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人物 | ![]() | ||||||
第一节 务求军政全胜 1949年,无论对中国历史或是对陈毅个人,都是非同寻常的转折之年。 积22年的牺牲奋斗,人民终于取得了全国政权。陈毅本人,则从百战沙场走向十里洋场,成为大上海的一市之长。将军战则善胜矣,治民理财之道通否? 共产党在马上得了天下,治天下能否久长?──这样的议论和担心,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都须由实践作出回答。 4月27日,南京解放的第4天,当陈毅偕同邓小平踏着满地狼藉的纸张进入“总统办公室”的时候,就已强烈意识到新的艰巨使命将落在自己的肩头。在战争年代,他站在中国革命的最前线:和朱德一起带领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红四军参加制订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和项英一起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东进开辟大江南北;在华东、中原战场进行“收京入沪”的战争。 如今,他又将站在经济建设、反帝与团结改造资产阶级的最前线! “进上海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共产党员要意识到这一点才是聪明的。”5月10日陈毅在丹阳对接管干部说。结果究竟如何?从北平中共中央到香港人士,从华盛顿到莫斯科,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淮海战役炮声未停,中共中央就已将注意力转向渡江解放宁、沪、杭问题了。陈毅在丹阳告诉接管干部们: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说,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 难在何处?陈毅后来解释:当时担心两大危险:一是我们打上海,美国出兵干涉;二是我们接管搞不好,进城后停工停电,大混乱,上海变成一座“死城”。两种假设中只要有一种竟成事实,便会使国内国际局势受到牵动。 对于第一种危险,陈毅于1月25日在贾汪举行的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要警惕美国人干涉,可是我们决不向它示弱。要打就打,没有什么了不起!”就在陈毅一行观览总统府的当日,军委电告:昨日泊于上海的几艘美舰及海军陆战队已撤至吴淞口外,两艘英舰也随之撤出。当然,这并不能排除解放上海的作战发生僵持时美军介入的可能。所以作战本身要力求势如破竹。 更严重的是第二种危险。我军渡江后,由于战线推进太快,铁路运输跟不上,接管上海的干部到不齐,更要紧的是入城政策纪律教育来不及深入进行,如果就这样稀里哗啦开进去,非乱套不可。中共中央已有“慎重、缓进”的方针,总前委研究再三,于4月30日向中央军委提出:“我党我军未作适当准备仓卒进入大城市必然陷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5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推迟攻击。其时,陈毅已由南京到达丹阳──接管上海的巨大准备工作将在这里全面部署。 小小丹阳城突然热闹起来。成千的干部从解放区、从北平、香港日夜兼程地赶来,投入接管上海的集中整训。上海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刘晓来了,未来的上海文化局长夏衍来了。潘汉年、许涤新也从香港取道北平匆匆赶来,带来了少奇、恩来的重要指示??这支接管大军的总指挥正是未来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任、市长──陈毅。 确定上海市长人选是件大事。3月,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前,毛泽东同志曾就陈毅任上海市长之事,征求过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几位老先生的意见,他们对陈毅将军之名早有所知,柳亚子先生在1945年就曾赋诗赞陈毅曰:“兼资文武此全才。”以“儒将”出长上海,他们一致赞成。陈毅自到丹阳起,便正式进入“市长”角色,首先是汇集、研究大量情况和材料。 所有有关上海的年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概况,包括缴获的、地下党调查的、上海来人报告的,汇成关于上海的200多种小册子,陈毅自己看,也交给干部战士们读,再依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确定接管的具体方针步骤。比如,上海的官僚资产如何接管?外商企业如何对待?民族资本家的厂子如何使其开工?国民党政府机构如何处理?都须详细研究,仅财经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听了两天两夜,对其中“两白一黑”(指米、棉、煤)的运输供应任务的艰巨紧急印象特深。 入城政策的前奏是入城纪律。陈毅严格地强调两条: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不入民宅”这一条,3个月前在贾汪时陈毅就曾说:“历来军队入了城,往市民家里一住,干好事的不多。我们部队进去住哪里?要考虑。”一日,陈毅抱着几本古书找到城市政策组曹漫之,说史书上有过军队“不入民宅”的记载,查一查。后来《入城守则》草案便列上了这一条。对此,有些干部想不通,说遇到下雨、有病号怎么办?陈毅坚持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总前委讨论了《入城守则》草案,一致肯定“不入民宅”的规定完全必要。 据说,毛泽东曾赞扬: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5月10日,在丹阳的一座大庙里,陈毅军容整肃打着绑腿,向数百名端坐在背包上的接管干部,做了一次入城纪律报告。首先抓了两件在丹阳发生的“小事”批评:一是有军人没票硬要进戏院看戏,二是有人擅自拿师范学院一个灯泡。