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H  何其芳 2001-7-1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何其芳 He Qifeng (1912~1977) ⊙雷康/编


  诗人,文学批评家。属,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人,出生在一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乏味的私塾生活,让他常常到江边竹林独自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真正从心里爱好它们,从它们感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的愉快。”最能打动他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诗歌,并由此开始尝试写新诗。14岁开始接触文学,喜爱冰心、闻一多及泰戈尔的作品。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转入重庆治平中学,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次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上清华、北大两大学。1930年秋,赴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转入北大哲学系。虽读哲学,却醉心于诗歌、散文写作。1931至1935年间,他受到一些消极、悲观思想的影响,诗文多为一些孤独、伤感的咏唱,抒发内心的不满和苦闷。诗艺上追求清词丽句、错彩镂金,崇尚“纯美的诗情”。如代表作《预言》,把真情和艺术精雕细刻地统一起来,表达了年轻生命对爱情、梦想的追求和幻灭。独具一格的诗风和突出的成就,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他一生诗歌艺术的高峰。1935年毕业,先后在天津、山东教书。这期间,有作品《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和《预言》。《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7年回川,在万县师范教书,与杨吉甫创办《川东文艺》。后到成都石室中学教书,参加创办《工作》杂志。
  1938年到延安,次年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想发生较大变化,决心“使自己的歌唱变成鞭子还击到这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诗风由以前的缠绵低回转向明快昂扬,集中反映在诗集《夜歌》里。诗人不再满足于以往“自我”的吟哦,从爱天上飘忽的云到爱乡间的茅草屋,开始关注现实、讴歌人民,作品中充满了明确的批判精神。如《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一大批佳作都写于此时期,为其创作的又一高峰。同时他也由小资个人主义者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1939年曾随贺龙部在晋西北体验生活。1942年创作《生活是多么广阔》。1944年到重庆做统战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1948年初任朱德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学院任教,同时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人民文学》杂志编委。1953年负责筹建文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兼任《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工作,写了大量有独特见解的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论文和专著。有《何其芳文集》六卷本行世。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个明媚夏天(1977年),身心饱受摧残的诗人便含未竞之志悄然逝世。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川籍诗人何其芳的著名诗篇,1942年作于延安,传诵至今,被收入现行中学课本。吟诵如此热情高亢的诗篇,一定想不到诗人最初的风格却含蓄幽怨,充满“小资情调”……
  1977年病逝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何其芳诗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何其芳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何其芳选集》。

相关标签姓|属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10-02-0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