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学 | ![]() | ||||||
33 外宾 ⊙韩蓁/著 我们小镇上从来没来过外国人,这天我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外宾。 早上,小冯就打电话来说,她和杨女士要上我家里来玩,同时还要带来一位新朋友。小冯是一位成功女士,她同爱人办了一家挺大的文化公司,经营着幼儿玩具和从幼儿园学生到大学研究生的各种用书,在省内外都有着很响的声誉。杨女士则是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孩子们喜爱。她的新作《女生日记》《六三班学生》等已深入到学生心灵,常常有学生和学生家长打电话来找我,想通过我索要她的书和签名。 小冯和杨女士是我相识多年的朋友。近年来,因为策划和编著一些书稿我们的往来更频繁了。或是我去成都或是他们来小镇,一月两月总得见上一面,聊上半天。有时,她们有外地朋友来访,总要把我和我的小院、我的小镇介绍给那些朋友。对于川西,对于我的小院和小镇,那些朋友都很感兴趣,来了,转上几遍,感受一番,吃顿豆花和甑子饭,说声下回出差成都时还要来,再依依恋恋地离去。 来的这些朋友中,大多数是文化人,有教授,有作家,有记者,有编辑,有画家……这回的新朋友又是什么人呢? ![]() 妻子照往常那样,准备了豆花、熬锅肉、新鲜蔬菜,前几天煮的粽子还剩下两个也预备着。十点过,门外响起小车喇叭声,我连忙开门走出去。小冯她们走下车来,照小冯的话说,这回给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随同她们到我小院造访的竞是一个蓝眼睛赭黄头发的外国人! 这是我家和我的小镇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消息立刻像生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和村头镇尾。人们小声议论着传播着:“我们场上来了外国人!韩老师家里来了外国人!”“蓝眼睛、红黄红黄的头发,个子高高的,鼻头还有点翘哩!”“真的,哄你是儿子,我亲眼见他下车来的,夹肢窝里还夹着一个包儿……” 于是,一拨子娃娃就拥塞在小院门口,伸颈伸脖地悄悄地朝院坝里张望。近年来,镇上的娃娃们也礼貌了不少大方了不少,见到稀奇事或陌生人也不再那么围追堵截了。要在前几年,见到这样稀奇神秘的人物,不把我院子挤破才怪嘿。那些年头,只要是路上跑过一辆小拖拉机或微型面包车,孩子们都要跟着疯跑一阵,追的追爬的爬,司机又急又无法,常常弄得汗流浃背:“嘿!这场上的娃娃真没见识和礼貌!” 我走到院门口,那些娃娃便自动让开了道,小声问我:“爷爷,那蓝眼睛的是哪国人?”“他说外国话吗?”“你说的话他能听懂吗?”我告诉他们说,我不知道他是哪国人,他是我朋友的朋友,他说外国话,也能听懂我说的话…… “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嘛,爷爷,你为啥不问问他?”一个孩子说。我笑着说:“客人刚到,那样问是不礼貌的。” 我要孩子们离开,说这样围在门口偷偷窥望,客人会说我们川西坝里的娃娃们少有见识,见到一位外宾也疯撵。娃娃们伸伸舌头,互相望望,然后笑着蹑手蹑脚地四散开去。 ![]() 我去十字街口买菜,异外地发现乡亲们都用一种怪诞的眼光瞅住我。当我朝他们看去时,他们又发出几丝不自然的笑,好像我们之间有了一种陌生一点隔膜。我明白是因为我院子里坐着一位外宾,我也变得神秘陌生起来。我走到常去的那家乔家饭庄,说要选购一只卤鸭。