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J  蒋介石 2003-1-13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蒋介石 Jiang Jieshi (1887-10-31~1975-4-5) ⊙雷康/编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学名志清,属,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1906年赴日,结识陈其美。回国后,1907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获公费前往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并在陈其美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事业。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回国,受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指派,率先锋队进击杭州,参加攻克浙江的战斗。随后任沪军团长,极受陈其美赏识。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再渡日本。1914年孙中山于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他奉派返国协助陈其美反抗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仍陷于分裂。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蒋介石于1918年来粤,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之后却因人际关系不顺遂,即返回上海。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带给了蒋介石的人生重大转折。陈叛变后,孙避难于永丰舰,蒋闻讯急奔广州,登舰随侍四十余日,由是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蒋出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和行营参谋长,并赴苏联考察。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更将黄埔军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重要职位交给他。同年,蒋领军东征陈炯明,次年二次东征,战果卓著。

蒋介石
蒋介石。手执军刀,神采焕发,蒋介石位于权力的顶峰。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挥师北伐,一方面完成总理遗志,一方面和汪精卫、胡汉民、李宗仁、中共等势力展开斗争。汪、胡在国民党内的辈分高过蒋介石,均是文人出身。李宗仁所领导的桂系军阀,在东征、北伐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均贡献卓著,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蒋介石明争暗斗的对手。而中共在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下,周恩来林彪、陈赓等人均曾是黄埔军校的一员,与蒋介石协力统一中国的大业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1926年,孙中山过世的隔年,蒋介石誓师北伐。1927年4月,发动“清党”,与共产党决裂,并与汪精卫“宁汉分裂”。8月,被迫下野。12月,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取得领导地位,继续北伐,在张作霖“易帜”之后,暂时在名义上统一中国。1929年,蒋与桂、阎、冯三派爆发内战,分别击败对手。1930年蒋介石开始“剿共”,但“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受到抨击,1931年再度下野,但很快复出,继续与中共展开武装斗争。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与中共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后,直到1937年领导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蒋的声望极高,受到人民拥戴。然而在与共产党全面内战期间,逐渐失去民心,1949年1月,在兵荒马乱、民生动荡中,蒋被迫第三次下野。国民党政府来台后,蒋复职总统,并连任四届,1975年病逝于台北。

回乡安葬?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大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会长陈昭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深情感慨。
  陈昭典说,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姓对蒋也很宽容,如果蒋家愿意让蒋的灵柩回乡安葬,而且按一定的程序来办,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中山陵,与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这恐怕不能实现。
  毕竟同根同源,“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一时间引起全球华人关注。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结婚照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结婚照
地点:上海市
时间:1927年12月
摄影佚名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凄凉离乡1949-4-25日,迫于战事紧急,蒋介石离开溪口,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乡土地一步。
  此前,宣称“下野”的蒋介石在故乡“超长时间”地隐居了3个月零4天,并且在溪口与全家过一个大年夜,是其自1913年离乡以来36年中的第一次。
  离别时,“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同年12月10日午后2时,中美号座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目标台湾。“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当天下午6时30分,蒋介石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偏安了26年。
  蒋介石在溪口时曾经反省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1949-2-1日日记)

蒋介石的思乡情结
  虽然偏安一隅,局势岌岌可危,但是蒋介石的“人在台湾,心在大陆”的意识相当明显。同时,蒋介石要求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仍需客观承认。在百年大业的教育问题上,蒋介石不断地灌输“台湾民众根在大陆”的理念,在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是一知半解时,就要求他们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国文课本上,则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诵。他甚至压抑台湾当地通行的闽南语,成功地推行了两岸民众都能沟通的“国语”,这使得两岸间虽然有着半个世纪的隔绝,但是却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没有想象中的陌生,让两岸民众间仍然存在一股共同的文化血脉。

蒋介石、毛泽东
蒋介石、毛泽东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
地点重庆
时间:1945年8月
摄影佚名

海峡“密使
  尽管表面上音讯隔绝,但海峡两岸一直有来自双方高层的暗中交流,其中的中介被传媒称为“密使”。他们在海峡两岸壁垒森严时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950年5月下旬,高雄市“凯歌归”饭店的老板李次白乘船抵沪,成了1949之后国共间的第一位“密使”,因为他的妹夫是陈毅的胞兄陈孟熙。策划者是他的两位黄埔六期同学和一位蒋经国的亲信。据说,蒋经国认为李是陈毅的至亲,“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要进攻台湾”。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给李的意见是: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早。

