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 | ![]() | ||||||
刘成勋 Liu Chengxun (1883~1945) ⊙雷康/编 字禹九,属羊,四川省大邑县人。清代末四川陆军武备学堂本科毕业,为四川总督锡良赏识。1905年锡良任云贵总督时,被调到云南任云南学兵营教官、七十四标第三营管带。后曾任黑龙江巡防营管带。武昌起义后,先后任四川陆军参谋长、旅长、师长、军长兼成都卫戍司令等职。1920年为建昌镇守使,1922年被推为四川临时省长。旋复任镇守使。1925年充善后会议会员。次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被任命为第二十三军军长。1927年6月,刘文辉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兼并防地及其军队,被迫带着私产回大邑县老家闲居。 ![]() ![]() 刘成勋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关岳二圣殿撰书颂关羽联,上联“尊王志在圣经,曩日心中惟有汉”拍摄于2003-4-18日,下联“纵敌非酬私营,当时眼底已无曹”拍摄于2002-3-27日,两次拍摄大约相隔一年,但明显油彩已淡。刘成勋所书为魏碑体,功力深厚,每个字紧卷有力,无一败笔,堪称书法精品。落款为“四川陆军第四师师长筹兼边处督办大邑县的刘成勋” 地点:纯阳观·新平镇·新津县·成都市 时间:2002-3-27 11:03:24;2003-4-18 16:57:08 民国时期武侯祠见于记载的维修只有一次。民国十年至十一年,川军司令、四川省主席、自称为刘备四十八代孙的刘成勋曾对武侯祠内的刘备殿、诸葛亮殿、文武两廊的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关于这次维修,华阳尹昌龄于民国十一年夏曾撰有《重修诸葛忠武侯祠记》,碑立于今武侯祠东厢房。碑记中首先谈到这次维修的起因,说:“清道光间,双流刘止唐先生重为修葺而釐正之,六十余年? 两庑渐陊剥,武侯祠殿隤败。徐子休先生闻诸郝君,分眉往视而唏言于刘军长禹九”。曰:“诸葛公功德在民,蜀人思之。至今游于庙者,不曰‘昭烈庙’,而曰‘武侯祠’。焜耀耳目如此,顾今倾圯,非所以严典式,励观感,人议吾蜀不振,兹见一端。耻何如?且失今不治,益坏,费益巨。”道光后六十余年未大修,塑像损坏剥落甚为严重,武侯殿的木结构多已朽坏。于是,徐子休向刘成勋提出了修祠建议。刘成勋欣然同意,即筹集资金,命刘万钟具体负责。工程于1921年8月动工,到1922年12月底完工,共进行了十七个月。共用银元14068元1角,铜钱10878千缗,其中只有837元是民间捐款,刘万钟贴补了四千元纸币,其它皆为刘成勋提供。在修建过程中,“屋材微不可用者,悉易以新。初折时度某柱或可用,及发视白蛾充满,屑簌簌落,故存者甚少,无异新构。”修建完成后,刘成勋在武侯祠大门亲题“汉昭烈庙”匾,并在下款书“四十八代孙成勋献”。 这次大规模维修,能在当时那种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开展,非常不易。在当时四川各军阀残酷竞争的背景下,刘成勋能拿出如此巨资,确实是动了真情,下了狠心。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他自认为是刘备后裔有关(可能他的家谱上确实这样写)。但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客观上对保护武侯祠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次维修,在以后的军人驻祠期间,更谈不上维修,武侯祠的古建不可能渡过民国劫难。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