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D Previous杜甫  诗圣杜甫与新津 2004-5-13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诗圣杜甫与新津栈道/文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天,四十八岁的诗圣杜甫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的组诗,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成就。七月,杜甫弃去华州司功参军到秦州住三个多月,再到同谷住一月余,“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十二月初,全家老小一路饮风餐雪,拾栗充饥,蝮蛇拦路,虎豹号西,历千辛,说万苦,取道嘉陵江上源白水河谷,沿嘉陵江河谷,经剑阁,一岁四行役,年底来到了“扬一益二”的天府之国,寄住成都西郊外浣花溪寺里。
  760年(上元元年)暮春,草长莺飞,树绿花红。在浣花溪水的西头,百花潭的北面,杜甫带领妻子和七八岁的女儿像飞鸟语燕忙碌筑新巢,靠朋友亲戚的鼎力帮助,依着一棵二百年的楠树,很快地用茅草盖起一座自家的背向锦城的小巧灵珑的草堂,结庐锦水边,安居下来。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草堂,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了。如今,人们尽管忘却了杜甫的生地河南巩县和他的死处荆湘,但是永远忘不了成都草堂。“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客至/华三川 画
客至·唐代诗意图·华三川/画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简析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刚成,心中十分高兴,有客来访,更是情不自胜。题下原有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即县令,意为邀请他先征求了他的同意。
注释
  “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去声。

  一下结束了兵戈纷扰、山川奇险、衣食无着、颠沛流离的日子,饥寒交迫的窘况离去,杜甫全家暂得数年的安宁。这时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万紫千红的新世界,玄妙清美的草堂景致,重新勾起杜甫创作诗歌的奇妙灵感,如天马凌云,神思飘逸起来。他的创作心态大大的改观,由过去的奇险苦恨转向今日的平和自然。他在《成都府》诗中写道:“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于是,杜甫以草堂栖身,开始旅居巴蜀八年零二个月的客家生活。特别是在成都生活近四年,他遍游成都府和川西原温江、眉山、绵阳、茂县四个专区38个县中的20多个县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春秋冬夏,他不时与地方行政长官宴游,不时与草堂周围的村夫野老来往,总写诗达240余首,盛叹四川“江山如巴蜀”、“全蜀多名土”、“蜀酒浓无敌”、“蜀江如线针如水”,“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留下许多千古佳句。
  这年秋天,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之弟、由朝廷工部侍郎出任蜀州刺史的王缙盛情邀请杜甫赴府上宴饮。杜甫应约前往。席间,酒过三巡,杜甫问起蜀州所辖四县之一的新津县新津寺和修觉寺的情况。王缙说,新津县(唐代县治在今旧县)城东南五里的修觉山林霏烟翠,瑶光青嶂。神秀禅师化缘修建的新津寺、修觉寺古木参天,白鹤飞翔,殿宇巍巍,香火日盛。山下五川汇合,波浪滔滔,一泻千里,涌动万里之心。天赐新津山水奇美,不可不去一赏,否则为之遗憾。杜甫胸中猛地为之一热,决意择日到新津观山赏水。王缙的幕僚、诗人裴迪庚即欣然陪同杜甫第一次游新津。裴迪早些时日曾经写过《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五律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思念家乡悲叹秋天之情。读了裴迪的原诗,杜甫不久写了游新津的第一首五律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何恨倚山木,呤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曰,随意入僧房。
  时值秋季,天高云淡,落叶萧然,蝉鸣古寺,鸟飞幽塘,游子悲秋,登寺怀人。杜甫如椽之笔一扫千古士子伤秋倚木的喟叹,游情自然,神怡心旷,随身寄居在禅房之中,诗意深沉,宁静致远。
  761年(上元二年)初春,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由彭州刺史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与他情深意厚,多次唱和,应邀赴访,乘兴第二次游新津,写下《游修觉寺》五律诗、《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裴十即裴迪,排行十)七律诗各一首。《游修觉寺》诗:

