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人物 | ![]() | ||||||
第三节 大动作 陈毅本当一处一处去传达。但是中共中央工委决定在3月召开重要会议,陈毅便可在会上一并传达。这次会议是个大动作。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3个中央局的负责人饶漱石、聂荣臻、薄一波,以及滕代远、廖鲁言、黄敬、蔡树藩、康生等都参加。已到邯郸休养的李先念就代表中原局到会。 中工委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柯庆施等出席。这次会议要研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合并为华北区,准备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这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雏形;还要讨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草案,这更是带有政纲性质的文件。会议意义重大。 陈毅给会议带来中央十二月会议、一月会议的精神和毛泽东的许多重要指示,非常及时。3月2日,会议的第一天,在刘少奇主持下,陈毅作了详尽的传达。 陈毅的传达既集中突出他讲透了两个主要问题,胜利与反“左”;又讲得全面妥当。这正是“评衡左右费思量”的结果,更反映他此时和毛泽东的思想更为一致。陈毅说:1947年9月土地会议决定整顿队伍,通过土地法大纲及其后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正是中国革命的主流。这样一整,面目为之一新,彻底地反掉了右,必须依靠这一主流正派,才能达到革命的胜利。中央无论如何支持这一主流。但主流东向中引起3个浪花。一是侵犯中农,二是对中小资产阶级采取冒险,三是踢开三三制(按:不再要党外人士参加政权)。 晋绥蔡家崖共90多户定了21户地主、富农,而且不让中农参加农代会。毛泽东说:“这在我看来真是惊心动魄!”我们只有两个朋友──中小资产阶级及中农,对中农如此,这就是根本“左”的表现。土改整党是主流向东,保障胜利。但是3个浪花不堵就会泛滥,妨碍主流的前进。陈毅特别强调了毛泽东的名言,我们不怕美援,只怕“左援”。对于蒋政权,美援已被证明是无法挽救其灭亡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一任“左”的错误泛滥,失去民心,那倒是对蒋介石最有力的援助。 从陈毅的传达中,还可听到毛泽东和陈毅研究新区土改的声音,从而透露了毛泽东的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土改办法的思想;在新区可先实行减租减息。“过去我们的减租减息是争取了地、富的左翼,中立了地、富之一部,打击了地、富之右翼。减租减息之妙即在于此。这一经验即应拿到新区中去应用,一定有成绩。”后来,在1948年5月25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就向全党明确了新解放区先不搞土地改革而先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全国解放后,这一政策便普遍适用于大半个中国。 陈毅在关于军事问题的传达中谈了4个问题。耐人寻味的是这4个问题都是他自己和华东野战军其他领导人已经提出或开始解决的:第一是今后作战中对于几个军的集团进攻及对于重点设防的城市如何打。陈毅在去陕北一路的4个报告中都介绍了华野打破敌重兵集团进攻的经验。在给中央的汇报中也作了分析。 第二是军队在营以上各级成立党委,恢复古田会议的党的领导制度,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陈毅在西北野战军高干会议的报告中就介绍了华野“最近我们恢复了党委会”的经验。 第三是加强政治工作,进行土改政策、城市政策、军事政策教育,加强部队政策观念和纪律性,担负起战斗队兼工作队的任务。 第四是后勤工作建设,需要有战争观念与群众观点之结合,亦即支前与生产之结合。 后两个问题也是陈毅几个月来反复演讲和汇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陈毅向中央汇报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已经交融汇合到中央军委的指导思想中去了。 这一次在中工委召开的3月会议上的传达是向全党的很大一部分阐述中央有关全国胜利的政治纲领。同样的内容将更详细生动地传达到解放战争最前线的中原。担负这样的使命发挥这样的作用,在陈毅一生中也是极少有的。 中工委会议从3月2日到3月27日。陈毅于4月初回到已在黄河北岸濮阳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这时,一个重要会议已在濮阳召开。 这个会议正式称为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但也称为一、四、六纵队高于会议,一兵团高干会议。“从3月起至5月底止”,包括兵团纵队联席会议24天,各纵队与师的联席会议12天,在陈毅作了初步总结后大家又在团以上干部会上分头讨论政策,直到5月29日正式通过陈毅起草的《华野前委扩大会对第一兵团部队工作展开反军阀主义倾向的决议》。 这在华东野战军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这是华野一兵团一次划时代的思想整顿。 一、四、六纵队解放战争以来连打大胜仗,缴获大,俘虏多,受表扬歌颂多。部队的战士大部分已是解放成份,而各级指挥员的骄傲自满有所发展。 部队行军相遇互问,“哪一部分?”“七战七捷!”“天下第一团!”加以对纪律问题疏忽,战斗频繁,没有时间整顿干部思想,部队中破坏纪律、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贪污浪费的倾向愈趋严重。一、四纵队从鲁南突围后雨季跋涉鲁西南,某些村子群众骂有的部队是“三子部队”(一到宿营地就抢房子、打枣子、抓鸡子)。陈毅报告形容地方控告信“如雪片飞来”。陈毅1948年1月从晋绥写给华野的整党工作的建议也指出整顿思想整顿纪律过去虽一再进行“仅仅涉及皮毛”、“未达到根本纠正”,因而建议“以2个月至3个月进行整党工作”。 中央军委对此也极为关切,特别因为一兵团即将南渡长江进行无后方作战,政策纪律执行的好坏,关系部队生死存亡。军委1948年3月12日指示华野一兵团各纵队应严格整饬纪律。“必须进行一番普遍深入的教育,严格整饬,做出决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级党委直到支部认识此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负起责任,教育和领导全体指战员保证出动后不仅在作战上而且在执行党的一切政策上树立人民解放军的模范。” 