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H  胡仁宇 2007-07-26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胡仁宇 Hu Renyu (1931-7-20~) ⊙雷康/编


  中国核物理学家。
  属,出生在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江山市官溪乡内村(1952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浙江省江山市淤头区官溪乡的内村、外村、后山、中店4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和南坞乡的大桑园、周家墩、黄坳3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划归江西省玉山县管辖)。1951年至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于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又善于钻研,被爱才若渴的钱三强、何泽慧等老专家视为难得的“好苗子”加以重点培养。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契仑柯夫。1958年,由于国内重点建设急需人才,他提前回国,被钱三强教授推荐到一个新组建的国家核心保密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实验室。这项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按期研制成功。他带领一批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利用极期简陋的条件,用比外国人更短的时间陆续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出色地研制成功中子发生器,建立了快中子物理实验室。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科研室负责人的胡仁宇,亲自参加了这次试验,并担任了作业队一个小组的领导人。他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装配在第一颗原子弹上。以后,他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在当时部一级的负责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带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驰骋在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复一年地战斗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中,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作出了贡献。

胡仁宇
胡仁宇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1971年,胡仁宇随整支研制队伍调往四川基地,担负九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二所的科技领导重担,负责筹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他和同事们陆续研制了一整套物理诊断技术设备,先行开展有关物理实验室研究,为开拓这一前沿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国防科工委聘为近区物理测量组负责人。他组织科技人员探索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对快速脉冲辐射场测试技术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3年6月,胡仁宇担任九院副院长,协助院长“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授组织领导全院的科研工作。1985年9月,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教授的工作,担任代理院长,承担全院领导工作。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九研究院院长,在前任开辟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推进全院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又根据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积极组织推进九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在集中精干力量完成军品研制任务的同时,又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实践中摸索推行军民结合的具体途径,使九院的民品开发生产效益逐年上升,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胡仁宇前后参加过6次国家核试验,每次试验都自始至终亲临条件十分艰苦的现场,参与指挥领导,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对新中国国防尖端科研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党、国家的信任和人民的爱戴。1984年和1988年,他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91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在党的十四会议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等报刊都曾登载有关他的事迹的专访文章。新华社发的《中华科技精英谱》对他作了这样的介绍:“……他先后参加筹建和领导了多种核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核技术研究实验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新的测试方法,不断完善测试技术,为我国核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成果的主要作者之一。他领导的新的核技术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表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实验部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当选为四川省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胡仁宇旧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梓潼县/雷康 摄
邓稼先旧居的后面还有结构面积与其一样的七幢苏式院士别墅,这是新装修过的胡仁宇旧居
地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长卿镇·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9:46:18

  长期从事核物理实验、核试验诊断、惯性约束聚变和核安全研究,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在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承担有关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和其他核测试工作;开展了强脉冲混合辐射场的各种特性的测量工作;1970年代末以后,参加组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使其初具规模并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担任院长期间,组织领导核武器设计、试验、定型和生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高技术跟踪、人才培养、开发民用技术和科研新基地建设等重要规划。对发挥全院整体综合科技优势,打下了的基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1988年两次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1982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86年、1989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的主要论文有《激光产生的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等。
纪实
  1. 2007-07-22日(中):访核武器研究院
相关标签姓|属|科学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