杜甫的《游修觉寺》诗碑局部/五津中学/新津县/雷康 摄
杜甫的《游修觉寺》诗碑局部
地点:五津中学·新津县·成都
时间2004-05-16 16:27:20

游修觉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春日的修觉寺位居山巅,江天一派寥阔,修觉山林荫竹秀,山花溢香。如此良辰美影,令杜甫诗思勃发,如有神灵相助一般,及时的游春,心里十分庆幸。山径怪石盘绕萦回,流云朵朵舒卷自如。陶醉春景,黄昏日暮,百鸟宿在寺中枝头,客游的诗人忧思重重。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诗:“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悲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杜甫此诗说,黄昏时靠在高高的钟楼上面对着远在天边的雪山顶峰,走来一个僧人不说话只是敲响暮钟。新津县城绚丽的霞光返照多彩多色,草绿木翠画意深深。自己身子多病常常寂静无人,老友相见从来是来去匆匆。知道裴迪长期思考因为诗瘦写作辛苦,往往喜欢与友人交游,许多事情造成懒惰。
  巴蜀佳山胜水,幽奇雄秀。唐代的新津山水,在杜甫的神妙佳构下简直成了诗中的画,画中的诗,一首又一首地绘制了新津山水人文和民情风俗历史的画卷,长留人间。
  大约761年仲春,杜甫回草堂不久,很快又第三次来游新津,写下《后游》、《题新津北桥楼》二首五律诗。今据诗意推测,杜甫前、后两次游修觉寺的时间可能只相隔一月余。大概前次游兴未尽,妻找人传话,说杜甫写诗向朋友觅求的桤树、桃树苗已到家中,自己身体有疾,女儿年幼,无力种下,于是诗人只有急急赶回草堂种树所致。《后游》诗:“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杜甫对新津充满厚爱,新津山水深情地等待诗人归来。百花含笑,绿柳婀娜,无私无怨,捧出情爱。春色媚人,阳光温馨,丰厚美妙的新津风物与诗人火热如炽的生命融为一体,客愁顿时一扫而去,心情无比的欢娱畅快。
  《题新津北桥楼》诗:“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疱。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
  无须笔者赘言。“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这是诗人杜甫现存于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惟一对川西、四川、乃至全国的一个古县──新津的言于溢表的衷心赞美!也是诗人一生长安十年、四年流徙、八年零二个月旅居四川,三年后直至770年(大历五年)的冬天,59岁的病穷相逼病逝于湘江风雨之舟中,生前半百时惟一对古代中国一个县──新津的非常的呤咏礼赞!杜甫生前走州过县,领略和欣赏了西川剑南道大部份地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并细致入微地对全国各地各方的山水风光、人文物产逐一比较之后,言为心声地咏唱──“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因此,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新津的山水景观是1243年前的杜甫心中最美丽和最可爱的地方!

作者在杜甫的《游修觉寺》诗碑前/五津中学/新津县/雷康 摄
作者在杜甫的《游修觉寺》诗碑前
地点:五津中学·新津县·成都
时间2004-05-16 16:31:25

  杜甫《游修觉山》、《后游》和《题新津北桥楼》三首五律诗描绘了新津及修觉山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浓烈诚挚的心绪。清代乾隆时,新津知县徐尧书此三诗,并刻碑立于修觉寺内,称之“杜甫诗碑”。1981年10月,“杜甫诗碑”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多年一晃而过,此碑现在伫立于修觉山(五津中学内)。碑高155厘米,宽80厘米,行书字体有柳欧风韵,石刻刀法洒脱劲健,此碑今已经成为新津的一大名胜。
  761年冬天,杜甫第四次来游新津。新津五河如织,夏季洪水滔天,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之民谚流传至今。故此,唐代每年十月,皂里江(今金马河、三渡水)搭竹木桥以济来往商贾行人,第二年五月夏季水涨则撤桥以舟船渡人。诗人此行一观皂江竹桥修建,二会时任蜀州刺史的老友、诗人·高适(高使君)。此次新津之旅,杜甫写七律诗、五律诗、七绝诗各一首如下: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七律诗:“伐木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五律诗:“把烛桥成夜,回舟坐客时。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末迟。衰谢多扶病,拾邀屡有期。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七绝诗:“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成功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杜甫关心民瘼,饥溺同怀。“伐木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艰苦奋战,降服水龙,造福于民,济川之功。“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诗人秦始皇鞭石的典故,希望能为百姓和社会做出大的贡献。秉烛施工,竹桥修成。月夜舟中,述诗呈志。众人架桥,三日功成。稚童传信,桥东迎友。
  诗圣杜甫人格高洁如松似兰,胸怀坦荡一马平川,感情沉郁抑扬顿挫,诗艺高超集古今大成。伟大的诗人生前先后两年内四次游览描画了新津的山水风物,体恤民情,痛痒相关,共写下了八首(五律五首、七律二首、七绝一首)赞叹新津的宝贵诗章。千百年以来,她就像八颗闪闪发光的美丽的可爱的星星,珍珠般的镶嵌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新津天空上,熠熠生辉,并载入史册,光耀古今。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诗圣千秋,杜甫不朽!

2004年5月8日晨稿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