陈毅1月写建议时,受当时地方上整党工作的影响,强调的是“进行挖根工作”,“集中力量打击地富思想及其代表分子”,“用组织解决和纪律制裁”。而3月份开始整训和开会时,却已明确主题是反对军阀主义倾向,“使用自我批评的武器”,“把政治民主运动发展了一步”。这充分说明这次会议的方针正确,而且具有很高的建军思想水平。 中国共产党内很少有人象陈毅那么清楚: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就和军阀主义的影响作深刻的斗争。在中国,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准确地说就是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的军阀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前部队中并没有军阀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但是军阀主义倾向的影响却在军民、军地、官兵、上下级、同级、军政以及前后方等关系中或多或少地普遍存在。抓住反对军阀主义倾向来整顿军队的共产党组织,是抓对了。而由陈毅来传达这次到中央的有关情况和意见(4月5日),并作内容丰富的总结,起草决议,也是最为适当和有效的。 陈毅的总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军队中党委领导的论述。从红四军“七大”开始到中央“九月来信”,到古田会议决议,关于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体制和领导作风,陈毅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立三等反复争论、探讨,互补短长,而以毛泽东的思想为主形成了古田会议决议。陈毅谒诚拥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他此后曾一再宣传论述。但古田会议决议并没有恃别注意防止党内家长制的严重化,经过红四方面军及新四军的历史教训,陈毅对于党委书记的地位、作用和作风有了更深入具体的认识。他在这次总结中(在华东野战军普遍恢复了党委领导的情况下),用3000多字的篇幅来全面地、充满辩证精神地分析了党委领导(决议中也写了近千字)。特别是对党委书记,他写了“不要认为非通过我的意见不可,那样就会变成党内家长制。”“不要什么事都要照自己的意见办,更不要以为不照自己意见办事就是反党”。他同时也充分论述了党委内部“自觉培养一个中心”的重要性和党委书记坚持自己的正确的原则性意见并善于吸收意见的重要性。才从毛泽东那里回来的陈毅,态度鲜明地提出“党内家长制”的问题,正好说明当时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其政治生活是正常的。的确,在处理粟裕对渡江战略的不同意见时,毛泽东充分表现了最高水平的军事民主。 在举行前委扩大会的同时,粟裕个人采取了一个大动作,一个最终把1948年的南线作战重点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大动作。 中央军委对一兵团渡长江跃进江南的战略行动是十分重视的。1948年2月下旬,决定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濮阳地区休整补充二三个月,以免在黄河以南鲁西南地区休整要受国民党主力整编第五师等部的袭扰,并决定晋冀鲁豫十一纵和华野十纵掩护后方拨给的大量新战士到达后留在平汉路以东机动作战,以掩护一兵团整训。这样,粟裕才能率一兵团在濮阳地区热火朝天地作各种准备,华野前委才得以从3月到5月召开前委扩大会反对军阀主义倾向,进行空前的思想整顿。 4月4日,中央军委直接发电报给东南分局的领导人粟裕、金明、叶飞,要求一、四、六纵队休整到5月15日为止,5月15日以后,部队出动南下。 中央军委并且指示中野:“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兵团行动。” 毛泽东是非常钟爱渡江跃进的战略计划的,且有军事理论的分析。后来陈毅在5月14日向华野干部传达毛泽东对时局与工作方针的报告时曾阐明:毛泽东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再就是转入外线作战。毛泽东认为“转入外线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的确,毛泽东的这种跃进方式,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壮举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以此为主要的一击,使全国解放区的形势大大改观,各战场的胜利大大发展,以致扭转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的车轮,使之走向灭亡。 1948年的渡江跃进,则预期必将促使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 这样有理论阐明有实践依据的布置周详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主席亲自主持,并经和陈毅、粟裕反复商议,最后同意了粟裕自己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战略行动,还可能对之持异议吗? 然而粟裕在两个月中逐渐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断。 主要在于对部队与作战无比熟悉。这是长期持续对部队实行全局性实兵指挥的粟裕过人的优长。一兵团的3个纵队,和华野其他主力一样,经过近两年胜利的解放战争,已逐渐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头等主力的部队。今后要攻克敌重点设防的城市,必须有这种部队,在野战中,与迅速构成防御阵地的蒋军作战,也需要强大火力才能迅速有效地大量歼敌,并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才能歼灭旅、师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而解放战争作战基本经验正是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这样的部队和作战,对战争的贡献极大,而消耗粮食、弹药、兵员及其他战争物资也极大。