小事不校“为什么无票非要进去看戏?是不是老子革命几十年,进戏院还没有资格?(笑声)这个思想作怪,进上海非吃败仗不可!” 纪律,一定要严!率抵っ髡庹侨嗣窬拥氖だ尽? 几千名接管干部,几十万大军,经过20多天的集训和准备,一切就绪。 陈毅以豪迈的声音宣布:“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了!” 上海战役,是陈毅生平所遇的一次最特殊的战役。20多万守敌,有蒋介石亲临督阵,要拼死固守6个月以待“美军援助”。市区内外遍布3000座美式碉堡,4000个钢筋水泥永备工事,1万多野战卫星工事,2万多颗地雷,汤恩伯称此阵地“比斯大林格勒还强固33%。”在此情况下要攻占上海,同时又要严格保存市区建筑、工厂、电力、交通等设施的完好,就绝非易事了。有人将此形容为“瓷器店里打老鼠”,甚为确切。对此,总前委已确定这样一条原则:尽量将市区守敌调至外围歼灭,以避免在市区大打。然而,钓“鱼”出城,敌人岂会乖乖就范? 5月12日,三野第九、第十两个兵团,向沪市外围守敌发起了攻击。13日,月浦守敌凭借坚固工事,拼死争夺,双方伤亡枕籍,中央社大吹“国军胜利”,然而陈毅对军、师指挥员们说:“敌人这些防御工事帮了我们的忙啊,他自恃有本钱固守,才可能将市区部队调出来增援外围,我们是将计就计”。果然,随着解放军在月浦等地步步推进、在浦东直逼高桥,汤恩伯终于沉不住气,将驻守市区的第七十五军调到浦东,被解放军逐口吃掉了。解放军在外围的钳形攻势,又迫使大量敌军缩守于吴漱口两侧地区以保其出海逃生之路。上海市区的国民党军大减,为攻取市区造成了有利态势。 23日,解放军下令发起全线总攻,向市区突击,有关各军军长接到了陈毅打来的电话:“你们马上要攻打市区了,一定要军政全胜,一定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4日午夜1时,3路猛插市区的部队,胜利会合在跑马厅广场,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全部解决了战斗。 然而,25日上午,解放军向苏州河北的突击受阻,桥头上牺牲了不少战士,指战员纷纷要求开炮,部队领导坚决制止了开炮的打算,并制定了一个较大迂回和黑夜偷渡相结合的方案。与此同时,经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联系,解放军与北岸守敌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接触。刘表示愿意谈判。 25日夜晚,大雨滂沱之中,陈毅等乘车由丹阳进抵南翔镇。午夜1时,陈毅答复二十七军与刘昌义谈判情况的报告说:接受刘昌义投诚。限刘部于26日上午4时前集中在江湾指定地点待命。刘昌义接此电照办不误。解放军很快开入苏州河以北地区。 战斗并未最后解决。26日下午,固守在闸北电厂的国民党青年军二三○师还在负隅顽抗。硬打怕破坏了电厂水厂;开展政治攻势,又找不到线索。 陈毅问明这个师是川军,是副师长许照在指挥。陈毅有了把握:“那好,你们查查陆军大学教授蒋子英的下落,他当过许照的教官,让他出面劝许照投降。”蒋子英的电话号码很快查出。接电话的蒋子英做梦也没想到共产党人对情况如此熟悉,连声表示:“我照办!立即照办!” 5月27日上午9时,上海全部解放!历时15天的上海战役,歼敌15.3万,城市完好无损。 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当市民们打开家门时,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湿漉漉的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英勇攻取了大上海的胜利之师却睡马路,这旷古未有的景象强烈震动了上海市民群众。 新生的上海市,电灯是亮的,自来水未停,电话畅通,工厂学校保护完好,这奇迹也应归功于党的另一支队伍──上海8000中共地下党员和广大进步群众。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护厂护校、策反敌军、散发传单、输送情报??上海才得以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26日晚,邓小平率大批接管干部离丹阳向上海开进。同时,陈毅和华东局其他领导人在圣约翰大学,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胜利会合。陈毅与刘长胜、张承宗紧紧握手,动情他说:“辛苦了! 辛苦了!你们立了大功!我们在外面真担心你们的安全啊!”刘长胜这个长期在敌特追捕下顽强斗争的老战士,1945年日寇投降时曾一度被中共中央公开任命为上海市市长,后来内战爆发,他和刘晓一起继续坚持艰苦的地下斗争,直至今朝。此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28日下午2时正,陈毅率领军管会所属军事、政治、财经、文教各接管委员会的主要干部,走上了市府大厦的黑色大理石阶梯,正式接管市政府。 一面鲜艳的红绸大旗在楼顶飘扬,国民党代理市长赵祖康正心情忐忑地等候着新市长的到来。 对国民党政府机构的接管,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是:按照系统、全部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陈毅领会这是一项宽大、稳妥又利于团结的方针。他在市长办公桌前落了座,宣赵祖康进来,问:“军管会命令你执行得如何?” “条条照办了。”“档案、资产呢?”“完整无损,可一一查点。”问完后,陈毅起身与赵祖康握手:“赵先生,请坐。”气氛便放松起来。赵祖康原是个著名的道路与市政工程专家,任上海工务局长,后与中共地下党发生了联系。23日夜枪声渐近,国民党代理市长陈良逃跑前将市长大印丢给了他。 当了4天“代理代理市长”的赵祖康,此时乃向陈毅请求回交通大学教书。 陈毅觉察了他内心的不安,开诚相见他说:“不要有其它想法。你留下来是对的,国家需要人才,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我们想请你继续担任工务局长的职务。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很好合作的。”