿和统筹。我接过策划书正打算看,就听小院门口一阵喧哗,于笑闹声中突然响起一阵竹板,接着就有一个沙哑的中年男子的嗓音唱起来:

莲花闹,闹莲花,
走了那家走这家。
风雪过,春天到,
这家更是新面貌。
四季财,天下宝,
 全都汇到这儿了……

  我问妻子那是干什么的,妻子说,大概是送春事纸的春官吧。我说给他点利事钱,快点打发他走吧,我们正谈事儿哩。妻子应声去了。
  每到腊月间,这乡场上和村落中就少不了春官来往。他们敲着竹板,唱著自己编纂的充满喜庆和祝福的调调,把用木版印制的财神爷和春事纸(就是农历日历,上面印有耕牛图、节气要领、治家格言等。)送到每一家每一户。而这些人家多的也就给他们五毛或一块钱,少的就给一毛、两毛。春官们也不争不吵,照样唱些恭维和奉承的话,然后又移步别家。但不管钱多钱少,你都必经有所表示,不然被人看着不恭不说,还恐怕个别缺乏职业道德的春官暗里诅咒你几句,叫你一年都不得安乐自在。
  原本春官送春是件快乐事喜庆事,农户人家都要图个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也就不在乎那几毛一块钱,换个财神爷听几句祝福语。谁想这些年头,有人却把这也当作敛财致富之道。春官越来越多,从冬月至腊月,每个农户或住家都要来十几二十个,于是大家就厌烦了,推得了就推,躲得过就躲,再不就给一毛两毛敷衍了事。

皂桷树/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皂桷树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永丰场·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4-19 10:53:16


  我家也不例外。
  几分钟后,妻子走回来交给我一幅财神爷和一张春事纸,小声对我说,那春官不要利事钱,嚷着要见你哩。我刚要说“你没见我和王经理正谈……”就听春官敲着竹板唱著调调走进院子来。

不要米来不要钱,
 就图与老师见个面。
好运气啊运气好,
 今天见着老师了……

  他径直走到我们面前,我只得起身让坐。妻子捧过茶来,他恭敬地接过,一连喝了几口,惬意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又躬身请问王先生贵姓尊名,仙乡何处。“这是我成都的一位朋友。”我怕王先不愿与乡村人交谈,连忙抢先简略地作了介绍,把话题引向他,“你是……?有啥事需要我邦忙?”他笑着从蓝布搭裢里掏出一本小册子,双手捧到我面前说,“我姓汪,就住在河对门十几里外的山上。我听说过您好久了,就是没机会见到。这是我编的法律知识顺口溜,我几次到过县头司法局请他们审查。他们都说我编得好编得及时,还给我批了字盖了章。我想请您老师邦我修正修正,我好在送春时挨家挨户作宣传。农村人要学法,不然就是两眼瞎啊。
  我边翻阅小册子边听他自我解说,禁不住对他有些肃然起敬了。我这才抬起头认真端详他。四方脸,小眼睛,身穿麻色中山装,脚登褐色军用鞋,一顶淡黄色的草帽斜挂在后背,右肩搭条胀鼓鼓的搭裢,左手摇着两片黄蜡蜡的竹板。我指著小册子问他:“你为啥要这么做呢?
  他显得有些腼腆,搓了搓手,又喝了两口茶才说道:“我的老师哇,你可不知道,我们山里人不懂法律吃亏大哩!闹婚姻的、搞盗窃的、不孝顺父母的……啥都有,还有的昏昏朦朦地就进了班房。不学法不行呀,我就找几个法律本本照着编了这些,我字识浅淡,您是写书的,请您给指正指正。
  我仔细地浏览了一遍,这个用蜡纸刻印的只有十来页的小册子上大约有几百句顺口溜,讲的都是法律,其中涉及到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环保水利、计划生育、农税提留、勤政廉洁……尽管有些粗糙,有些语句不通,韵脚咬口,但却通俗易懂,人人明白。只须稍加打磨就能成为一篇独特的口头民间文学。我想这比起那些大块头文章的干巴巴的说教来,效果一定会好得多。翻到最后一页,果然有市司法局办公室的签章,这证明他说的不是假话。

张家古碾/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张家古碾
地点:永丰村·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5-23 15:08:03

  我把小册子交给王先生一看,他也拍着腿说好:“要是把这弄成普法的方言通俗读本,准会挺有意思的。”我答应汪春官,一定挤出时间帮他参谋参谋,斟酌斟酌。他听了,乐得手舞脚蹈起来,连连向我们拱手躬身,然后又敲打起竹板念念唱唱地去了。
  这位不速之客的小插花,虽然耽误了我们一块多钟头,但却像一股粗犷的山风,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思维更加敏捷,不一会我们就把策划书敲定了。吃过午饭,王先生临上车时,还在一个劲地谈那汪春官:“这人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