这些虽可以部分地取给于敌方敌区,事实上也如此做到了,但其大部还是需要取给于解放区的后方。刘邓、陈粟、陈谢三军,目前实际上是半后方作战,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晋冀鲁豫和山东的支援,才能逐鹿中原,争取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中打大歼灭战。粟裕1948年1月31日复中央电中的有关段落充分说明他对于3军配合打几个大歼灭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粟裕还有20多年的作战经历,积聚的经验教训很丰富。他担任参谋长的红十军团的覆灭,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苏浙军区部队天目山作战的绝粮,以及刘、邓跃进大别山几乎丢弃全部重装备,使他明白10余万人跃进长江以南作完全没有后方的作战,必然会丢弃全部重装备;减员一半(伤亡、伤员无法收容与归队、逃亡失散);火力减弱与伤员、弹药的极大困难使指挥员难以捕捉战机和坚持歼敌;粮食严重困难和“与民争食”使大部队(不是小游击队)难以立足。 粟裕了解敌人。解放军以一个兵团渡江,蒋介石不会调整编第五师、整编第十一师等机械化重装备的主力部队,放弃重武器到江南水网地区寻解放军作战,也不会让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回江南,以免“放虎归山”。如此,则调动中原敌军到江南的意图只可能做到调动若干二三等部队,于大局没有决定作用。 陈毅传达中说到,中央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粟裕却感到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主力,就急忙跃进江南,则江南在无后方的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能够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解放军分兵江南主力削弱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迅速变成巩固的华北。跃进大别山和中原,确实是避我之短扬我之长。而跃进江南,对一兵团这样一个于重装备运用已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来说,却反是丢弃其所长。把跃进江南,边打边走,要付出的5万人的损失用在中原作战,完全可能消灭蒋军好几个整编师。减轻老解放区负担,避免后方崩溃的战略任务既已由于出击中原而完成,就没有必要放弃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机会而急于跃进江南。 在扩大会的间隙,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作了汇报。 陈毅大感意外。这种改变中央战略方针而牵动全局的意见,其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亲身参与这一战略方案的制定并和毛泽东的军事性格相当一致的陈毅一时难以接受。但是,一次次促膝交谈使陈毅进入深思。以善下快棋著称的陈毅,几天之内,常常举棋不定,心不在“马”。 陈毅的军事想象力虽丰富,他却也有很具体的实践经验,足以体会粟裕的深思。1940年5月2日他不是早就和粟裕联名致电中央反对项英“长征闽浙”并列举了好几个无后方的长征作战损失严重的历史事实吗?1947年7月华野匆促分兵,雨季行军作战,远离后方的几个纵队每纵损失数千人至万余人,内线作战的纵队却因兵力不足而南麻、临朐均未得手,这些事实更在眼前。而集中2个以上的战略单位的兵力,在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下,能较前成倍地歼灭敌军,不是在1946年秋天起就在陈毅力主之下以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的辉煌胜利作了证明吗? 陈毅是个善于坚持自己意见也善于放弃自己意见以服从事实服从真理的人。他开始被说服,并欣赏起粟裕的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气来。陈毅明确表示:粟裕的建议很重要,他鼓励粟裕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 粟裕的思虑特别周密。他首先向刘、邓报告,他深知刘、邓的意见和支持的重要。4月16日,他以长近1300字的电报把意见陈述给刘、邓。“请钧座予指正”。 4月18日,粟裕又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电文长近3000字,除上述意见外,更增加了对淮河到长江间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对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多路坚强的远殖游击队等具体意见。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同日,如所期望的,刘、邓发电报给军委及陈、粟,表示:“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刘、邓十分敏锐,在两天后,召集陈士榘、唐亮、陈赓等商讨作战时,进一步明确:“敌目前在淮河以北机动作战者为9个师,而我方野战部队为20万人,如果粟兵团加入中原作战则为28万人,实力可大大超过敌人。如能寻机歼敌两三个师,即可完全掌握主动。” 毛泽东1948年4月13日深夜,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还在东行途中,毛泽东已电告中工委,要通知陈毅、粟裕到中央来研究战略行动问题。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亲自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粟于4月25日至4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4月21日发出此电。 陈毅当时正主持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反军阀主义倾向,要作报告,并组织下一步的政策讨论。事关华野全部队,不能无人主持,故陈、粟于4月22日急电中央,请求由粟裕于4月24日作完报告后即北来,陈毅不北上。 