赵祖康惊异不已,又感动万分。 陈毅来到会议室,又向200多旧市府工作人员讲了话:“诸位者市府的朋友们,这次解放军的胜利,不是共产党一党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希望大家各安职守,办理移交,并听候人民政府量才录用。”讲话博得发自内心的掌声。当天,“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门牌挂了出去。新市长正式上任了。 国民党前任留给陈毅的,是个什么样的上海呢? 解放前夕上海工业已陷入半解体状态。1.2万多家工厂中,只有30%维持开工,机器业工厂停工80%以上,面粉业由于北运通路不畅,产量只是内战爆发前的十分之一。占上海工业产值74%的轻纺工业,缺原料无销路,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此同时,人民政府接管的大米、面粉仅够全市吃半个月,而储煤只够全市烧7天!治安情况也不容乐观,流散在上海的蒋军官兵近2万人,国民党还留下8个特务组织3万多人,加上惯匪、流氓作乱,社会秩序很不安定。 而目前汇聚在上海的难民、乞丐、小偷、妓女、游民,总数达60万!当时一起听汇报的邓小平不禁深叹一口气道:“这些都是我们陈市长的‘子民’哟!” 陈毅及华东局、上海市委一致认为,当务之急首先是稳定人心,尽快恢复生产。上海的纺织厂纱锭229万占全国40%,贸易额占全国的一半。上海工厂的烟囱若不冒烟,全国经济就将垮掉一半;上海市场一混乱,全国财经就会失去控制。陈毅认准一条,即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向华东局、向陈毅交代的接管方针办:集中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各党派,稳步前进。在接管初期日理万机,寝不安枕的紧张状况下,陈毅正是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接二连三亲自会见各界各方代表,进行政治“亮相”,政策交底。 83万产业工人大军是建设新上海的主力。新市长参加的第一个集会,就是上海工人纪念“五卅”运动的大会。陈毅走上讲台第一句话便说:“上海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们,我们是归队来了!首先,让我代表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向保护大上海的人民群众,致以热忱的感谢!”说完他向台下2000多工人代表深深地、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即刻问掌声和夹着呜咽的欢呼声轰然而起。新市长作为工人阶级一员出现,令人感奋。在这次会见中,陈毅提醒大家严重的斗争刚刚开始:“不要以为解放了,今后就是一帆风顺,大吉大利,帝国主义从此老实,老天爷从此不闹灾荒,我们自己也从此不犯错误。那不可能。前途光明,但道路还会是曲折的,还要准备勒紧裤带,甚至要准备流血牺牲!”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对资本家及其资产又将如何处置呢?许多人拭目以待。全市私营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76%,较大的工商资本家及其代理人1.7万余人。他们数量集中,国内外经济联系广,政治影响大。解放前夕,他们有的因国民党搜刮太甚而濒于破产,有的抽金外逃,有的停产观望。6月2日下午,他们拿着有陈毅署名的请帖出席“产业界人士座谈会”时,心里都有些卜卜跳。威震淮海战场的陈毅将军,会不会没收他们的厂店资财,革他们的命? 中国银行大楼4楼大厅里,90多位上海最知名的产业界人士初次见到了身穿褪色布军装,脚蹬布鞋线袜的陈市长。他开讲便说“工商界的朋友们:”──“朋友”二字一出,会场气氛便有所松动。陈毅说:“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已告结束,新的伟大建设任务已经开始。我们的工商政策早已有言在先,就是16个字: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人民政府愿与产业界共同协商,帮助你们解决困难,你们有话尽可对我们谈,我们暂时办不到的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共同努力,尽早把生产恢复起来。” 资本家们字字听得真切,又惊又喜。会后,拥有申新系统9个纱厂的荣毅仁先生兴冲冲回到家里,对满屋等候消息的人宣布:“明天就开工!” 接下来的是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作为文化中心的上海,人才荟萃,情况复杂,中共中央特任命陈毅在担任军管会主任之外亲自兼任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可见上海文化地位之重要。开座谈会,请哪些人来?陈毅亲自参与研究制定名单:“所有在上海的文化知识界代表人物,都要请到。当前最重要的事是团结。解放区来的和地下党的、党内的和党外的,都要团结。在不团结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过去是吃过大亏的,现在胜利了,更要特别注意。” 名单最后增至160多人。 6月5日那天,陈毅与知名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们推心置腹,侃侃而谈,他说到自己并非天生的共产党人,而是地主出身,信过孔夫子,又信过“德先生、赛先生”①,经过多次碰壁、消沉、摸索,才选择了革命道路等等。这种勇敢诚恳的自我解剖,实在是人们闻所未闻,并为之感佩至深的。有人说这次座谈会之后,上海文化界就形成了“陈毅热”,可见影响之大。 上任头10天里,陈毅每天都要参加“大会”,陈毅有请必到,每到必讲,讲必痛快淋漓,鲜明生动有力,在宣传群众,稳定局面方面,起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①取英语“民主”与“科学”的第一声发音,这里指民主与科学。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