1957年4月,住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
  宋宜山坐火车入京。宋是宋希濂的兄弟,他是衔蒋介石之命来试探中共的合作意图。一年前,章士钊受托向台湾方面转送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函中呼吁两党合作和平统一,还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两周之后,宋返回香港写了一份1.5万字的报告。据说,蒋介石恼恨该报告对新中国的“激动”,嘱宋不必返台。1973年,宋宜山因为参加了在香港逝世的章士钊的追悼会,被台湾撤消“立法委员”职务。
  1973年5月中旬,一架中国民航的专机飞抵香港启德机场,92岁的章士钊坐在轮椅上被抬下飞机。香港的传媒纷纷猜测,章是带有国共和谈使命的。老人家的确是应毛泽东周恩来之托而来,抵港第二天就开始约见旧人。可惜天不假年,一个半月后,章士钊在港去世。

蒋介石
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这帧台湾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是个慈眉善目、朴实无华的老人。蒋介石一身极具争议,但是他的简朴作风、平实平淡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奢侈派头,是比较为人民所公认的。这种风格虽然不见得影响妻子宋美龄,但是与蒋经国极为相似;蒋经国的简朴随兴更胜于蒋介石。
  蒋介石的健康状况,直到1972年8月的一场意外的车祸,才急速下降。蒋介石的座车被一名少将的座车撞上,使蒋必须接受长期治疗,不堪其苦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1975年春节期间,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周恩来》。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吁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据说,旅美多年刚刚返台的陈立夫是受命于风烛残年的蒋。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去世。
  反统战不妥协的蒋经国,在1981年就暗许自己的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台湾的著作《总统的秘密特使》披露说,沈诚在1986年至1987年里频频穿梭于两岸。1987年3月,大陆政协邀请沈诚赴北京晤谈。沈密谏蒋经国力主突破“三不”,蒋经国的回答是:对民间接触,台北方面的政策是新“三不”,就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
  北京方面的建议是: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并且致函蒋经国,请他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蒋经国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在双方取得一定协议前尽量不赴会。需要在政府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来动作。
  1987-7-14日,蒋经国宣布废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

移灵奉安委员会
  1975-4-5日,蒋介石病逝。
  菲律宾一家报纸说: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搞“党改”,就是光复大陆的梦想不改。好在,他守着的还是“一个中国”。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墅。“慈湖”在台北市南60km处,蒋在这里仿照溪口的建筑样式建了几排平房,生前经常来此小住,并且指示自己身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并非安葬,要“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蒋介石在南京时,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朱元璋墓)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并且建了一座“正气亭”以为标记。
  1996-7-8日,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

蒋介石病逝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享年八十八岁。当时台湾人民普遍表达哀恸之情,元首“驾崩”,下跪就成为自然之举。无论这是不是“造神”运动下的荒谬行径,但是当时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确实是出自真情,如同中国风俗中子女对已故父母行跪拜之礼一般。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尽管跪拜者较为减少,但人民恸失领袖之情仍溢于言表。以前台湾人书写“蒋公”二字,必须在“”字之前空一格,以表敬意
地点:台湾省
时间:1975年4月
摄影佚名

  蒋纬国赴美为宋美龄祝寿时曾谈及蒋介石入土为安”的彻底解决方案。宋美龄提出她的看法,若蒋介石能够归葬南京紫金山,则她在百年之后亦愿意归葬上海,和她的母亲倪桂珍女士葬在一块儿。因为紫金山是“总理”和“总裁”奉安之地,不是她可以安葬的。假使蒋介石不能归葬南京紫金山而能归葬奉化老家,那么,她百年后,愿意和蒋遗骨一起归葬奉化溪口祖坟。但是,在国民党高层,两位蒋“总统”的“奉安”,被列为“国葬”,一种说法是:“兹事体大,要好好研究,待统一后再谈移灵比较合适。
  一直见证了当代蒋家沧桑的盛祥福透露,从蒋介石后人的行为看,确曾考虑过让他们的“蒋公”叶落归根,因为他曾陪同蒋家从台湾请来的风水先生看过地形,选中过三个地方,一处位于雪窦山风景区内,一处在蒋母墓道下面,另一处在一个叫柳家塘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名为“五龟下山”。
  1997-9-23日,蒋纬国因呼吸问题和内出血不治辞世,享年82岁。迁灵一事,暂时被搁置。