但是中央军委于同日(22日)电陈、粟:“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于是,陈毅、粟裕于23日电复中央:“拟于明晚及后天白天作一天半报告,传达中央指示及政策,并布置分组讨论,使会议不间断。我们两人于有(25日)晚即动身北来。” 陈毅并不知道此次毛泽东一定要他去,还因为要调动他的工作。他也不知道中原对他的“企图”。 早在1948年2月,刘、邓鉴于中原广大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严重,如豫皖苏地区,“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而沙河北岸已有灾民200余万。”国民党的“法币”不断贬值,而解放区发行的钞票与“法币”的比值还不断下降,农民损失惨重。部队的供给纷乱,浪费严重。如不迅速纠正,“则军队供应与人民生活均将产生严重危机。”因此,刘、邓希望中共中央调一位对土地改革与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到中原。 “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3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 并于4月2日再度报中央并致陈、粟:“仍切望子恢同志来加强中原局领导,主持地方工作和财经工作。” 在得知毛泽东已到阜平,陈毅已回华野,特别是他们自己同意了粟裕率部迟出留中原作战的建议后,刘、邓来了一相应的大动作:发电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刘、邓称: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部分野战军在20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30万。军区武装约为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因此,建议:(一)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二)组织中原军区。刘、邓对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提出3个方案:一、以陈毅力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二、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委;三、陈毅作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刘、邓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在此电报中,刘、邓还表示:小平必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军事,子恢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主持运购,对许多困难问题更易解决。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立即批示:“朱、刘、周与陈、粟、薄(一波)、李(先念)商复。”中央也电告刘、邓:“陈、粟二人日内可到阜平和我们会商行动问题及你们提出的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一起,中央会议有许多重大问题要研究。如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关于在今年冬季召开二中全会问题??华野一兵团的行动问题也列在议程。讨论时,陈、粟、雹李参加。 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的,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正说明当时党内军内的高度民主。这是革命战争得以迅速胜利的重要保证。 会议在倾听粟裕的意见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到8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5月5日,中央把这一决定电告了刘、邓和华东局。在讨论的过程中,刘、邓向中央表示支持粟裕意见的4月18日电当然也起了作用。后来,彭德怀曾在5月21日电毛泽东对全军各战场的作战提出建议,其中指出:从目前情况看,粟裕部按原计划渡江问题值得考虑。不如先不渡江,而集中五六个纵队出中原作战以求打开豫鄂皖局面。 经过后来战役的实践,证明“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是更有利的。而渡江也就成为“百万雄师”从江阴到武汉全线渡江了。 关于陈毅调中原的问题,中共中央也已开始研究。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粟裕向毛泽东力陈“华东离不开陈军长”。刘、邓则在5月5日又一次致电中央: 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 (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正是此时,中央会议已基本确定了中原的干部配备。等到会议结束,5月9日,中央、军委才给刘、邓复示,慰勉有加:“在中央会议上,陈、粟、先念关于中原情况均有详细报告。一年来,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会议详情,托陈毅同志面告。陈毅大约于辰哿(5月20日)开完一、四、六纵队团以上干部会后,即将偕同子恢经太岳转往豫西与你们会晤??”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逊的通电。其中对中原的决定如下:“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12同志为委员。”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从此,南线形成一个指挥中心,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配合进入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五月间接连发生的大动作反映着全党全军争取全国胜利的蓬勃生气和巨大努力。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