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H  胡霖 2001-12-26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胡霖 Hu Lin (1889~1949) ⊙雷康/编



  字政之,笔名冷观。属成都市人,新闻记者,报业家。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创办人。
胡霖胡政之1889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旧官僚家庭里。他幼年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入安徽省高等学堂。在这座学堂里,胡政之接触了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以及先进的自然科学观。他读书十分用功,在少年时代打下了良好的文言文基础。1906年,17岁的胡政之自费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学习了几种外语。回国后,1912年任上海《大共和日报》及民主图书公司的日文翻译。同时自组衡平律师团,执行律师业务。不久出任江苏高等法院刑庭庭长。1913年任《大共和日报》总编辑,兼中国公学法律教员。1915年任吉林巡按使署秘书长。1916年任内务部参事。王郅隆接办天津《大公报》后,胡政之任《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在《大公报》的几位创始人中,胡政之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最长,积累的办报经验最丰富。他多次采访世界性的重大新闻,精通评论文章,在1919年1月到6月召开的巴黎和会中,胡政之受王揖唐的委托,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前住欧洲采访这次会议。他不仅是到会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这样重大的国际事件。在中国报业史中,可以说他是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1920年胡政之任北京《新社会报》总编。1921年于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1924年胡政之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国闻周报》。《国闻周报》是一份综合性的时事周刊,创刊初期的政论、时评大多由胡政之执笔。直到1937年停刊,《国闻周报》在当时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高的期刊。胡政之主持的《国闻周报》如同一个摇篮,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有才干的新闻工作者,吸引了许许多多热心的读者,团结了文化界、学术界的许多作者。同时正是《国闻周刊》为后来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创立,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1926年,新记《大公报》续刊,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胡政之主持《大公报》上海版、香港版、桂林版的出版编辑工作。1941年到重庆管理《大公报》事宜。1942年补缺为国民参政员。1943年为参政会访英代表团团员。1945年4月,胡政之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1946年以社会贤达资格参加旧政协,1948年去香港,恢复《大公报》香港版,又在美国出版英文《大公报纽约双周》。
  胡政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善于交际,在军阀政客的圈子里吃得开;除了能说日语、英语外,还能看懂意、德等多国文字的报纸;每次采访重大新闻,胡政之都要自己写通讯、拍照片,独立编排整个版面。同时,胡政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更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位杰出的经营家。他熟悉外国报纸的办报做法,研究英美早期报纸、通讯社的经验,立志改革中国的新闻机构。在经营作风上,胡政之眼光远大,以铁碗著称。正是胡政之的一系列做法,《大公报》才得以由一个弱小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影响的巨人。胡政之一贯重视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并以战略眼光培养后备人才。用人唯贤是他的原则,不称职的随时辞退,对有用人才则爱护备至,积极发挥其才能,放手在工作中培养。《大公报》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可谓群星灿烂。如王文彬、范长江等。他们都是到了《大公报》以后才成名的。如果说这些人是“千里马”,那么,胡政之便可称为中国新闻界不常有的“伯乐”。由于胡政之在报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其设立了专门辞条。

相关标签姓|属|媒体人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