老兵“破冰
  重返大陆是蒋介石毕生的愿望,但具“总统”身份的蒋介石,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的部下毕竟没有政治的包袱,还有幸能与分隔半世纪的亲友重逢。1987年6月,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受命完成《民众赴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同年10月15日,“内政部长”吴伯雄奉令宣布民众赴大陆探亲实施办法:同意“除现役军人及公职人员外,凡大陆有三亲内血亲、姻或配偶的民众”,均可于11月2日起向台湾红十字会登记。
  11月2日,预定上午9时开始登记,但凌晨就人山人海。3时30分,人潮就一拥而入。当天办妥手续的1,334人。6个月内,申请者达14万多人,6万多成行。在“思乡寻根”的强大推动下,当时的台湾当局不得不让“政治”给“乡情”让步,使海峡两岸间的民间交流打开瓶颈。

蒋纬国生平
  作为蒋介石的二公子与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却未曾进入权力核心,也因此不像父兄二人极具争议性,所留下的只有他笑语如珠的小故事,以及他的生世之谜。
  蒋纬国(1916~1997),幼名建镐,号念堂,生于日本东京,生父其实是党国元老戴传贤(季陶,浙江吴兴人,生于四川广汉),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戴传贤与蒋介石有金兰之谊,纬国出生后,戴将纬国送回中国由蒋介石抚养,并从蒋姓,蒋纬国于焉成为蒋家二公子。
  蒋纬国年少时立志从军,但先就读于东吴大学理工学院和文学院。1936年,蒋纬国二十岁,蒋介石将他送往德国慕尼黑军事学校。期间纳粹势力扩张,蒋纬国因此有实战经验。二十三岁时蒋纬国转往美国,接受一年的装甲兵训练,二十五岁返国参加对日抗战,于青年军历练。战后为装甲兵驻沪代表。1948年,三十二岁的蒋纬国驰援“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正想一展身手,即被召回。1949年,他的生父戴传贤因为国府颟顸腐败,痛而“殉国”自尽。1950年,蒋纬国升为装甲兵少将司令。他熟黯装甲兵理论、战术观念、建构制度,强化了装甲兵的基础,装甲兵从而被视为他的子弟兵。1953年,蒋纬国发生家变,与他结婚九年的妻子石静宜骤逝。1957年,蒋纬国与丘爱伦结婚。丘爱伦的母亲是德国人。

蒋介石、蒋纬国
蒋介石对两个儿子的栽培,有“经文纬武”的期许。他培育蒋经国在政治上发挥,蒋纬国则完全受军事历练;一文一武,期待能成左右手。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是幼年时调皮有趣,蒋介石十分疼爱他,曾说:“经儿可教,纬儿可爱。”蒋介石将他交给偏室姚治诚养育,姚夫人对纬国视如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蒋纬国长大后得知自己不是蒋家亲生骨肉,对姚夫人仍侍奉亲炙。1967年,姚夫人病逝台中,蒋纬国在墓碑上镌刻:“辛劳八十年,养育半世纪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1963年,蒋纬国离开装甲部队,调任为陆军指参大学校长,但1964年的“湖口装甲兵事件”,仍无端波及蒋纬国。当时湖口的装甲兵副司令官赵志华,意图挥师北上,兵谏未果。由于蒋纬国是赵志华的老长官,蒋介石和蒋经国为此不满,蒋纬国的职务受到冻结,担任中将长达14年。蒋纬国向来幽默诙谐,私下自嘲“我是中将汤,长年都需要。”1975年8月终于晋升上将。1986年,蒋纬国转任国安会秘书长,蒋纬国自嘲是“一人之下,无人之上”,只能“管管秘书”。
  蒋经国过世两年后,国民党爆发“主流”、“非主流”的政争,1990年在劝进声中,蒋纬国原本有意担任林洋港的副手,搭档竞选正、副总统。后来大势已去,不敌李登辉而弃选。晚年的蒋纬国,逐渐露出反对李登辉的情绪,他与另一侄儿蒋孝勇,均对李登辉的政治主张与手段表达不满。1997年他病逝于台北。他生前表示,希望和第一任妻子石静宜同眠于六张犁极乐墓园。

家庭
  夫人:宋美龄,1927年12月在上海市结婚
  长子:蒋经国
  次子:蒋纬国。
纪实
  1. 2003-11-11日:冬日蒙蒙青城山
相关标签姓|属|政治家|命理|宋美龄命理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9-02-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