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D • 戴季陶 2001-7-15 | 人物 | |||||||
戴季陶 Dai Jitao (1891~1949-2-11) ⊙雷康/编 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属兔,出生在四川省广汉县(现今广汉市)。近现代学者。 1902年进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业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在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在《中外日报》任记者,不久任《天锋报》任编辑,旋升主编,1911年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逃亡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参加创办《民权报》。中华民国成立,随孙中山至南京任秘书,奉命在上海、南京进行反袁军事联络,失败后去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任广州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0月奉命返川,联络川军。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及宣传部长,继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及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国共合作,从事反共著述,鼓吹所谓“戴季陶主义”。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追随蒋介石,嗣任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1931年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这段历史详见“戴季陶赴甘孜奠班禅”)。抗战结束,因患多种疾病而免去原职。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又曾任《星期评论》主笔、《建设》杂志编委,创办中央通讯社,1949-2-11日曾嘲笑陈布雷自杀行为的戴季陶,在广州面对窗外连日大作的风雨,大生悲恸凄惨之感,见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匆匆在他乡结束了生命。 戴传贤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并加入革命。蒋介石抚养蒋纬国,但安排纬国称戴传贤为“亲伯”。蒋纬国长大后,饱受身世流言的困扰,曾亲自前去问戴传贤究竟是不是他的生父,戴未明说,只把镜子给蒋纬国,反问:“你说呢?” 1949年,戴传贤时任考试院长,当时国民党治理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混乱,戴传贤深感愧对苍生而痛楚,选择了自杀,震撼全国。后来在台湾,蒋纬国为了纪念父亲,特在东吴大学立“传贤堂”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戴季陶是国民党的主要理论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断言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认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整理起来,成为一种学术的文化”,孔子“组织了一个民生的哲学”,这个哲学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论。一部是《大学》,是他的方法论”,孔子思想也可称作“社会连带责任主义”。进而提出,孙中山“实在是孔子之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戴季陶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以此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的论著除上面所提之外,还有《青年之路》、《日本论》、《学札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毛泽东和戴季陶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还登门访问了国民党顽固派戴季陶、陈立夫等人。 戴季陶和毛泽东是老相识。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时,部长就是戴季陶。戴虽然反共坚决,思想保守,但对毛泽东来重庆,特别是来拜访他,十分高兴,谈话中对毛泽东寄予热切期望。毛泽东等离去后,他便请张治中代约时间宴请毛泽东。戴季陶在邀请毛泽东的信中说:“前日毛先生惠访,未得畅聆教言,深以为歉!一别20年,一切国民所感受之苦难以解决,均系毛先生此次欣然惠临重庆,不可不一聚也。” 1945-9-13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应邀出席了戴季陶的宴会。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