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 | ![]() | ||||||
黄福生 Huang Fusheng (1949~) ⊙源自:邢学元 他只有一只独手,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辛劳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换来的报酬,供家中一名独生儿子读完大学。 独臂人黄福生是川北仪陇县的观紫镇的一位务工农民,今年53岁,常年走村串户,用一只灵巧的右手,为他人加工制作高质量的无烟煤球,22年来,在县城和中坝、观紫、大仪等10多个乡镇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黄福生因家里穷,经人介绍,从15km多远的大仪镇“嫁”到了中坝乡大顶村,乐呵呵地当上了齐姓农家的上门女婿,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一次陪独生儿子玩废子弹壳时,意外地失去了左手。一只手并没让他丧失勤劳致富的信心。他利用赶场的机会,边看边学,很快学会了一只手用煤枪打煤球的力气活。 从1980年至今,他每天早出晚归,往返10多里山路。在加工拌煤炭时,左手躯干还得做辅助工作,只能用一只手使用炭枪,劳动强度相当大。他十分注重打出煤球的质量,加工出的煤球光滑好看又好烧。有的人家缺劳力,他毫无怨言地承担运泥运水的活,从不另收费。县城、场镇居民,农村家庭争先恐后登记排轮次专找他加工。1996年秋,他儿子考入成都市电子机械专科学校。面对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他拼命劳作,一年打炭圆加工费可挣到4,200多元,3年多来,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钱,终于让独生儿子完成学业。 儿子毕业后被北京市一家电子机械厂招聘,回家探亲见爸爸这样辛苦,劝他再别干了。他却对儿子说:做力气活习惯了,劳动是光荣的。2002年5月,他投资买回一台小型电机粉碎机,将大煤块粉细,既让煤球光滑好烧,又加快了打炭圆的速度。 22年来,黄福生除农忙季节外,从不间断在县城和附近10多个场镇常年加工煤球,究竟加工了多少吨煤炭,连他也说不清,只是笑道:“堆起来像一座大山。”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