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Previous李林樱  人与江河的忧思 2004-4-20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人与江河的忧思何开四/文


  现在的书很多,大概可以分为费力的和不费力的两类。不费力的书当然容易写,从网上下载点材料可以写,道听途说也可以写,一味胡编,牛溲马粪拉杂成篇也可以写,以至文坛有这样的豪言壮语:“短篇小说不过夜,中篇小说不过周,长篇小说不过月。”费力的书则要躬行,要实践,要思考,要吃苦,要流汗,要花费时日,还要准备费力不讨好。如果以此标准衡量,李林樱的长篇报告文学新著《生存与毁灭》就是属于典型的费力的一类书。
  李林樱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有感于我国生态恶化,需要大声疾呼,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有生态警世钟的意思。就像著名的林学家董智勇教授说的:“从森林的角度看来,我们国家确是支离破碎、满目疮痍了。”从2001年4月到2002年11月,李林樱孤身一人,背着简单的行李,长途跋涉,历经四川、重庆、甘肃、陕西、青海、云南、贵州等地的100来个县(市),包括通天河、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等大小几十条河流以及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地区,翻过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雀儿山和巴颜喀拉山,行程数万里。作为一个作家,一路上李林樱饱览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也痛心而惊骇地看到,大自然历经几十亿年编织的“生命之网”,在我们的贪婪和愚昧面前已经变得破损不堪。其严重性是,这种破坏将是几代人都难以修复,甚至有些是永远也难以修复的。生态的警世钟已经敲响了,如果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么生态兴亡,同样是“匹夫有责”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的。我们还要看到,长江源头和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不单是和我们有关,它事实上牵涉到世界上二分之一的人类,可谓兹事体大,万千忧乐上心头。
  李林樱一路上的艰辛,我们是可以想见的,在缺氧的高寒地区,她以六十多岁的羸弱之躯,几经磨难,为一个细节,为一个数据,为一个真切的感受,为一个传闻的证实,她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面临生命的危险。有一次,她遇上泥石流,头部受伤;但她回到成都稍事治疗后,又走上征程。这种精神是我们很多作家缺乏的。
  就我的陋见所及,也许这部长达50万字的作品是报告文学领域内迄今为止最翔实反映长江源头生态问题的力作。李林樱不仅揭示了问题,同时也有不少思考和发现。比如她对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的描述就十分有价值。长江上游和三江源地区原本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创造出了灿烂丰富、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过去我们一直对此缺乏重视和研究。如何认真地研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从而建设21世纪我国的绿色文明,正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值得认真思考的。对于这些内容,李林樱在作品中作了出色的描述,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增进了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认识。
  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生存与毁灭》也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其中有两点较为突出:一是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出现了大大小小近百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人物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如第五章“索南达杰的家乡”,就生动描绘了这些为了共和国的生态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的高原之子的精神风貌,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另外,《生存与毁灭》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话语,它不是零度叙事,而是充满了激情,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和鲜明的情感态度,这也就大大缩短了读者的阅读距离。所以这尽管是一部写作费力的书,但读起来并不费力,它会给你阅读的快感。
  李林樱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这一代人被视为理想的一代。但是,毋庸讳言,这一代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和弱点,那就是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品格乃至盲从,甘愿做齿轮和螺丝钉,个体完全消融到群体中去了。即便是从北大出来的学生,也不能超越时代高古纯朴,而被打上那个时代“红字”的烙印。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而言,并非人人如此。李林樱则有超越的一面。
  生态文明也许是21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李林樱在这部50来万字的报告文学中身体力行地作了深入的调查和有益的探索,使我们在审美观念中获取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这是作品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透过作品,我们也可看到一个真正作家的勇气、责任和良知,这也是作品的价值。也正是这一点,使作品获得了真诚和精神的品格,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李林樱/著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