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J  贾培之 2006-10-2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贾培之 Jia Peizhi (1884~1954-10-28) ⊙雷康/编


  贾培之(公元年),又名廷福,字尧昆,属,今温江县的镇子乡柳河村贾家巷子人。父名贾洪顺,清末从温江迁居成都华严巷,以织锦为业。
  培之8岁入垫读书,14岁辍学,后随父学织锦技艺,工余喜看川剧、听围鼓,逐渐学会唱戏,常参与围鼓坐唱,皮影剧团亦常约其演出。曾向川剧名净丁少武、周辅成和名须生周明超等习艺。由于聪颖好学,不久便在川剧界崭露头角。
  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同名旦浣花仙(李绍文)等加入玩友剧团“进化社”,以“怒霆”为艺名,常演《三尽忠》《商人鉴》《烽火台》等剧。当时,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家,正式开始了舞台生涯。民国2年“进化社”解组,转而加入“永遇乐”剧团,随团赴川北一带献艺。民国7年,加入成都“三庆会”川剧团,从此开始以贾培之作为艺名,长期在“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演出。与之同台献艺的尚有康芷林、肖楷成、周慕莲、天籁等。
  培之重视声腔研究,与浣花仙长期合作,所创胡琴唱腔,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一时“浣、贾”并称,被誉为川剧正宗。培之擅长表演慷慨激昂的英雄人物,且戏路很宽,既演老生、红生和以唱工见长的丑角,又串演净角。嗓音宏亮,沙而不涩,声自丹田,高亢圆润,唱腔刚劲有力,讲白雄浑敦厚。30年代有人写诗称赞他:“不甘市井没英雄,粉墨登场学醉翁。铁板桐琶供啸嗷,至今尤唱大江东。”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气质各异的人物,均维妙维肖,形神兼具。常演剧目有《马房放奎》(饰陈容)、《喊寨逼姬》(饰项羽)、《柳林丢包》(饰薛刚)、《辞曹挑袍》(饰关羽)、《单刀赴会》(饰关羽)、《三娘教子》(饰薛保)、《柴市节》(饰文天祥)、《阳河堂》(饰薛猛)、《江油关》(饰马邈)等。其中《马房放奎》一戏,以其独具特色的唱腔,疾徐适度的道白和功力深厚的身段最受观众欢迎。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培之更加焕发青春,从事川剧艺术革新,积极参加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演出。在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中饰王贵之父,在新编历史剧《陈胜王》中饰陈胜,均一丝不苟,认真排演,演出效果甚佳。
  培之为人正派,办事热心,初任“三庆会”仲裁股长,为同事调处纠纷,深受爱戴。民国10年被推选为“三庆会”副会长,与会员同甘共苦,亲如一家。个人生活非常俭朴,亲友如有相求,总是尽力资助。每遇演出收入不好,总是自愿享受一般待遇,拒绝优厚报酬。有剧团以重金聘请,要他离开“三庆会”,均被其婉言谢绝。他自从投身川剧界后,一直以振兴川剧为己任,锐意进行革新。在会员中坚持口德、品德、戏德教育。对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他的学生陶良培、康兴培、周继培、郑建培等均保持了“贾派”的独特风格,在川剧界享有盛誉。解放后,为繁荣川剧事业,他献出了精心收藏的剧本。
  1950年,“三庆会”改组为“新生三庆剧社”,培之出任社长。“三益公”、“永乐”、“国民”等剧院合并成“大众剧院”后,改任该院院长。1951年,调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副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剧观摩汇演,获演出奖。同年9月30日,出席毛泽东主席主持的国庆招待会,还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11月20日夜,在公安部礼堂主演《柴市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再度演出《柴市节》。毛泽东主席看后亲切地握着他的手称赞说:“作者是文天祥,你也是文天祥!”1953年,任西南川剧院院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0月28日,病逝于成都。四川省文艺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田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分别发来唁电,为川剧界殒落的这颗明星表示深切悼念。

相关标签姓|属|演员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