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L • 郎家文 2006-7-4 | 人物 | |||||||
郎家文 Lang Jiawen (1956-1-8~) ⊙王映/文 编者按 郎家文,男,汉族,属羊,出生在重庆市的丰都县,大学文化,副研究员,注册高级咨询师。1965年9月~1970年7月,丰都县包鸾镇新溪村小学读书;1970年8月~1971年2月,丰都县包鸾镇新溪村务农;1971年3月~1973年1月,丰都县包鸾镇中学读初中;1973年1月~1973年8月,丰都县包鸾镇新溪村务农;1973年9月~1975年7月,重庆市丰都中学读高中;1975年8月~1978年2月,丰都县包鸾镇务农,任党支部副书记、工作组组长;1978年3月~1982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农化系读大学,任副班长,作为班学生党支部的成员分管团支部工作,取得农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2006年2月,四川自然资源研究所、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其间:师从侯光炯教授。1987年7月晋升助理研究员。1992年7月晋升副研究员;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科研处副处长、技术开发处处长、创新工程部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职称评委会评委、所职代会主任、业务支部书记;筹建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办四川自然资源研究所生物活性饲料厂(出任厂长)、创办四川埃博特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担任多家政府和企业的高级顾问;参加四个协会,出任理事或副理事长。1982年~1996年期间,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1997年以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编制各种咨询报告(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100余篇,为企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策划编写出版了《新视界HITEC──解读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25万字,2005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策划人、投资人、创作人和主编,组织一个创作团队编著了《都市生存》丛书(30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6~7月出版)、《四农新视界》专著(预计2006年8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和《资本兴农》专著(预计2006年8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互联网上搜索,输入“郎家文”的名字,你会奇怪它与许多相去甚远的领域有关:土壤学专家、“三农”专家、发明人、副研究员、企业高级咨询师,丛书策划人、投资人、……你甚至会发现命运文化研究也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看过一些简历和资料后,我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这应该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 见到郎家文,话题不知怎么从命运文化开始了,我半真半假地问他是不是真的会算命?于是,郎家文开始说话了,一开口,他就不再是开始那个坐于桌边的沉静腼腆的中年人了,这一开口,就是三个小时没有停顿,他条分缕析,追根溯源,从人的基本属性谈到宗教形成的原因,滔滔不绝,让人如堕九里云雾,后来话题又转到他新近策划的一套丛书上,30本的《都市生存》,四川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读者对象是农民工群体,针对30种不同职业的就业环境、生存压力,教会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现实,提升自我,改变命运,郎家文组织起一百多人的团队、23个课题组,自己投资、调研、撰稿,这个创作团队的统一笔名也是用的他的名字的谐音。 我印象中那个科研工作者的形象挥之不去,在耐心倾听了很长时间后,我提出了关于他的经历的问题,郎家文才终于言归正传,开始讲述自己的人生道路,神情显得凝重了许多。从他一字一句郑重吐出的话语中,我感觉到,这不仅是一个业务能力较强、有独到思想的人,知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且胸怀颇大、有社会责任感,能在现实中发现机会,也能去实施自己的理想,他总是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转换着人生的角色。 郎家文1956年1月8日出生在重庆丰都的大山深处,读中学期间,恰逢文化大革命,读书断断续续,无书可读,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1975年他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入了党,当了半年的支部书记,成为公社培养的后备干部,参加了县上的基本教育工作团。这段社会工作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 恢复高考的1977年,郎家文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化系,专业是土壤学。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大家感觉春天到了,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学得很扎实,77届的学生是有社会阅历的人,学的深度也许不如后面的学生,但在学以致用方面,却有其优势。1982年1月,郎家文大学毕业,取得农学学士学位。 读完大学,郎家文来到城市,被分到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搞科研,在单位挑起了大梁,很快就成为所里第一个去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在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学术层面上是最高的课题,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郎家文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毕业后我在长宁县乡下师从了侯光炯教授,获益非浅,不仅仅在知识方面,侯光炯教授宽广的学科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郎家文在自然所集中精力搞过一段时间课题,最多的时候,他手里同时有5个课题,年轻有为,成果丰硕,但是,1992年7月晋升副研究员以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有了一些反叛,开始反思自己搞的这些成果,因为课题做了以后,形成的成果就是论文、书,还有成果奖,但是之后,它就变成档案里面的东西了,没有拿到社会上去转化,他就反思,这是不是他应该走的方向,因为这些成果对社会没有用。 