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文学 Previous庄主”日记  30 远客 2003-6-14文学Null
Previous上一篇
30 远客韩蓁/著


  罗兄是位作家,又是一位资深编辑,眼下任着一家儿童刊物的主编。他这是第三次造访我的小院了。
  照他的话说,每到我这里一次,他都有一种新的感觉。头次来已是晚春,广阔的川西坝子金黄紫绿,生意蓬勃。车到渡口,他就惊喜地跳下车,跑步下了河岸,踏上渡船,随着艄公的竹篙几点,那敞篷船就咿咿呀呀地离了河岸,颤悠悠地朝河中间飘去。春风徐徐,波光点点,鱼舟在渡船周围穿梭,鱼鹰在河水中钻来钻去,时隐时现……见此情景,罗兄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高喊两声“啊嗬!啊嗬!”船上的人都惊奇地瞅着他。他自知有些失态,便朝艄公歉然一笑,然后要过竹篙,一点一划地撑起船来。
  艄公知道他是远地客人,看样子是极少有坐过渡船的,就站在旁边耐心指拨他。船虽然行走得慢了些,还在回水间旋了两个圈儿,他到底把船撑到了码头上。这时他已满头大汗,累得喘呼呼的。艄公和船上的过客都朝他友好地笑着。
  从河边到我的小镇还有三里路。那时没有大路,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机耕道,很不好走。罗兄下了船就问我的名字,好几个人都知道,指给他方向。一位骑自行车的姑娘还自告奋勇地为他带路。那姑娘赤着脚,高卷着裤腿,在岸边浅水中洗刷干净自行车就带他上了路。一路走一路向他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村子里的奇闻轶事。罗兄对她很有兴趣,他对我说:“这姑娘就是一篇优美散文,一篇动人的小说。
  他在我家小住三日,感触甚深,他对我说:“老韩,这川西真美啊!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户,有人户的地方就有压水井啊!”他对竹林和压水井都挺有兴趣,余饭后,他要么去竹林里转转,要么伸手摇摇压水筒。我问他那里难道没有竹林和压水井?他摇摇头回说:“竹林是有的,但在山区,贵阳城里极少见到。压水井就更难见着了。
  “你这儿,我还要来的。”临走时他这样对我说。

叶子烟/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叶子烟
地点:永丰场·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4-19 10:21:51

