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李安宅 2006-4-19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李安宅 Li Anzhai (1900~1985) ⊙雷康/编


  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字仁斋,笔名任责,属,河北省迁安县人。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进藏任教。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逝世。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颇有成绩。宗教方面的专著有《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宗教与边疆建设》、《〈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等。
  李安宅教授曾于1934年至1936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进行学习与研究。回国后任燕京大学讲师。1938年,按燕京大学与兰州教育科学馆的合作计划,李安宅教授赴甘肃进行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工作。他将社会实地调查──这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于甘南拉卜楞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搜集材料,写出了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佳作《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本书中的大部分论文,也是这次实地调查工作的成果。它们系统而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考察研究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和足迹。《纪念我的喇嘛老师》和《介绍两位藏事专家》,写了几个具有崇高的学术研究精神的藏学家。前者悼念一位帮助作者开展宗教研究的拉卜楞寺喇嘛学者:他认真读经与授经,教人明经、桃李满门而不求回报,思想开放,乐意沟通汉藏文化。后者介绍了著名法国女藏学家大卫·妮尔和她的义子庸顿喇嘛。《拉卜楞寺的僧官暨各级职员的类别》是有关寺院制度的论文,细述了拉寺僧侣的分类:可按受戒或学识的高低分,也可按官职的大小分,并介绍了各级僧官的名称和他们的职司。寺院是藏区主要的教育机构,《喇嘛教育制度》、《西藏系佛教教育制度》研究了这一特殊教育方式。作者从入寺、寺院活动、学位、训导等方面介绍了寺院的教育制度,并以拉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为例,从学科、学年、学程、学级、学位、考期等方面详尽概括了藏传佛教僧侣的教育制度。《从拉卜楞寺的护法神看佛教的象征意义》、《喇嘛教萨迦派》、《笨教──说藏语人民的魔力般的宗教信仰》、《噶举派──喇嘛教的白教》、《宁玛派──藏传佛教的早期形式》等篇,则对藏传佛教内部各派分别进行了研究。民族节庆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拉卜楞藏民年节》、《拉卜楞寺公开大会》、《藏民祭太子山典礼观光记》等文,集中介绍拉卜楞地区的节庆民俗。公开大会是寺院与民同乐的会,也可以说是宗教节日,包括正月的祈祷大会、二月的祭会、三月的舞会、四月的斋会、七月的说法大会,九月的禳灾杀教仇舞、十月的宗喀巴逝世纪念。祭太子山是当地藏民祭祀山神的活动,作者以游记形式记述了自己亲历的过程。《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是作者对安多地区数县的社会调查,包括各县的地域、面积、人口、居民、自然经济、各部落或土司具体辖地、寺院、教育等。《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介绍了德格的土司和寺院、地方经济、政府机关,对其人口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各类人口的比例、僧俗人口的比例、僧俗人的年龄组、人口类型、家庭结构等。这两篇文章提供了20世纪40年代安多和西康地区的翔实社会情况。《藏人论藏》则是作者的译著,为英人孔贝著,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康地区的社会风俗。

亲友
  夫人:于式玉

相关标签姓|属|四川师范学院|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藏学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