郎家文说:“没有转化有很多原因,一个科研课题的提出,从申报、批准立项、具体研究、到写成文章发表,变成成果,最顺利也要4年,而现在知识更新多快,经过4年,研究的东西已经没有用了。社会没有用,谁有用了?科技人员自己有用了,用了纳税人的钱,得了奖,有著作论文了,申报职称肯定跑在前面。实际上我在评副研以前都是跑在前面的。搞科研写论文,人家给我的评价是:能写、能想、也能说,但是最后我发觉,我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已经没有价值了,对自己非常有用,地位上去了,工资、房子都上去了。如果你继续沿着这条路执着地走下去,有可能在学术界就非常有名气,甚至走到院士,但是,可能多数人从事的这些科研工作,对社会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就觉得,这样我这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看法,我是想做一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从此之后,郎家文对搞科研就没有什么兴趣了,恰好那时,他们所里有一项课题转化,把一个科研成果拿去办饲料厂,郎家文三万块钱起家,当起了四川自然资源研究所生物活性饲料厂厂长。这一个阶段对他的人生丰富相当大,因为他从此知道,作为厂里的一把手,要把一个成果转换成对社会有用的产品,需要那么多相关的知识:管理学、社会学、社会人文知识……厂只办了三年,在办厂期间,郎家文清楚地意识到,饲料厂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但是研究所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提供,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是做不大的。在办厂期间,他自己买书来看,系统地学习了MBA、哈佛大学管理课程,把饲料厂当成自己探索的实验场和学校。虽然办厂没有成功,但是,他可能比一个做大了饲料厂的人的知识更丰富实用,这就奠定了他后来走向为企业做管理咨询的道路。 告别饲料厂,郎家文回到研究所,先后担任技术开发处处长、科技处常务副处长,1999年又负责筹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筹建时,他将中心定位为一个国有独资的中介机构,结合市场运作和利用国有专业资源运营,但是这种想法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他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于2000年开始涉足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郎家文创办了专业咨询公司──四川埃博特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投资管理咨询、企业发展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先后担任多家政府和企业的高级顾问。郎家文搞科研出身、做过科技管理、熟悉企业管理、官场运作,知道怎样依托企业科技创新去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他于科技领域尤其擅长,所以服务的对象多是科技型企业,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属于创业型企业,他不仅利用已有的综合知识,在战略思维、市场知识、科技管理方面为它们提供较全面的营销指导,还把服务的企业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这样,他逐渐就超越原来土壤学的专业领域,成为知识的杂家了。 在做了企业咨询以后,郎家文发现:他为企业提供建议,编制各种咨询报告,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实施到不到位,也取决于企业很多因素,他自己没有承担风险,工作没有挑战性,他始终希望能做些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事,而他的许多建议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他想负责一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于是,在仔细思考之后,他选择了为进城的农民工服务。 郎家文发现:现在农村相对年轻、有文化、充满梦想的人都随着城市化进程走出了农村,而针对这个群体,国家对他们的服务还比较浅表,他们是这个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命运的阶层,他就想自己出一套书:《都市生存》,针对广大较低端的读者群体,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教会他们拓展发展空间,依托具体的职业由农民转变成有素质的市民。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此投入70多万元。 郎家文说:给他信心的是现代历史上的两个案例,一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博弈,二是20世纪电子信息技术产生的一个奇迹──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有很多因素决定毛泽东和比尔·盖茨的成败,但最核心的,是宽广的胸怀。他说:“海一样的胸怀就会征服全世界。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大的成就,绝对心里要装着大众。” 郎家文知识面很宽、思维活跃,他似乎总在努力超脱自己的领域,思索着一些更广大的课题,他自称城市边缘人,了解农民的生存现状,始终关注着农民、农村问题,最近,他编写了专著《资本兴农》、《四农新视界──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研究报告》,亦即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能使制定政策、掌握资源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受到一些影响。 注释 本文原标题为“海一样的胸怀就会征服全世界──郎家文印象”。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10-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