那年轻的老板就问是用去招待外国人的吗,不知适不适合他的口味?我说入乡随俗嘛,也只得将就将就了。有几个人就围上来,打听外国人的情况,问他的生活起居,行为爱好以及对这个乡镇的印象……真叫人回答不了,好象我与那位外宾已交往好些年头了,须知我们才刚刚认识,连他的姓名国籍都还来不及打听哩。 就在这时,小冯夫妇和杨女士陪着外宾走出院门,随意朝镇街走去。很显然那位外宾对这个川西小镇也感到兴趣,边走边指着古老的街道和沿街的窄小店铺向他们问些什么。我也赶上去陪他。原来他是在问这镇子的名称、历史以及那些铺子里摆放的土特产品。我简单地介绍了小镇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外宾便激动起来,用不很流畅的中国话问我:“这么悠久,历史上有记载吗?” “有的,县志上记得很详细。”我说,“过去我们这里有很多庙宇,在小镇方圆五里之内,就有大庙五、六座,小庙小庵十几处……可惜后来都遭毁坏了。不然几个黄龙溪也比不了。” 他听了,神情立即庄重起来,十分惋惜地说:“是吗?” 在小街两边的房檐下,或站或坐地聚集了很多人,都把猎奇的目光投到他身上。他挺随意又很大度地笑着朝他们打手势,人们也随之大方起来,友好地对他微微点头。一时间,大家的关系拉进了,变得和谐自然多了。 外宾对街镇上的好多东西都感到新鲜,不断地打听那叫什么这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我们尽可能地解释得详细一些清楚一些,使他对川西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那叫什么?”他发现街边有个挑摊,连忙站住。 ![]() 那是川西场镇上常见的挑馍摊。两只箩筐上面平放着两只小圆簸箕,一只簸箕内盛着发馍和粽子,一只簸箕内放置着火盆。盆上搁一只圆形扁铁架。盆内燃着木炭,乌锃油亮的扁铁架上放着发馍和粽子。摊主是个中年妇人,神态认真而又自然地徐徐摇动扇子将木炭煽得红呼呼的,发馍和粽子被木炭烤得黄乎乎的,露出一条一条的祸色斑纹,散发出一股股浓烈的香味。 我对外宾说,这是川西特有的小食,叫发馍和粽子。他惊奇地叫了一声,弯腰取过一个粽子,左瞧右看,挺有兴致。我告诉他这粽子是糯米做的,加上红豆,放进盐油花椒,用楠竹叶片或蓼叶片包扎成形,煮熟之后就可以食用了。冷却后要食就得用木炭烤或铁锅煎炸,吃起来香酥酥的,极具川西风味。 “啊!四个角?底平上尖?形状好怪的!”外宾惊讶地说。 杨女士说:“这种形状挺难弄的。”我说:“我也学着包过,但直到现在还不会。真的好难弄。不怕写文章,就怕包粽子。二三十年都没毕业,是我太笨了吧!” 一行人都大笑起来。 外宾买下一只粽子,一边走一边观察,偶尔还咬上一口,发出啧啧的赞叹,引来了无数的目光。娃娃们实在自制不了,也三五成群地跟了上来,就像外宾观察粽子那样观察他。 吃饭时,朋友们又发现桌上有粽子,禁不住发出惊叹:“呀,粽子!好大!好香!”这是妻子亲手包的粽子,红豆多,个头大,每只至少有一斤重。同那挑摊上的比起来,更加独特更富韵味更逗人喜爱。那位外宾更加惊奇不已。要不是他们走得匆忙,我一定会让妻子为他们表演一番包粽子的。 小冯夫妇和杨女士陪着外宾驱车离去了之后,邻里乡亲们便三三两两地到我小院串门,打听那外国人的稀奇事,问他喝什么样的茶,吃不吃辣椒,喜不喜欢甑子饭,知不知道豆花是什么点的,认不认得竹子树木,怕不怕院子里那两只小犬……只差没有问那汤元的馅子是如何放进去的了。我便就我所见的一切告诉他们。他们似乎还不满足,好像我还隐瞒着什么稀奇可笑的事没说似的。 “那外国人来看了一回稀奇,我们也看了一回稀奇。”临走,乡邻们这样评论说。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