  此后他真的又来过一次。那是他到成都出差,趁机来看了看我和另外一个作家朋友,又匆匆离去了。
  一晃又过了几个年头,不觉鬓边已染上几丝华发,不知这位罗兄又是怎样的哩。谁知一见面,他反而变得年轻了许多,也精神了许多。我知道他是个工作狂,除了编书编刊之外,还要去跑发行跑印刷,时不时地还得去省内外学校采访、组稿,业余又得加紧注释、编篡上百万字的《古代美文鉴赏》……他那执著的治学精神和强健的身体成就了他的一切。
  罗兄一踏进小院就说,这回要偷点懒了,住两天才去羊安小学采访,然后再去看看那“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我说是该好好歇息呢,像我们成都人一样,能偷闲则偷闲,能吃喝就吃喝,从不亏待自己。他说成都人是极懂得享福的,他没有这个福份,看来非得忙碌一生不可。
  次日清晨,十几只翡翠色的小鸟儿落脚在院子里的黄桷兰和桂花树上,唧唧啾啾地叫闹不休。我怕它们惊扰了罗兄,就起身哄赶它们。平时我们是绝不驱赶和吼吓鸟雀的,就是它们成群结队来哄抢我家晾晒的米粉与香肠,我们也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直到它们闹得太肆无忌惮,猖狂过度了,我们才跺跺脚大喝两声惊飞它们了事。此刻的小鸟儿不理睬我的吆喝,仍然在枝叶间跳来窜去,喳喳鸣叫。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实在令人气愤,我就举起一根竹竿伸到枝叶间去吆赶它们。大狗阿黄也汪汪吠叫着从后院跑来投入这个“非常行动”,院子里立时吵成一片。
  小鸟儿终于飞去,阿黄也回归后院,小院中又是一片深沉的寂静。我轻手轻脚地走到罗兄的窗前,屏息听去,寝室内静悄悄的,幸好他没被吵醒。于是我便去安排早餐。过了九点,又过了十点,罗兄房里还不见响动。妻子说是不是可以喊醒他,那菜饭都快凉透了。我想了想就摇摇头,要妻子先去吃,我再等上一会儿,就让他多睡一、两个时辰吧。
  过了一个小时,罗兄还是没起来,我又去贴近窗户听听,里边没有动静。这时,小孙女媛媛带着一拨子小伙伴突然闯进院子,直奔到鱼池边上,把手里的爆米花扔到池子里喂鱼,大呼小叫,你推我挤。院子里顿时嘈杂热闹开了。我连忙去赶他们,他们竟然和我兜起圈子,东跑西颠,满院子乱跑。直到看见我真的生了气,才一窝蜂地涌出院子去了。
  罗兄仍旧未醒。屋里还是一片寂静。
  我禁不住有点狐疑起来,这位仁兄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吧,再好睡也不致于一个劲睡上十几个钟头哇!我心里一慌,就上去敲窗户。敲了一阵,依然不见响动,我便急着去搬高凳,想揭开副窗看看究竟。刚把高凳扛到室外,忽听屋里传来罗兄的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那颗窜上嗓子眼里的心一下子落回原处。在陪罗兄吃早饭时我问他,你听见了鸟儿叫和娃娃们嚷么?他摇摇头说:“没有啊!这一觉睡得太舒服了!真可谓是三年来的第一美觉啊!”我说出刚才的焦急与担心,惹得他一阵哈哈大笑,我和妻子也笑个不住。
  吃过饭,他挎上相机和公文包,就要上羊安小学采访去。我忙说为啥这样急呢,不是说好了明、后天才去的么。他说好觉也睡了美食也尝了,还是抓紧干事儿吧,能早回去一天就早一天嘛。我知道他的脾气和作风,就不再多劝,喊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坐上,我们就摇摇摆摆、潇潇洒洒地上了路。

小院一角/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小院一角
地点:永丰场·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4-19 14:08:45

  羊安小学离我家十几里路,人力三轮车拉着我们在嫩黄与碧绿织就的广袤无垠的大海上紧行慢走,钻竹林过村镇,越小溪傍江河,先小路后国道,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使罗兄又一次深切地领略了川西平原的奇丽风光。
  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下午三点。羊安小学不仅是我省我市首批九义示范学校,还是全国32所红领巾示范学校之一,校长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少先队总辅导员受过胡锦涛接见,并代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他们独具特色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并广为传播。罗兄也是闻其名而不辞辛苦地作跨省采访。校长热忱地把我们迎进校园。正巧,几十名学生和一位年轻的外籍老师正在花丛间绿茵上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罗兄十分激动,连茶水也顾不上喝,举起相机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两个小时之后,结束采访。校长要留我们吃过晚饭再走并说已联系专车送我们。我们谢绝了,依旧坐上人力三轮车踏上归程。这时,夕阳西下,弦月初升,雀鸟归林,牛犊返家,三五成群的学生骑着单车奔向岚雾轻锁的村庄……川西坝子又是别样一种迷人景色。
  三轮车缓缓地行,我和罗兄慢慢地聊。话题自然而然地滑到“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身上。两、三年前,罗兄二次来到我家小住了两日,在感叹、赞美川西农村瑰丽风光的同时,又深感这里的贫穷与落后,特别是我邻居那两个小孩子的坎坷命运更使他揪心。他约我为这两个苦难的孩子写篇文章。两个月后,我写了篇《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的纪实小说寄给了他。他很快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小说立即引起反响,被几家刊物转载,他和我才得到些许安慰,但孩子的命运仍无多大改变。我告诉他那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一个做了上门女婿,一个外出打工去了。日子虽然依旧艰难,但他们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罗兄脸上掠过一抹欣慰的笑,随后又是一片沉重。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